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扬高风
2020-08-02郑旺盛游磊杨军
郑旺盛 游磊 杨军
太康县高贤乡不仅出了一位“中国首富”许家印,2018年这里还出了一位“中国好人”陈国厂。
陈国厂是一位乡村医生,今年47岁。他1994年开始行医。医者仁心的他,有着一片慈悲的情怀,也有着一颗善济天下的心。
陈国厂不讲究吃,不讲究穿,到今天,他家还住着破旧的老房子,他自己还用着几百块钱买来的手机。而他,却把节约下来的钱,大把大把用到公益事业上:修桥、铺路、建学校。他还把花600多万元建起的养老院捐给了国家,而他自己却主动承担着每月4万多元的养老院的日常开支。
修桥铺路、助力脱贫、赡养老人……这些年,陈国厂一次又一次捐钱做公益,好事做了一件又一件。
赤子之心 纯朴情怀
2013年,是陈国厂人生的重要转折之年。
为了赚更多的钱,做更大的公益。那年春天,他连凑带借弄了百十万元盖养猪场。由于不懂土地政策,刚建一半就被县执法大队叫停。
陈国厂一生还没有遇上过这么大的事情,他当时像闯祸的孩子一样,一下子就晕头转向崩溃了,几天几夜睡不着觉,茶饭不思。
走投无路的陈国厂,最后硬起头皮,找到了时任乡党委书记的李凤杰,像竹筒倒豆子,将他创办养猪场的的想法、困难,跟这位书记一五一十地说了,想请书记给他想想办法。
听完他的讲述,李凤杰先是给他讲了国家的土地政策,后来又帮他从邻村租了30亩土地建养猪场,并承诺陈国厂,为支持他创办养猪场,前五年租地的租金,由乡政府承担。
父亲曾经对陈国厂说:“没有党和政府,就没有你的今天。”
陈国厂深有感慨地多次对人说:“我爸说得真对!”
陈国厂的父亲陈俊忠今年77岁,他一生行医,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大善人”。记得陈国厂七八岁那年,跟着父亲跑了很远的路出诊。看完病,父亲没有收人家的钱,带着他就走了。他問父亲为什么看病不要人家的钱,父亲对他说:“他家太穷了,屋里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不能收他家的钱。”
陈国厂子承父业行医后,父亲还曾经不止一次告诉他:医者要有医德,要有悬壶济世的心,治病救人是行善事,绝不能为了钱去行医。做个大夫,穷人富人都要治,有钱没钱都要治,路远路近都要治。
父亲的话,陈国厂都记到了心里,让他一辈子受益无穷。
2013年,陈国厂筹集资金终于建起了自己的养猪场,名字就叫“国厂养殖专业合作社”。他人好,运气也好,养猪几乎年年都能赚到钱。赚了钱,陈国厂不忘穷困的乡亲们,尽自己的能力投身精准扶贫。2013年至2015年,他每年定点帮扶贫困户552户,每年每户发1000元钱,助力贫困户脱贫。
2016年,陈国厂的“国厂养殖专业合作社”被命名为“周口市养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陈国厂也被太康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太康县优秀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2017年10月,陈国厂投资600多万元建起了一个拥有四个集中供养区、床位200张的高规格医养院,这里电梯、卫生间、图书馆、诊疗室、文艺活动室、老年康复训练室、老年心理疏导室都有,电视、空调、视频定位系统、中心供养系统等设施一应俱全。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18年4月,陈国厂却毅然将这个投资600多万元建起来的医养院无偿捐给了国家。
2018年8月,陈国厂光荣地登上了“中国好人”榜。
2019年10月,陈国厂荣获了河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脱贫攻坚奉献奖”。
可村里很多人不解,问陈国厂:花了那么多钱,建了一个医养院,你说捐就捐,眼也不眨一下,就为换来一个奖?你就不心疼你那几百万块钱?那600多万块钱可不是大风刮来的啊!
