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城乡治理体系

2020-08-02

党员生活 2020年7期
关键词:共治物业街道

7月3日下午,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第116场新闻发布会,解读《关于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系列文件。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周静介绍,根据省委安排,省委组织部牵头起草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等5个文件,作为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1+1+N”中“N”的组成部分。系列文件包括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管理试点等方案。

“1”个《决定》《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

“1”个《意见》《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

“N”是关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大健康产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系列配套文件

《关于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

重点解决

城乡治理体系不健全、协同共治合力不够、治理方式不优、治理能力不强、治理保障不足等问题。

城市治理

围绕做强街道、夯实社区、做精小区、做优物业四个重点,构建城市治理体系。

乡村治理

对乡镇、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四个重点领域的治理进行部署。

协同共治

围绕调动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新兴领域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健全区域协同共治机制。

治理方式

注重发挥政治引领作用、自治基础作用、法治保障作用、德治教化作用和信息支撑作用。

治理能力

着力加强街道(乡镇)干部、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和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出台背景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着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出了“1+1+N”一揽子治理举措,为加快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线路图”和“任务书”。全会通过的《决定》《意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基层社会治理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湖北方案”和“湖北实践”,在我省改革发展历史上具有标志性重要意义,必将推动我们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应勇书记在全会上强调,要构建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为我省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省委部署

省委书记应勇指出,社会治理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不断构建党组织领导、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要做强街道,夯实社区,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的协同机制,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建立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要为基层减负增能,把更多资源、力量、服务向基层倾斜,让基层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要发挥社区党建引领作用,形成居委会、物业、业委会自治共治合力。

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瑞连强调,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的重大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湖北的政治考题。各级党组织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切实增强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社会治理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总要求,强化党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能力引领,做强街道、夯实社区,建设一支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立协同共治机制,通过党组织精准精细服务,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要点解读

《关于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每个街道行政编制不少于15名、事业编制不少于30名。

◇每个街道扁平化设置3至6个内设机构,统筹设置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网格管理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执法中心等3个直属事业单位。

◇通过“减上补下”实现人员编制向基层配置。

◇通过明责、赋权、扩能,理顺街道条块关系,提高街道统筹协调各方、领导基层治理的能力。

《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

◇薪酬待遇比照当地上年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0.8至1.2倍确定,逐步达到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对现有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区别情况、择优录用、妥善安置。

◇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按照“四岗十八级”设定。

◇科学界定社区工作者范围,除了符合条件的社区党组织成员和居委会成员外,必須是区(市)统一招聘、街道统一管理、社区统一使用的就业年龄段全日制专职工作人员。

◇总的目标,是建设一支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的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

《湖北省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实施办法》

◇全省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所有在职党员干部都要到社区报到。

◇每个社区每个工作日要有一至两名组织派遣的在职党员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区工作。

◇所有在职党员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居住地社区工作每年不少于20小时。

◇在职党员干部服从单位派遣或社区党组织安排,下沉社区宣传党的政策、联系服务群众、参与民主议事、参加志愿服务、维护和谐稳定、处理突发事件。

《关于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管理的试点方案》

◇在武汉、襄阳、宜昌三市试点,按照“事业岗位、专编专用、择优选聘、动态管理”的工作思路,对在岗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管理、享受事业岗位待遇。

◇试点对象为三市所辖范围的在岗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

◇连续任职达6年以上、表现优秀、群众公认、考核合格的,按程序聘为事业编制人员,仍在社区岗位工作。

◇任职不满6年和任职达6年以上、但未聘用为事业编制人员的,比照事业单位岗位享受相应工资待遇。

《关于深化新时代志愿服务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

◇对在基层服务两年以上的优秀志愿者,经村(社区)推荐、乡镇(街道)审查、区(市)统一招聘,可以优先招聘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在乡镇(街道)公务员招录、基层事业单位招聘时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

◇要在全省选树志愿之城、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村)和最美志愿服务家庭,积极拓展志愿服务力量的汇集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社区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省委书记应勇也反复强调,要着力构建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如何从制度设计上,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省委组织部: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应勇书记的要求,我们要在建立健全协同共治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在街道层面,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通过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街道党的“大工委”制度,提高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能力,确保有关职能部门闻哨而动、听令而行。二是在社区层面,深化“双报到、双报告”制度。由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调度联系单位和下沉党员干部,形成“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机制。三是在小区层面,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与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合力推进解决小区环境改造、公共设施改善等重大事项。四是完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机制。发挥群团组织枢纽作用,把群团组织联系的群众转化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力量。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培育机制,培育扶持基层所需的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引导新兴领域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把党建工作融进去,把治理资源带出来。五是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共治机制。社区党组织引导居民群众加入小区业委会、社区群众活动团队等,建立与群众利益、情感、价值联结机制,推动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政策答疑

物业管理是小区治理的难点。要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与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同联动机制,在工作落实中,如何推动“三方联动”?

省委组织部:小区物业管理已经成为承载各种群众利益、需求、矛盾的载体和平台,确实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基层治理的难点。解决小区物业管理问题,首要在建,关键在联。关于“建”,主要是建党的组织、建业委会、建物业服务企业。依托房管部门成立物业服务行业党工委,指导符合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党组织,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加强小区业委会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探索创新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新模式,采取政府兴办公益性物业服务企业兜底一批、街道社区党组织牵头成立物业服务站自助管理一批、引入市场化专业化物业服务企业提升一批,消除小区物业服务“空白点”,推动物业服务覆盖所有居民小区。关于“联”,要完善“三方联动”运行机制,关键是发挥好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引领、统筹、协调作用,引导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小区事务管理,社区党组织牵头建立聯动巡查、联动分析、联动处置工作机制,合力推进解决小区环境改造、公共设施改善等重大事项。赋予街道社区在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级、行业评比、物业项目招投标中的话语权,推动物业服务企业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积极融入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体系。

猜你喜欢

共治物业街道
“多元共治”乐融融
热闹的街道
物业服务
地铁车辆段及上盖物业开发一体化探讨
热闹的街道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街道等
探索代建制 共治团结闸
食品安全共治 各方需依法确权
加强细部处理,提升物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