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危机
2020-08-02
“贫民窟病例”几个字写起来简单,背后的意义却令人细思极恐:这里是印度城市人口最稠密、公共卫生条件最差、政令与流行病学调查最难落实的地方,但由于印度城市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看似岁月静好了两个多月的印度,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印度孟买的平民窑
上升趋势加快
3月24日,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在接下来的3周内实施全国范围内的封闭措施,以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在措施生效期间,印度人民将在家远程办公,所有商店、工厂、办公楼和宗教场所全部关闭,公交、地铁、和城际大巴等公共交通也暂停运行,仅提供医疗、通讯和食品等必要的生活服务。
宣布这项措施的时候,印度的确诊案例是536例,死亡10例。虽然这个数字也不小,但与其他大国动辄上万的感染病例数相比,尤其是考虑到印度的人口基数,反倒像是一股清流。
而对于这种“病毒似乎绕过印度”的现象,有印度医学协会的专家分析称,印度天然具有对新冠病毒的防御能力:一方面是因为就目前的疫情状况而言,病毒偏爱着凉爽气候的地区,很难在印度这种又湿又热的地域生存,像埃博拉、黄热病,SARS等对印度的影响就不值一提。还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印度大多数人民的生存环境本就充满各种病毒和细菌,民众习以为常,因此对新病毒的抵御能力也很强。这两种“印度特殊论”总让人觉得是在自黑,但在病毒面前,自黑也可以成为自吹。至少可以让很多民众保持乐观,但反转很快就来了。
封城后冷清的火车站
印度疫情爆发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点是许多新的确诊病例与首都新德里东南部尼扎穆丁地区的一次宗教聚会有关。这次聚会举行于3月13日—15日,而据估计总参与人数可能超过3000,并且此后几天又有近2000人在该地区停留而后四散各地。这件事的后续已经成为印度疫情的防控难点,在一些印度媒体看来,这种聚集性感染影响恶劣,已经“抵消”了21天全国封闭令所带来的“好处”。
印度民众的卫生观念很差,尤其是在贫民窖更令人担忧,会引起疫情的大规模爆发
第二点则是近几天贫民窟出现确诊以及死亡案例,给疫情防控增添难度。有印度官员曾表示,虽然美国俨然成为新冠疫情的新“震中”,但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本次对抗新冠病毒能否取得决定性胜利,其实将很大程度取决于印度控制该病毒的能力。然而从目前来看,由于面临的挑战太多,人们对印度还是不能像前两个月那样乐观。
資源与人口矛盾
从救治最需要的医疗资源来看,印度并不充裕.该国对于公共卫生的投入仅占到GDP的1.3%,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
有限的投入意味着医疗设施的缺乏。体现在疫情诊断上,便是截止4月1日,印度全国仅有51个政府认可的测试中心,完成的测试还不到5万例,检测率实在太低了——这也被认为是印度确诊数字低的原因,所谓不查就是没有。医护人员的装备也很差,在大城市加尔各答就有医生穿上塑料雨衣当作防护设备检查患者,德里的医生有些则是戴上了摩托车头盔,堪称当代防瘟疫面具。
口罩作为全球紧俏物资,在印度更是抢手
面对这种情况,西方有声音认为,印度的卫生保健系统能力不足,并不能像中国或意大利那样收治数量巨大的病人,一如它无力应对肺结核的流行一般。这里的流行病背景知识是,30年前印度和中国的肺结核病例数量相差无几,但今天,中国已经将肺结核发病率降低到每10万中出现60例,而同期印度发病率高达27%,在世界范围也是最高的数字之一。再考虑到印度13.7亿的总人口数,和惊人的450人/km2的人口密度,印度医疗系统崩溃的画面似乎并不遥远。
太多工人流动过程中很可能会造成病毒大传播,让本就困难的防控更难了
此外,印度人口的贫富差距也让疫情控制雪上加霜。2018年《世界不平均报告》显示,印度的贫富差距仅次于中东地区,在全球贫富差距排名中高居第二,占该国人口总数20%以上的赤贫人口生活在卫生条件恶劣的环境中。在爆出死亡案例的印度最大贫民窟,基本生存设施都不足,却容纳了将近100万人,而医疗资源显然不会优先倾向这些人,最终难免造成印度有限的医疗资源流向富人,穷人成为炮灰的下场。
不仅如此,最近印度的封锁令对大多数穷人也是突然的重击。禁令下达后,印度境内非正规部门的数百万流动工人想要离开打工所在的城市返回村庄,但此时公共交通停运、边境关闭;同时在应急措施缺乏的情况下,食品和必需品的供应链运转几近停滞。在无法获得食物也没法坐车回家的情况下,大量印度城市贫民走上街头,企图随着人体的“洪流”步行回到遥远的村庄,而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一些悲剧:已经有2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在远途跋涉中丧生。
印度现有的医疗系统倘若病毒大规模爆发将会面临崩溃
医疗资源有限、贫富差距巨大意味着印度防疫前路必然艰难,但莫迪政府也在尽力应对。目前印度也已经设立了援助和紧急情况救济基金用于疫情控制,下放紧急财政权力到各地方部门用于地方性的医疗物资采购,多邦也已经出台相应政策,设立临时隔离点、隔离病房,扩建公私立医院、进口医疗设备等,成效如何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观念与社会治理
说完了政府面对的问题,再来看看印度的民间。防疫不能只是政府一头热,民众的配合是战胜病毒的另一重保障。但很显然,印度人民对新冠病毒的意识还处在很糟糕的水平上。
一方面,目前仍有部分印度人意识不到疫情的严重性,并不配合政府防疫,让印度政府的宣传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知道病毒严重性的,也有大批人寄希望于偏方或神力将病毒赶走。看似荒诞的土法支持者还并非全是百姓,其中甚至不乏执政党的议员。
印度民众普遍希望于偏方或神力能将病毒赶走
除了宗教因素,这种并不科学的认知态度也与印度的教育水平有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印度成年人文盲数量超过2亿,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即便绝大多数印度人读了小学,能读完初中的就明显少很多(2017年时印度初中入学率才超过70%)。
民众教育越缺乏,国家在大是大非面前出现问题的概率就越高,这就更考验印度的社会治理水平。可问题是印度的社会治理能力依然存在不小漏洞。对于教育尤其缺乏的社会底层人士,防疫措施从理念的输入到实际贯彻执行都很难行得通。在10个人同住一间小棚屋的贫民窟,自我隔离的可行性压根不存在;对于无家可归的拾荒者,政府也很难找到方法让他们理解社交隔离的意义,或是为什么用洗手液多次洗手比吃饭都重要。
社会工作者好心发放食物,但这又造成了无防護的人群聚集
而在治理方式上,印度也有做的欠妥的地方,拿疫情中的现象来说,在印度宣布封闭后,执法人员使用鞭条抽打仍在街上游荡的人,将他们赶回家。这个现象背后暴露的又是另一个治理缺陷:相比其他国家通常会为封城留出一些准备时间的国家,印度封城消息来得太急,从宣布到执行甚至不到4小时,也就难怪民众一时无法适应而大量抢货、或是因并不知情、无法回家等种种原因滞留街头了。
印度现在已经被病毒逼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火坑里:这个卫生条件低下的人口大国必须采纳最严格的防疫手段,才能保护数以十亿计的国民面对病毒不受侵害,也为全人类把守南亚的安全防线;而与此同时,它却面临着废钞运动之后微型民营经济停摆、失业率创造45年来新高、非法临时工为就业主体、发展水平在全球饥饿指数中排名102(117个国家与地区参与排名)的惨淡现实。(本刊综合报道)(编辑/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