陈国厂说:“我不心疼这几百万块钱,我陈国厂每年通过养猪场能赚到钱,我今后还会投资公益事业。只要能帮助贫困户脱贫,只要能帮助特困老人过上幸福生活,捐再多的钱,我陈国厂也不心疼,也高兴。”
在一些人眼中,陈国厂就是个傻瓜。有人说陈国厂走入了“公益怪圈”,做公益不惜一切,大家越说他好,他就越有劲做公益;也有人说,陈国厂做公益痴迷了,成了傻瓜,对外捐了千千万,但对自己的家,却抠门得很。到如今,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家里仅有的几间平房,也因年久失修房顶漏雨,室内墙壁上出现多处发霉的痕迹。
有人笑话陈国厂,说陈国厂这一辈子挣了那么多钱,傻乎乎都做了公益。说他本可以开宝马、住洋房,可到现在他在村里没盖楼房,城里也没有买房,孩子结婚没有新房,陈国厂脑子到底咋想的?他到底图个啥?
更多的人,是赞扬陈国厂的。他们说:人家陈国厂就是一个好党员,大善人,人家捐出去的是钱,钱花完了还可以再赚,可人家一辈子落得个好名声,人家做的好事谁能忘得了?十里八村谁不知道?这比挣一筐黄金白银都值钱。看看人家现在,省里、市里、县里,到处都在表扬他,现在还成了“中国好人”,全中国都知道了人家陈国厂,不光给太康县争了脸,咱们还都跟着沾了光。
现在的陈国厂,是太康县的名人,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是个被大家茶余饭后议论的、说不完、讲不尽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乡村医生”“扶贫英雄”“中国好人”。
大爱真情 慷慨赤诚
作为一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了解农村的普通共产党员,陈国厂这一生追求的不是财富、金钱、地位,陈国厂追求的是以开国领袖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精神境界;追求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扶贫事业。
毛主席曾说过:“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陈国厂作为无限景仰毛主席的一个共产党员,正是以这种信念指引自己一路爬坡过坎,苦难面前不放弃、不动摇,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前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履行着自己面对党旗许下的誓言。
1994年至今,在陈国厂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的25年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陈国厂的善德善行、医德医风,令人感动。在做好一个乡村医生的同时,陈国厂一直倾心慈善公益事业,从身边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在扶贫济困、助医助残、赈灾救孤等方面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金钱和财物,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2003年,“非典”病毒席卷中国大地,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打响了那场无硝烟的战争。当陈国厂听说大白萝卜有预防“非典”的作用,就义无反顾地把自己家种植的约25万斤、市场价值约30万元人民币的白玉春大白萝卜,通过村、乡、县三级政府无偿捐献给了国家,为的是为抗击非典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003年,陈国厂被评为“太康县十大杰出青年” “周口市抗击非典先进人物”,一下子成为远近闻名的人物。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奉献担当的情怀,深深根植于陈国厂的内心。汪庄行政村有一所小学,教室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瓦房,因年久失修,教室的墙壁出现了一条宽大的裂缝,屋顶漏雨,已成危房,一到阴天下雨不能正常上课,影响孩子学习。2008年10月底,老校长在和陈国厂闲聊时,提及了此事,陈国厂听在耳中、记在了心里。没过几天,他给老校长送去了3万元钱。
他说:“老校长,就用这3万块钱修建教室吧,如果不够了,我再去筹集,一定要给孩子们一个无忧无虑的学习环境。”
