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国家学说的现实启示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0-08-02隋小昭薛忠义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12期
关键词:阶级马克思主义

隋小昭 薛忠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当代社会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价值,其思想精髓有益于寻求推动国家、社会与人民发展的内生动力。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付诸实践,以提升社会对国家权力的制约监督为基础,以规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为根本,以坚持改革的“社会化”为导向,以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为依托,有利于促进我国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与提升政府职能,释放与增强社会活力,从而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阶级  国家学说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2.015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阐释了国家产生的根源与国家的本质,不仅促进了无产阶级政权的夺取与建立,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国家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传入,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人民民主专政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结合,对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缘起与内涵

国家学说的诞生与延伸。马克思对国家问题的讨论,始于其担任编辑工作间发表的首篇政治文章,马克思将国家看作政治和法律的理性实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诞生,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受启蒙学者的影响颇深。马克思早前关于经济问题与政治斗争的相关研究,为其国家学说理论奠定了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诞生。随后,一些学者与革命者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相关理论,以历史实践的真实性捍卫了其国家学说的真理性,并使之得以延伸。[1]受相关因素和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诞生、延伸与引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理论基础,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诞生。

国家学说的相关理论概述。其一,国家的缘起。最初国家被认为是暴力统治的工具,始于阶级之间的斗争,归属不同治理模式或统治模式。其二,国家的本质。如果单从国家性质的角度来看,国家权力归属于统治阶级,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随着历史的演进与时代的发展,国家的存在形式逐渐发生变化。其三,国家的职能。不同性质的国家职能各有不同,其维护的利益、意志和统治阶级的需求亦不尽相同。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功能,都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主旨,罔顾被统治阶级的权益。与之相对,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维护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为人民谋发展、谋福祉为核心,保持政治稳定,保护公民安全、创建和谐社会,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2]其四,国家的演变。纵观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可以发现国家既不是本来就存在的,也不是长期不变的。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基于社会生产力提升,随之动态演变。其五,国家的消亡。资产阶级信奉资本主义,但是其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迫是其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因而难以避免。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要想获得国家权力,推翻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权,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将生产资料转化为国有财产,消除阶级差异与阶级对立,即消灭国家。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国家学说与时俱进,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认为,“国家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党和国家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是为实现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富强及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需要持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及精神的需求,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基础,兼顾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种追求,通过切实有效的举措,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时俱进,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的实现。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要点与本质要求,列宁同志曾说,无产阶级专政,要在扩大民主的同时,还要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剥夺资产阶级的自由。[3]人民民主专政适合当代中国发展规律,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与资本主义相比,无产阶级的民主更具完整性、丰富性和真实性,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的民主,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民主,旨在帮助人民群众摆脱被奴役的命运。受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启示,中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并丰富了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新中国成立,从本质上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既保證了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又兼顾了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并真实地体现在各个领域与各个方面。期间虽也经历了重重困难,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并没有被缩减,而是通过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从制度、法律和物质等各个方面加以保障,从而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国家政权得到巩固。

持续提升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有着广泛的社会职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全新目标,即在完善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和职能,坚持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提升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4]从国家的本质、角色定位与作用领域等层面,加快推进政府职能升级转化,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提升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切实彰显人民民主价值,杜绝集权与专权。

加强服务型与创新型政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守人民当家作主的立国根本,并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力维护广大人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为人民群众谋发展、谋利益、谋福祉。中国共产党一贯奉行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通过服务人民与依靠人民的有机统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决保障与维护群众权益。[5]与此同时,在服务人民与依靠人民的有机统一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服务水平,并坚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能力。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践路径

以提升社会对国家权力的制约监督为基础。通过持续完善国家职权,提升社会对国家权力的制约监督,去除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统治势必会朝向国家的管理逐渐转化,当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国家的统治功能弱化,而管理职能逐渐彰显。因此践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要以提升社会对国家权力的制约监督水平为基础。其一,完善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通过分权而治实现不同权力机构的相互制衡与牵制,以纵向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实现行政单位内上下级间的相互制衡与牵制;以横向权力制约机制,达成同等级别机构之间权力的相互制衡与牵制;以分工制约与监督,优化权力监督和制约流程,进行相应的国家权力制约,确保国家权力执行与实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其二,健全用权利制约权力的机制。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为基础,确保人民群众对权力运行的知情权、发言权与参与权等,以民权监督國权运行。[6]其三,完备以法律制约权力的机制。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依法治国的保驾护航,通过健全法律制约权力机制,更益于行政权力的科学规划与规范行使。依法规制责权范围,确保有法可依、执法必依;加强廉政法治建设,降低腐败出现的可能性;完善党员干部选用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确保权力执行者的政治性与党性。

