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园借景之意境美

2020-08-02唐若璃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借景留园意境

唐若璃

摘 要: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园空间布局和谐,因景域丰富、建筑巧丽、院落曲折被称为“吴下名园之冠”。在造园技法中,借景被称为“造园技法之首”,留园通过借景的造园技法经营空间,使留园获得“象外之象”的意境美。文中分别从留园远借虎丘塔、邻借漏窗与诗文牌匾、仰借冠云峰、俯借波光水影和镜借“鹰犬相争”石这五个方面展开对留园借景之意境美的研究。

关键词:留园;借景;意境

一、留园概述

(一)历史概况

留园是中国一座久负盛名的江南私家名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阊门外的留园路338号,因景域丰富、建筑巧丽、院落曲折被称为“吴下名园之冠”。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遭人弹劾,罢官回乡,在旧时园址上修建了东园和西园为私家花园,以安度晚年。在屡遭易主之后,刘恕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购入,历时四年,在修复旧园的基础上增地扩建。因园内多植白皮松和碧竹,园内色调清寒,故取名为“寒碧山庄”,俗称为“刘园”。后为盛康所得,因战乱仅此园留存,故取谐音“留园”,之后又扩建了留园的西部和东部,基本奠定留园的主要格局。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苏州,留园被日军大肆破坏,从此荒废。日本投降之后,留园被国民党军队作为饲养马匹的地方,园内建筑被大肆破坏,留园几乎成为废墟。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对留园进行拨款全面抢修,恢复了旧时原貌。留园于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空间布局

留園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建筑占留园面积三分之一,并以建筑划分空间。留园整体划分为四个部分,即中部的假山池水区、东部的阁楼庭院区、西部的自然山林区、北部的悠然田园区。留园运用借景的造园技法对空间进行巧妙处理,使这四个部分布局紧凑、环环相扣。全园以回廊贯通,以粉墙相隔,形成隔而不断的有机整体,还借园外之景丰富园内之景,增加空间层次,扩大园内空间感。

二、意境概念考辨

结合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来诠释意境,笔者认为“意境”是对“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境界所作的定性。“象”是“实”,“象外之象”是“虚”,“象外”是客观现实之“象”的“象外”,意境则是由“象”来引发的,能为审美主体所感知、感受和体验到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因此,意境的独特魅力就在于突破了“象”的边界,指向无限的“象外之象”的空间,是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写虚境的玄妙境界,不仅能引导人们超越客观具体的物象世界,还能将人们引向一个永恒的、富有张力的、诗意的“象外”空间。

三、留园借景的意境美

在造园技法中,借景被称为“造园技法之首”。留园在造园时通过五种借景方式,借眼前之“象”获得“象外之象”,扩展了留园的视觉空间,突破园林自身的空间局限,使留园在有限的空间中获得无限的意境。

(一)远借

远借是指将园外远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借入园内,增加园林空间层次的一种借景方式。留园的远借主要体现在借虎丘塔方面,这可以使留园同周围景观相互融合,眼前的实景与远方的虚景相互交融,扩大留园的空间感,丰富园内景观。虎丘塔位于苏州市城区西北的郊区,素有“东方比萨斜塔”的美称。观赏者登上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眺西北方向的虎丘塔。通过远借虎丘塔,留园园内景象外延,不仅在视觉上达到扩大园林景深的艺术效果,获得散点透视的视觉效果,还能超越空间边界束缚,使留园获得“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留园远借虎丘塔在视觉突破留园的空间局限,在虚实相生的景象中扩大了留园空间感,使留园能超越实物之“象”获得无限的“景外之景”。

(二)邻借

留园的邻借主要体现在借漏窗与诗文牌匾方面,在墙上大开漏窗,将隔壁子园的景观纳入其中,巧妙地将园内外的景物结合在一起,克服园内空间狭小的局限,又借用诗文牌匾令园内外各要素之间形成相互依托的关系,使留园成为一个“隔而不断”的有机整体。

1.借漏窗

借窗,不仅能以小见大,于有限中见无限,还能在极小的空间里为观赏者的审美体验提供了无限变化的可能,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性,形成留园“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艺术景观效果。

留园的入口处是一段狭窄昏暗的曲路,墙上凿有一排形状各异的六孔漏窗,透过漏窗隐约可见中部景区的紫藤、假山、古树和亭台,似隔非隔,化隔为通,园内景物若隐若现,使得留园为观赏者呈现出变化无穷的景致。留园以有形的“尺幅窗”的形式,借园外世界使空白的墙面呈现无限的、活泼泼的景致,漏而不空的窗所呈现的景色与白墙共同构成空灵的空间。透过窗这一具体的实象,化实境为虚境,把大千世界纳入其中,借实体之窗突破了园林内部小空间的局限。