就这样,汪庄小学盖起了崭新的教室,孩子们上学遇到阴雨天,再也不用担心不能正常上课了。看到母校用自己的钱修起了新教室,看到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在里面上课读书的样子,陈国厂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和激动。
在陈国厂从事乡村医生的25年间,他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把扶贫济困、尊老爱幼作为自己悬壶济世的道德操守。2004年3月,陈国厂利用自己家的4间房子,成立了“弱势群体救助院”,作为扶贫帮困的重要载体,收养周围村庄失能、半失能、无赡养人的孤寡老人集中供养,16年的时间里用于集中供养的生活和医药费用达到40多万元。陈国厂首创的“弱势群体救助院模式”,后来成为太康县广泛推行的“五养模式”居村联养点模式的标杆,在全县加以推广。
汪庄行政村北边有条东西走向的河,河上的一座70年代砖砌的拱桥,是村民生产出行的必经之桥,因年久失修桥体断裂,车辆不能正常通过。2011年5月,夏收将至,而这座桥却成了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卡脖子”难题,村民们为此唉声叹气。
群众的难题,就是最大的事情,陈国厂不能坐视不管,他挺身而出要解决。他从家里拿出2万元钱,交给了村委会,让村委会带领群众把桥修起来。有了钱,一座新桥很快就修起来了。乡亲们走在桥面上,不忘陈国厂的好,大家自发地将这座桥命名为“陈国厂便民桥”,以此表达他们内心最淳朴的感谢之情。
2009年,周口市委、市政府授于陈国厂“周口市首届慈善奖”;2009年10月,陈国厂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河南省优秀三农人物特别奉献奖”;2010年年底,太康县授予陈国厂“十行百星助人為乐明星”;2013年,太康县委县政府授予陈国厂“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8月,周口市授予陈国厂卫生系统“医德之星”荣誉称号。
赡养老人 倾力扶贫
陈国厂谨记父亲的一句话: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困难面前不低头,大事面前不糊涂。
陈国厂作为一名村医,平日里除了为附近村民看病抓药外,热衷公益、帮助邻里,更像是他的第二职业。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这份信念,成为他做人的操守,成为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追求。20多年来,陈国厂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公益之行一直在路上,爱的奉献一直未间断……
自2003年以来,陈国厂个人多次出资为村民修路、搭桥、修缮学校,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免费医疗。平日里,只要附近群众有困难找到他,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16年来,他花在各种公益事业上的钱,有百万之多。
2015—2017年,陈国厂以“国厂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积极响应国家养猪产业扶贫政策,实施养猪产业精准扶贫,对接贫困户552户,覆盖高贤、龙曲2个乡镇8个贫困村的2400多人,帮助困难家庭增加经济收入,为他们脱贫助力。
2015年,他依托猪场,与高贤乡刘寺岗村160家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为让这些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他给贫困户每家免费发放了两头母猪,并派技术人员上门跟踪指导。在陈国厂的帮扶下,当年,刘寺岗村160家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60多岁的侯发全是刘寺岗村村民,妻子常年身体不好,2014年,大儿子又因病身亡,撇下4个年幼的孩子,家庭生活十分贫困。2015年,在乡村扶贫干部的牵线下,他从陈国厂的猪场领到两头能繁母猪,经过精心饲养,两头母猪当年就产下了40多头猪仔,卖了4万多元,当年实现脱贫致富。
接着,陈国厂又把帮扶脱贫范围进一步扩大,先后与太康县龙曲镇的牌坊杨、张山、龙西、可杨、冯洼、张山、李寨等7个村的392家贫困户结为帮扶对象。每年为贫困户每户发放500元至1200元不等的帮扶款。
从2015到2017年,三年的时间里,陈国厂的养猪场盈利了600多万元。有了钱,就能够实现一直以来陈国厂心中的一个大愿望、大想法。陈国厂是一个心怀慈悲的人,当他看到那些老无所养的老人时,看到那些因为身体残疾而无人照顾的老人时,看到那些因为贫困而不能好好生活的老人时,陈国厂心里就难受。
