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合肥的“圈动力”
2020-08-02安蔚
安蔚
6月28日,一列复兴号高铁从合肥南站驶出,一路向东南飞驰,44分钟后到达芜湖。随着商合杭高铁的全线贯通,结束了芜湖与省会合肥不通高铁的历史,真正实现“1小时交通圈”。合肥与芜湖的一小步,却是合肥都市圈发展的一大步,对合肥都市圈的“集聚力”与“辐射力”将是一次强劲助力。
从2006年建圈,到2013年开始持续扩容,从“省会经济圈”到“合肥经济圈”,再到“合肥都市圈”的战略提升,合肥都市圈逐步升级。2020年6月8日,安徽省委常委会上提出“谋划推进‘合宁双城都市圈建设”,释放出合肥都市圈发展将迎来新阶段的信号。
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合肥都市圈,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新棋局中,将如何乘风破浪,顺势前行?
舞动“龙头”
2020年上半年,合肥再次上了热搜榜。
2月,蔚来汽车中国总部正式入驻合肥。三个月后,德国大众集团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总部落户合肥。
为什么共同选择合肥?
“一方面,安徽省汽车产业链本身比较完整,在汽车产业上有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新的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成为国际竞争力品牌和创新的服务模式方面,蔚来的创新和实践对安徽是很好的补充。”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认为,蔚来选择合肥是一场双赢的联姻。
从宏观来说,这场联姻既符合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规划,也顺应了制造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迁移的趋势。合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正以实力舞动“龙头”。
首先从体量上看。2019年,合肥经济总量突破9000亿元,是2006年合肥都市圈元年的近20倍,全國排名上升到如今的21位。其中,三产完成增加总值14年增长近9倍,工业增加值增长近8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增长近7倍。
“这是合肥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推动,是合肥立足长三角的着力点”,安徽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学教授胡艳认为,“合肥都市圈目前作为安徽省的第一增长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支撑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从体质上看。2005年来从制造合肥到“智”造合肥,合肥探索了一条工业立市的道路。摊开合肥产业升级版图,“芯屏器合”的变化惊艳市场: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以晶合晶圆、联发科技、合肥长鑫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以欣奕华、巨一自动化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链,以江淮汽车、国轩高科等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以江淮汽车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标志着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然成为合肥工业的新动能,更是合肥作为都市圈龙头的最大支撑力。
这些标志着合肥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已经成为全国的技术发展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然成为合肥工业的新动能,更是合肥作为都市圈龙头的最大支撑力。
再从体能上看。合肥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已形成100公里半径辐射圈:北向合淮蚌、南下合巢芜、东向合滁宁、西南合桐安、西向合六,五条发展主轴,形成“1+6+1”的新格局。
从“独奏”到“合鸣”
“合肥是一个集创新性城市的动力与成长性城市的活力于一身的新兴城市”,胡艳分析合肥都市圈的发展时,特别提到了“共享”的概念,“创新性可以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增长动力,高成长性则意味着一座城市的活力。有活力的城市,才能吸引人才,而长三角一体化给合肥都市圈带来的最大红利,就是脚踩大平台,获得大机遇。”
如何利用大平台,共享红利?现在一个重要的趋势是许多产业链、供应链组织的“近域化”转变,一个独立的城市无法实现这个目标,而都市圈是近域重组的基本单元。
交通互联是都市圈近域重组的首要表现。随着商合杭高铁的贯通,合肥由“米”字型向“时钟”型高铁枢纽转变,合肥至周边圈层城市“1小时都市圈”初步形成,空间距离的缩减为辐射能力的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长三角是轨道上的区域,而合肥则是高铁上的城市,插上了高铁的翅膀,向周边延展的触角将更深更远。