2.借诗文牌匾

留园用诗文立牌匾,能给园林的景增添别趣,从而获得与诗文相关的“景外之景”。

园内绿荫轩正面对小蓬莱岛和环池假山群,清风徐来,凭栏远眺,正有“春风一以吹,众绿森成阴”之感。往西行是明瑟楼和涵碧山房,“明瑟”取自《水经注》中是“目对鱼鸟,水木明瑟”,“涵碧”取自宋代朱熹诗句“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意指水清如玉。舒啸亭则取自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五峰仙馆中的“五峰”取自“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园主将诗文意境转化为园林意境,用以表达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不同的文化意蕴,从而创造出不同的意境。观赏者在游园时能根据诗文牌匾展开联想,突破诗文牌匾这一局限,产生无限的人生感慨,对眼前景物的感悟更上一层楼,这就使得留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三)仰借

留园的仰借主要体现在借冠云峰方面。观赏者在对留园的冠云峰进行观赏时,因仰视角的加大,冠云峰之景就构成了国画式的竖画轴构图,视线向天空消失,错觉上造成冠云峰的崇高感,从而在纵向上突破空间局限,扩大了留园空间尺度。

园主在林泉奢硕之馆的北面设有一平台,并设曲池环绕冠云峰,冠云峰的倒影延伸到水面,在视觉上增加了冠云峰的高度,随着仰视角逐渐加大,冠云峰奇峻雄伟的气势在低处池水的衬托下更显巍峨,让人一时之间分不清冠云峰真实的高度。留园仰借冠云峰不仅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遥远的天空,还借冠云峰这一实象与水中的虚影共同创造了一个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灵动空间,在虚实相生中,神妙之境便自然出现。

(四)俯借

留园的俯借主要体现在借水面浮影。留园的小蓬莱岛是模仿中国神话中的蓬莱仙岛而建的,岛中有一座九转曲廊和濠濮亭,池边有垂柳、枫树和梧桐,池中有芙蓉迎风摇曳,曲廊上紫藤花团锦簇,形成高低有序、错落别致的景观。由于太湖石有清秀多姿的特点,黄石有雄浑刚硬的特点,因此在叠置假山时常常将太湖石与黄石交替使用,山石的坚硬与池水的柔媚构成刚柔并济的画面,创造出留园“虽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景象。

站在可亭中,观赏者侧耳可听流水潺潺之音,侧目可见日月折射之光。低头俯瞰,湖水澄清,水中假山、植物和建筑的倒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营造出“水中月,镜中花”的诗意景观。观赏者于高处俯而视之,波光潋影,坐而听之,流水潺潺。留园形成一个虚虚实实的灵动空间,产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的意境美。

(五)镜借

留园的镜借主要体现在借石林小院中“鹰犬相争”石这一实体物象与反射的镜像所创造出的虚境来扩大留园空间,丰富留园景致。镜借使留园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一个不受空间局限的虚无空间,镜借扩大了园林景深,丰富了留园的空间层次,为留园增加了“景外之景”。

留园石林小院因占地面积有限,为了丰富该处的景观,造园者在组织空间上运用了镜借这一造园技法,使石林小院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和谐景致。石林小院中最出色的景观便是“鹰犬相争”石与“洞天一碧”形成的镜借。留园第一代园主徐泰时在石林小院中叠石铸成“鹰犬相争”假山之景,因假山的形状像鹰与犬争夺食物,有讽刺朝堂“鹰犬相争”之意;“洞天一碧”墙上开窗,窗后又另外置有石头,就像一面镜子把“鹰犬相争”石的背面反射出来,营造出该处镜借的效果。这不仅在视觉上扩大了此处天井小院的空间感,使石林小院形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艺术效果,还营造了另一个饱含深意的“象外”境界。

留园借景的目的不仅在于对园林景物的补充,更重要的是扩展留园的空间感,使留园形成小中见大、于有限见无限的艺术境界,使观赏者能超越墙垣边界的束缚,对“象外”世界进行审美体验,在超越时空中,神与物游,自省内心,激发对宇宙和生命的思考,使留园产生蕴含人生哲理的意境美。

四、结语

留园借景与意境美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辅相成。留园深受借景这一造园技法的影响,五种不同的借景方式给游览者提供不同的审美体验,最终构成了留园独特的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M].李世葵,刘金鹏,译.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刘珊.苏州园林[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3]陈从周.园林清话[M].陈馨,编.北京:中华书局,2017.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孟兆祯.借景浅论[J].中国园林,2012(12).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借景留园意境
留园:亭台廊榭,秋色迷宫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托物言志借景寓廉 寓廉于景廉景交融——探索郑州市人民公园内的廉洁文化元素
苏州园林的空间叙事与抒情研究
这半江月谁家之物——借景抒怀类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借景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