APP下载

“大学语文”在工科高校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2020-08-02王丹丹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大学语文

王丹丹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是高校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尤其在工科高校,大力推进“大学语文”的教授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因而,在教学中,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实践,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他们善于发现、敢于创新,在文学经典的鉴赏品读中熏陶学生的真善美,完善学生的品格修养。

关键词:大学语文;工科高校;行动导向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9-0006-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因此,高校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势所趋。其中,人文素养教育是重中之重。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其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尤其在工科高校,人文素养与科技素养并重。因此,积极进行“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实践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一、工科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商品化、信息化、网络化日益发达的当代社会环境中,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资讯信息,在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一些大学生难免出现人文精神的滑坡,如理想信念的淡薄、社会责任感的缺乏,追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在倾向于专业技能素质培养的工科高校,由于较多地承担了大量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教学任务,使得大学生的个体人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缺乏。尤其是在他们毕业后,由于没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积累,在竞争激烈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会出现后劲不足、价值混乱等不良现象。因而,工科高校重视和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打破学科壁垒、优化课程设置,大力推行中文通识课程刻不容缓。其中,“大学语文”的讲授,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课程。从阅读经典入手,以此不断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1.“大学语文”教学引领大学生品味文学经典,获得美的熏陶和感受。“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丰富,融合了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展示出内蕴深厚的中外文学流脉史。“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对这些优秀文学作品思想、情感、审美等几个维度的深度剖析,带领学生学习了解人类历史长河中众多璀璨的文化成果,帮助学生感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百态。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相互碰撞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同时,“大学语文”中的作品文采出众,具有丰富的意象美和表现美。对作品的品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唤醒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使学生热爱美好的事物,并通过不断的积累,逐步建立起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2.“大学语文”教学指引大学生塑造良好道德修养,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大学语文”承载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和智慧情愫。是一个蕴含着自然哲学、社会伦理、处世方略、人生哲理等辐射广泛的知识体系。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领略自然、感悟社会、认识自我、彻悟生命。从而获得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3.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来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大学语文”凝聚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教材里所收录的作家作品,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追踪作家的创作道路,触碰作家的精神脉动。能够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中华民族知识分子所葆有的深沉的忧患意识、浓厚的乡土情结、仁义礼智信的情操修养,让学生体悟到个体生命的尊严和神圣,感受人类高尚的思想情感和气质节操。在人文精神的影响感召下,树立对社会的终极关怀意识。

二、工科高校“大学语文”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

工科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要突出引导性和示范性。改变传统偏重文学史知识传授误区,加强大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纠正过去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素养有着重要且有效的作用。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法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改革,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它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遵循“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完成目标任务着手,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法注重学习过程,避免过去教与学单向的线性关系,而是以学生的认知、分析、理解为重点,让“行动”成为学生“学习”的起始点,在行动过程中培養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过程与行动过程相统一,形成获取任务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落实、目标监控、评定反馈等环节的一套完整的调控和评价体系[2]。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课前准备。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是行动导向教学法成败的关键。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课程环节设计,多媒体课件等课程材料准备,明确课程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利用第一次课,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进行学生组内分工的设计。分组后,需要确定每个小组的负责人,实施小组长负责制,由小组长具体分工,明确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具体任务,推进小组收集查找资料、总结分析、撰写小组报告的整体过程,并代表小组进行课堂汇报。

2.下达任务。下达任务的过程是教师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明确课前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所开展的自我学习的具体任务。教师应该使用简易明晰的语言,向学生陈述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此次课程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师要向学生小组下发任务书,其中要包含任务主题、完成时间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和自我探究性学习。

3.任务实施。任务实施的阶段是学生在课堂接受任务后,具体实施小组课后学习的过程,也是行动导向的主体过程。这个过程,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下次课交流汇报的基础,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阶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并完成小组任务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按学生的具体学情,分配学习小组。学生在小组发挥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形成小组报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实际的困难。教师要与小组长联系,及时了解各小组进展,积极引导,确保小组任务顺利实施。