“区位优势如果没有交通互联,缺乏可达性,它就是画在地图上的,是虚的。物流运输通道的畅通是区域发展最有力的支撑”,胡艳分析说,“发展一定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内因是自身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而外因则是环境,也就是海陆空通道。”
通道打通了,联系顺势而成,资源随之而来,区位优势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
其次是产业共融。2019年,美的芜湖基地整体产量达1亿台,已成为美的除顺德总部之外的最大研发及制造基地。早在2010年,美的中央空调合肥生产基地正式签约,这是美的集团继华南顺德、西南重庆后,在华东投资建造的第三个中央空调生产基地。从芜湖到合肥,对美的集团来说,只是一次常规的战略布局,而对这两个城市而言,却是一次产业的对接与融合。
走进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合肥海尔、美菱的技术人员与滁州扬子的同行,正在为解决家电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群策群力。
合肥、滁州,两座以家电闻名的城市,唇齿相依。2013年,滁州加入合肥都市圈后,双城奇谋,建立合滁家电产业带。据统计,2018年,滁州智能家电产业实现产值471.1亿元,十年实现超过4倍增长。
最后是平台共建。芜湖作为G60科创走廊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的坐标城市,具有“角中有廊、廊中有带、带中有港”的独特区位。同是G60科创走廊成员的合肥,也将协同芜湖与宣城共同发展,撑起合肥都市圈东南向发展轴。2016年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设立,以及合肥、芜湖、马鞍山、合肥经开区四家综合保税区的陆续运营,共同为合肥都市圈打造开放型经济高地保驾护航。
从“独奏”到“合鸣”,合肥都市圈的辐射力正在极速集聚,根据《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要求,要突出谋划建设重点项目,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聚焦圈内共建、共享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照可操作、可评价、可实现的原则,规划梳理了一批重大项目和合作事项,共104个,总投资6242.1亿元,合肥都市圈以“强筋壮骨”之势奔驰而来。
借梯登高
“合肥都市圈要做到良性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分层次、分梯队,有重点的发展”,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徐振宇一直关注着合肥都市圈的发展,“合肥都市圈强劲发展的背后,合肥核心带动辐射力尚弱,圈内城市产业和创新水平偏低。”
据安徽省经济研究院的统计报告显示,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中,南京都市圈经济总量、面积和人口均排名第一,合肥都市圈面积和人口其次,但经济规模和人均水平均为最低。作为全国唯一的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一带一路”四大战略叠加的都市圈,突出的战略地位,也对合肥都市圈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核心城市来说,合肥应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增强能级。“汇聚资源,扩容空间,从本质上都是服从于城市能级的提升。一个是高素质人口汇聚,从而有利于城市品质的提升,另一个则是空间范围的扩张,纳入各类功能特色鲜明的中小城市,提升合肥作为核心中心城市的能级,丰富合肥城市功能”,为此,胡艳建议合肥都市圈扩容纳入铜陵,“扩容不仅有利于提升合肥都市圈的文化品位、旅游功能,促进功能多元化,同时可以增强合肥对皖西和皖南的辐射力。从长远看,再借力宣城,将有助于延伸合肥都市圈势力范围至杭州都市圈,形成两圈互动。借力安庆,与武汉都市圈、南昌都市圈对接互通,连接长江中下游,從而使合肥都市圈真正成为连贯东中西的大都市圈。”
从圈内城市来说,进一步提升合肥都市圈的创新能力是一场自我修炼。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科研潜力不容小觑。因此,加强合肥国家科学中心“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库建设,促进更多前沿科技研发在芜湖、滁州、马鞍山等周边区域“沿途下蛋”,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合肥都市圈的科创引领作用。
从长三角区域来说,积极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互动互融,是合肥都市圈“借梯登高”,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推动力量。“合肥都市圈的发展要攥紧拳头,不仅仅依靠合肥的龙头带动,圈内各市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发力”,胡艳同时提到在政府、企业以及社会主体层面的合作,“合肥都市圈要聚焦国家规划纲要规定的重大事项,与长三角的其他城市开展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对接。加强省市的统一协调作用,建立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对都市圈的一些重大合作事项,要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配套,通过项目来带动都市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