在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想法,当自己有一天有能力时,一定要建一个大的养老场所,让这些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过上幸福的生活。要尽自己所有的能力,扩大救助的范围,让弱势群体的生活彻底改善。
2017年10月,陈国厂利用养猪赚来的这600多万元钱,如愿以偿地建起了一所“弱势群体医养院”,内设4个集中供养区,设置床位200张,内有电梯、卫生间,设图书馆、文艺活动室、老年病诊疗室、老年康复训练室、老年心理疏导等科室。房间内有电视、空调、视频对话系统、视频定位系统、中心供养系统,可视呼叫系统等高科技配置。为了让老人们过得舒心幸福,他把能想到的、能做到的事儿,做到了尽善尽美。
为了扩大救助范围,扩大需要救助的人群,也为了适应太康县精准扶贫、兜底脱贫的需要,真正让建档立卡的特困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靠、老有所乐,真正实现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人民群众解愁。陈国厂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新建的医养院无偿地捐献给国家。
2018年4月20日,陈国厂与高贤乡人民政府签订了无偿捐献交接协议,慷慨无私地将自己花了600多万元建起来的医养院交给了国家。太康县委县政府利用这个医养院,对龙曲、高贤、杨庙、王集、转楼五乡镇的200名失能、半失能建档立卡特困人员进行集中供养,实现了兜底脱贫。
陈国厂说:“虽然现在县里承担了养老院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我压力小了不少,但水电费、工作人员、保洁人员的工资补助等费用,每月还需要用养猪场的利润补贴4万多元,才能让养老院正常运转下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非洲猪瘟使他的养猪场遭受重创,养老院一时遇到了资金不足的困难。
好在陈国厂人品好,信誉高,银行都愿意贷款帮他解决困难,人家就一句话:“凭你的人品,贷给你多少都放心。”
陈国厂最后决定走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路。他发动全院职工一起想办法渡过难关。于是,他们开办了一个生活超市,想不到每月居然能盈利两三千元;又引进襄城县乔柿圆的老浆豆腐,畅销16个乡镇,每月竟能盈利3万多元;院里还做手工馒头,周围的几个乡镇的群众抢着要,每月也能赚回1万多元。
就这样,陈国厂和全院职工,他们共同努力,不仅渡过了难关,更实现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目标。
更令人服气的是,陈国厂实现了养老院“院民自治”。他把老人们每6人分为一组,选出一位“家长”,负责管理老人的财务和人际关系;又把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分成4个“生产队”,每天出工种菜干活、计工分,每月评先表优,工分多,零花钱发得就多。
陈国厂说:“养老院里,现在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除了力所能及的劳动,每周一、三、五放革命题材电影,二、四、六组织老人们唱坠子、说评书。”
一生务农的老人们,在养老院里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他们比、学、赶、超,劲头十足。在劳动和文艺活动中,老人们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十分满意。
外号“酒疯子”的张中新,在敬老院里戒了酒,每天挥着手里的小羊鞭,哼着小曲,热心地为敬老院放羊。这位中过风的老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感谢共产党员陈国厂”。
善德善举 感人至深
现在,不仅陈国厂的妻子理解了他,他的儿子也理解他。
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妻子韩翠红眼睁睁看着陈国厂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大把大把投进了养老院,分给了贫困户。
妻子对人说:“我姨说媒时,夸他是好人、能人。这些年钱是挣了不少,但别人家都盖了楼房,我们还住在漏雨的旧房子里。养老院里有空调、彩电,连贫困户家里都能看上彩电,可俺家里的电视现在还是黑白的……”
妻子更多地是心疼陈国厂。她说:“他一双拖鞋穿十几年,衬衣领子破了翻过来缝上,他是真不知道心疼自己。我想,他干的也是好事,随他去吧。”
