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传播的意识形态困境及应对

2020-08-02刘英杰徐菲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态全球化

刘英杰 徐菲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就建构互联性、协同式、结构化世界发展格局所作的独特智识贡献,不仅强调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更是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实践方案,可以从中区分出“作为发展思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作为治理工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前者以社会主义发展理念为核心;而后者以前者为思想根基,容易遭受西方意识形态的误解和阻击,这是“作为治理工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实效的重要障碍,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间的互斥性和西方社会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曲解等方面。突破这些困境的路径有三:求同存异,探索相融合的部分;推动不同意识形态间平等对话,消除西方意识形态的曲解;提升我国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冲突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1.016

“作为发展思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世界建构理念,它的国际传播必然遭遇意识形态困境,并会将这种困境传导至“作为治理工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上;原因在于,后者以前者为思想根基,两者之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正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本文所描述、阐释的“作为发展思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传播的意识形态困境,同时是“作为治理工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无法发挥实效的困境,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亦是促动、保障“作为治理工具的人类命运共同體”发挥实效的方案,这是本文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类型所示两条主线的基本方式——前者为明线,后者为暗线。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类型”

党的十八大报告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表达一种“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战略含义”[1]。因此,要获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准确理解,须将其置于全球化背景之中,就其渊源、本体、运行、实效作综合考察。事实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一种价值理念,更是一种具体实践方针。这帮助我们区分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两种理想类型(ideal type)——“作为发展思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或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作为治理工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思想根基、发生渊源上看,前者显然且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这是其国际传播遭遇意识形态困境的根本原因;就后者而言,不适宜对其进行意识形态评价(也因此无法称其遭遇意识形态的国际传播困境),因为它本质上应当被视作一种治理和沟通工具,与前者的关系是“器”与“用”的区隔;或者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为了实现、建构、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传播,但因为该思想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它容易被其他国家、其他思想领域的受众所误解(甚至被“标签化”),即遭遇意识形态困境并遮蔽他国受众的眼睛,导致他们无法领会到该思想中包含的可以引领人类共同奋斗,解决共同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等诸多严峻问题的精华部分,及可以求同存异的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工具”便应运而生。就像社会主义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有计划经济一样,社会主义性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治理沟通工具”就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工具——市场一样,只是为了人类共同福祉的增进而存在,决非其他。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传播的意识形态困境

不同意识形态因差异而相互排斥。意识形态源于社会存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同的社会物质基础,必然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只要全球范围内有多元化国家存在,必然会存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无论全球化如何深入,意识形态差异都无法从根本上被消弭。因为意识形态的存在本身在于意识的差异。各种意识形态对应的阶级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引发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这又造成不同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与其他阶层产生冲突。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为了维护本阶层或本国利益都十分重视维护本国意识形态,这无疑会加剧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2]

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冲突形成的原因是,在意识形态较为固定的情况下,不同国家的人民都养成一种稳定的思维模式与文化形态,使这一意识形态与相异意识形态难以相容,进而产生相互排斥和相互对抗,乃至相互冲突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文化的认知差异、文化的接受差异、核心价值观差异、文化的抵制、文化的冲突等方面。必须看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不仅促进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融合,还有效提高了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互动频率。但随着文化互动不断深化,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逐渐暴露,使人们在意识形态之间出现激烈的对抗,并表现出势均力敌的对峙局面。中国长期以来提倡各国携手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理念和发展理念结合后形成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因此,在全球意识形态差异与互斥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较难获得国际认同。

西方社会选择性解读中国意识形态。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进而使中国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得到增强。长久以来占据国际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西方社会由此感受到了“威胁”,为了维护意识形态霸权,西方国家展开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批判,甚至不惜曲解。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不仅涉及经济、政治、军事,还涵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能源等领域。不少报道充满敌意,故意污蔑中国,抹黑中国,企图将中国描述成一个极度贫穷落后、思维封建的国家。事实上,西方社会对于中国意识形态的曲解由来已久。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思维始终认为:西方国家的发展现状是文明发展的代表,高度发达的经济、富裕的国民生活、言论的高度自由、金融产业的高度开放,世界上任何国家无可比拟;而中国是一个封建国家,是愚昧、贫穷、落后的典型代表。在这种思维定势之下,西方社会眼中的中国已然不是中国本来的模样,而是被其抹黑后的形象。在这种极度扭曲的观念下,西方国家的学者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扭曲为民族主义和理想主义,甚至中国主义等,充满了傲慢与偏见。曲解在本质上是为了确保自己能够永远主宰世界,是典型的帝国主义思想。将中国排斥在世界边缘是西方国家的核心目标,是保护自己形象的主要手段。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扭曲充满敌意,本质上与西方国家的文明精神相悖,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相悖。