在任务实施阶段,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行动性,调动每一位学生都能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自我学习过程中。关注教学进展中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和师生互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做足功课,细化设计课程案例。在具体实施中,也可以辅以小组讨论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行动的合作性。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重视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得出科学全面的结论。要突出学生自我合作学习的模式,同时做好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4.总结评价。在总结评价环节,教师首先要介绍这次的学习任务目标。接着,各小组组长依次汇报自己的自我学习成果。教师在听取完所有小組的汇报之后,要予以点评并进行整体性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让学生真正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行为过程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够获取真知,同时也会得到素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这个素质是学生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行为的标准、人际的沟通、团队的合作等多方面的综合。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运用

“大学语文”的作品撷选无论在内容深度上还是在艺术表达上,都是典范之作。在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作品中去,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动感悟能力。如对鲁迅文学作品的赏析。众所周知,鲁迅是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他的作品内容深刻、表达多样、思想深邃,同时也带来理解的难度。在具体讲授过程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走进鲁迅的世界。教学分解步骤如下。

1.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鲁迅的小说作品解读。教学目标:掌握鲁迅小说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训练学生梳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方法:围绕讲授内容设计若干相关问题。如鲁迅的生活经历对鲁迅思想创作的影响;鲁迅小说主人公形象类型和性格刻画;鲁迅艺术表现的独特性;鲁迅小说的社会意义及其影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形成结论。突出认知探究、分析归纳和总结反思的教学相长的方法。

2.任务发布。任务分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设置的问题,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下达一个需要完成的问题学习任务,提出完成要求。如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对鲁迅的小说如何进行文本细读,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意义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带着问题分析内容、提出想法、归纳总结。

任务指导:明确任务后,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讲解分析学习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如通过鲁迅的文学创作透视鲁迅对当时国民思想现状的揭露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提供获得相关学习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信息等。

3.任务实施。计划决策:各小组接到学习任务之后,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计划。组长对小组内成员进行具体的任务分工:材料收集、材料梳理、问题探讨、形成结论、文字记录、学习汇报。

任务实施:根据小组制定的计划,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同时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以答疑解惑,使之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

4.评价反馈。结果的反馈:各小组对各自学习任务目标达成情况的汇报。具体包括相关资料的梳理情况、对鲁迅小说的研读情况、形成的思考以及观点的总结。

过程的反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情况。如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产生的争论以及解决的途径方法等。

反馈评价:教师对各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同时整合所有小组的知识要点,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从鲁迅的生活经历、社会背景出发,借助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鲁迅小说内容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揭示出鲁迅作品“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思想意蕴,在更高层面上指导学生加深对学习问题的认识。从而达到对鲁迅小说作品这一知识点的系统把握和深度理解,进而感知鲁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

三、关于提高行动导向教学效果的思考

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实践型教学模式,它重在教师的“导向”和学生的“行动”。如何驾驭好“导”和“行”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行动导向教学法成功的关键所在。

1.教师的经验与课堂驾驭能力是开展行动导向教

学的前提和基础。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掌握知识和驾驭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对课程环节和知识内容不够熟悉,采用行动导向法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要实施好行动导向教学,教师需要具备三种素质能力:一是渊博的知识体系。教师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专业功底,并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求新知的需要,这样才能应对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疑惑的解答。二是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要做到坚持不断地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形成可贵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够自如地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情况,并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和解决。三是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师要熟悉课程内容的整体框架和细节,对教学各个环节能够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对教学过程的掌控能力[3]。

2.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行动导向教学至关重要。行动导向教学法要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不能生搬硬套。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相融入,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做好领路人角色,通过问题设置、情境设置,以启发式的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师所精心策划的教学设计中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投身到对问题的探知当中,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所长,获得宝贵的学习过程的体验。

3.行动导向教学法中重要的参与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参与度如何、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善于发现、敢于创新,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如何学、怎样学。同时,要注意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形成互助互学的学习氛围。行动导向教学法注重的是学生在团队中的作用发挥,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尊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通过协同合作,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D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10/18/content_5332026.htm2018-10-18.

[2]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6.

[3]孙娟娟.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2019:20.

[责任编辑  包玉红]

猜你喜欢

行动导向教学法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公安职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