儿子陈恒曾在少林寺练功,并成为了武术裁判。他想在郑州买房,在郑州发展自己的事业,但陈国厂对这个事情一直很犹豫。他又想帮儿子儿媳在郑州发展自己的事业,又想让他们回来帮自己做养老院的事情。
那时,儿子真的不理解自己的父亲。
2018年,88岁的杨玉兰在弥留之际,把陈国厂叫到床前,从怀里摸出900元,拉着他的手说:“我一辈子无儿无女,你就吃个亏,当我儿一次。这钱办了丧事后,你买双鞋吧。”
老人走了,陈国厂哭了。一边哭,一边为老人净身、穿壽衣、入殓。
这一幕,深深感动了儿子陈恒,他说:“那一刻,我理解了父亲。”
也许正因如此,儿子儿媳果断放弃了在郑州的工作,回到村里帮着父亲做公益。现在,全家人都在同心协力做这份养老事业。这让陈国强感到非常欣慰,他觉得这比赚多少钱都有价值和意义,都让他欣慰、开心。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陈国厂很熟悉,也会背诵。在他心里,自己就要做这样的人。虽然自己是一个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但自己总是愿意努力干一番事业,总是想干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
去年,他荣获“中国好人”称号和河南省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后,心里有了更大的干劲。他说:“今年我计划着再盖一栋9层楼,增加床位300多张,托管子女在外务工的留守老人,用这项收入供养那些五保老人,实现‘以院养院的可持续性养老敬老之路,实现‘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人民群众解愁的目标。”
“今后,只要有能力,公益慈善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我愿让更多的老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陈国厂说,“做为一个党员,我是一个有初心的人,能为乡亲们付出和奉献,我感到光荣。”
201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
为了让医养院的老人们亲眼目睹、亲身感受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十一”前夕,陈国厂自费一万多元,组织全院老人分批到郑州、开封旅游。
这些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的老人,终于有朝一日走出了自己的家门,走出了太康县,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许多人感动不已,老泪纵横。
老人们说:“国厂这孩子好啊,他的心跟菩萨一样,要不是他,我们咋能走出来,并且看到咱国家发展的这么好?这一趟没白跑呀,开了眼界,看了新鲜,见了大世面,这一辈子死了也不亏了啊!”
有两位老人,一位是70多岁的徐绣身,一位是66岁的刘振玉,他们心怀感恩之情,几天几夜睡不着觉,然后,他们分别写下了坠子书《幸福的一家人》和《养老院里感党恩》的唱词,听来令人感动。
徐绣身老人写道:各位请到高贤乡养老院里看一看,那大门古朴大院正中央五星红旗树高干,两边各样的花木栽得全。餐厅整洁又美观,老人们一日三餐不重样。小米粥、大米饭、捞面条、肉丝面,蒸馍包子软又香;甜稀饭,味道好,想喝几碗喝几碗……
党和政府的温暖满人间,养老院呀要庆贺建国70年,陈院长他自费组织老人旅游团。先到开封相国寺,又去开封海洋馆,游罢开封还不算,又带着老人们来到郑州的绿博园。这一路五颜六色风景真美丽,这一路看到祖国建设勇向前。老人们兴高采烈表不尽,都说是陈院长把咱的美梦圆。走一走,看一看,党的政策真伟大,祖国的大地变新颜,我们现在啊是幸福的一家人,党和政府的恩情不能忘。这就是幸福养老一小段,俺唱他三天三夜唱不完。
刘振玉老人写道:高贤乡汪庄村有个养老院,它的创办人就叫陈国厂;老年人来到院里边,让他穿不愁来吃得香;身体不好住一楼,身体好的楼上楼;楼上楼,有电梯,来往上下动动足;各种设施都齐全,好像城市无二般。如果你到了院里边,管教你笑口常开、春风满面拍手赞,管教你满怀幸福、开心活它一百年。感谢党、感谢政府常关怀,还要感谢好党员、中国好人陈国厂……
金子的光芒是不会被岁月的烟云和沙尘遮挡的。陈国厂这样的大好人、大善人,又怎会被社会忘记呢?
近年来,陈国厂的诸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19年,陈国厂的事迹还被郑州市初级中学编成了政治考试题,他的典型事迹感动了很多青年学生。
匹夫担道义,大爱扬高风。
对于一个充满大爱之心的人来说,对于一个满怀奉献精神的共产党员来说,每一份付出和奉献,都是一份责任和担当,给予陈国厂内心的,都是快乐和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