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曲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上遭受不同程度的质疑。有学者指出:“中华民主主义者普遍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在现实中提出的共享共赢理念较为狭隘。”[3]还有甚者认为我国不具备领导国际事务的能力,要想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付诸实践存在巨大困难。[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传播意识形态的路径

在意识形态冲突背景下,要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需有针对性地从以下方面寻找突破路径:首先,客观认识意识形态差异,求同存异,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相融合的部分;其次,要推动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平等对话,尤其要积极主动加入到国际意识形态的交流互动中,消除西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曲解、偏见;最后,要提升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破除西方意识形态霸权的神话,防止西方意识形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驱赶。

客观认识意识形态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差异无法消弭,但由于意识形态差异而引起的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排斥心理却可得以缓解。需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的同时,正确认知意识形态的差异,探索有效沟通方式。

首先,须接受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具有差异性的事实。不同社会体制催生不同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差异客观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不同意识形态间的排斥、冲突是普遍现象,在不同意识形态接触、碰撞过程中,应悉心研究他国政治文化理念,加大与邻邦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促进周边地区的文化融合,积极消除文化误解,创建良好合作环境,在共有问题解决上达成高度一致,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付诸实践,并通过不懈的维护和促进,来赢得其他国家的认可,收获国际社会的赞誉。其次,要时刻保持宽容态度,积极了解不同意识形态,研究不同意识形态的要义。大量历史经验表明,以宽容态度去正视不同意识形态,是深化沟通与互动的基础前提。因此,要提高对不同意识形态的理解深度,须将多角度的分析作为理解对方核心思想的途径。这在本质上也是深化国际文化交流与沟通,促进意识形态交融的主要方法。将意识形态的互通作为促进“作为治理工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实效的核心手段,须以多视角来考量他国立场与文化思维。任何狭隘的思想都将对他国感受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消极结果。宽容对待他国的理念与立场,对消除各种误解,增进彼此感情,提高意识形态的相融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基于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须以消除排斥心理、宽容以待的态度为基础,构建文化共融的桥梁,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交流,突破传统意识形态束缚,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互通体系。

推动不同意识形态的平等对话。以承认意识形态差异为基础,从行动上推进不同意识形态平等对话。通过这种方式,消除西方意识形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偏见。

首先,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中国文化传播方向,拓宽文化传播渠道,积极向世界各国传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理念与内涵,阐述利益相关性的深刻意义。其次,要加大对议题内容的创新和传播,在重要场合与关键时间节点,向各国展示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表达中国发展理念,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议题内容,详尽阐述世界经济的协同发展机制,促进世界各国互惠互信、合作共赢。最后,要在遵循对外传播规律,遵守媒体发展规律基础上,树立正确价值传播理念,借助网络媒体渠道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价值观,促进全人类树立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强化中国意识形态的国际感召力。加大对各种重要渠道的利用效率,为中国意识形态与他国意识形态的平等对话提供支持,通过循序渐进的影响,来消除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错误认识,向世界真实、全面地宣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让国际社会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应对全球性危机方面的现实意义,从而真正接纳这一实践方案。

提升我国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要坚定不移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将增强中国意识形态与思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认同作为使命与任务。一方面采用多种方式做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宣传工作,使国际社会受众能够更进一步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感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核,进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文化互动,通过合作共赢践行中国意识形态,促进中国话语权的不断提高。[5]同时要加大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力度,积极争取话语权国际地位,不断巩固和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传播、“作为治理工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效发挥一定程度上均依赖于国际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与影响力。因而传播过程中,要注意进行文化创新,这是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必然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文化自身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在每次变革与创新中都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为整个国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基于此,更要坚决捍卫国家的意识形态,坚决抵制霸权主义意识形态,并紧随时代前进脚步,加大现代文化的创新力度,构建以优质文化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体系。

(本文系工信部党建研究中心2019年重点项目“自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研究” 和2017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当前大学生认知特点、行为规律与引导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GZY209、SJGSZ2017007)

注释

[1]张纪:《中国梦:铸就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话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党建》,2013年第11期,第42~44页。

[2]肖唤元、秦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溯源、价值意蕴、国际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第43~44页。

[3]Linda Jakobson, "Reflections from China on Xi Jinping's 'Asia for Asians'", Asian Politics&Policy, 2016, 8(1).

[4]Angela Poh, Mingjiang Li, "A China in Transition: The Rhetoric and Substance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under Xi Jinping",  Asian Security, 2017, 13(2): 1-14.

[5]張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跨文化传播与认同探微》,《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年第12期,第65~71页。

责 编∕郭 丹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态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