以规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为根本。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处理好国家与人的关系即是协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遵行时代发展方向与社会运转规律,促进国家和社会优势的发挥。其一,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随着国家的发展,国有经济显著提升,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是在此期间仍旧存在一定程度的管理和决策问题,尤其是利益分配问题。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剥离政府机构与国营企业,并促进所有权与管理权分工而治,使得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得到有效监管,确保国有资产运行的廉洁性。其二,确保公民的私人权益。以正向的理念明确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保障公民的私人权益,杜绝权力侵蚀。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党和国家为之奋斗的核心,因此规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要保障公民的私人权益,确保国权与民权的平衡和统一。[7]不以公权侵民权、不以公利损民利、不以众意驳民意,使公民的私人权益得到保障,彰显以人民为发展核心的根本宗旨。

以坚持改革的“社会化”为导向。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最终一定会向社会复归,国家的出现是历史必经的发展历程,通过国家工具式的管理,以缓和特定时期内出现的阶级矛盾。民主、健康、和谐的切实达成,需要坚持改革的“社会化”导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社会发展过渡,实现人类发展向人性解放的转化。坚持改革的“社会化”道路,其一,应实现政府职能转化。立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化,确保政府工作以人民群众为基础、因人民利益而存在、得到人民的满意。其二,应实现市场资源合理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客观规律相结合,杜绝盲从单一因素发展,实现市场资源合理配置,推动经济有目的、有方向、有规律的发展。其三,应实现企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政府要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明确自身定位,将行政职能与事业单位职能剥离,重塑政府与社会、人民、市场之间的关系,促进部分事业单位社会化转型。基于完善政府的运作机制,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并从公益服务、行政职能和经营活动等方面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其四,应加强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8]有针对性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相关制度,奠定社会组织发展职能的基础,并通过树立明确的服务理念,促进其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要科学确定其服务范围,使其成为规范市场及推动社会进步的助力,发挥社会调节与社会道德建设功能。

以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为依托。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向我们阐释了政党与国家的职能,以及在社会建设的进程中社会组织的积极推动作用。其一,要坚持制度创新,突破发展瓶颈。社会建设是一项极其庞大的工程,社会组织是其中不可获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政府活动的纽带作用,承载着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功能。应坚持制度创新,推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变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并以此为基础完善和加强公共服务体系,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以便发挥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作用,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与执政地位,推动社会和谐进步。此外,要全力构建与完善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促进政府、市场、社会与个人之间良性互动,营造诚信为首、互帮互助的和谐社会。其二,健全市场经济体系,推进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巩固社会组织发展的基础,首先,要提升企业与行业的内生动力,并使之成为自主经营与自负盈亏的经营者;其次,深入推进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调研,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体系完善;最后,转变国家对企业的控制状态,给企业更多的自主调节空间,政府做好相应的宏观调控。其三,倡导治理精神,摒弃“官本位”思想,促进人们价值观念与思想意识的健康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历经长期发展与完善,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有益启示,提供了诸多先进经验,在推动国家进步的进程中熠熠生辉,对当前社会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伴随着时间的发展,向人们证明了其具备的跨越性和进步性,对复杂的社会形态,尤其是以我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1]柴尚金、安雅琴:《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新中国的发展与创新》,《理论视野》,2019年第10期,第39~43页。

[2]王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建构与走向社会主义的思想探究》,《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11期,第90~98页。

[3]刘朝帅:《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成就动力源:马克思主义国家哲学》,《北方论丛》,2019年第5期,第22~29页。

[4]徐艳如、郑召利:《马克思“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的当代性问题》,《宁夏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第36~41页。

[5]党评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年第24期,第1~3页。

[6]操奇:《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维度》,《探索》,2019年第6期,第25~33页。

[7]牟成文:《论马克思的土地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党政研究》,2019年第6期,第51~57页。

[8]张齐学:《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实践及其经验》,《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0卷第1期,第10~17页。

责 编∕马冰莹

猜你喜欢

阶级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