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坡的突围

2020-08-02杨思博

新作文·初中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神宗突围黄州

杨思博

/原题回放/

关羽一生有两次重要突围,一次是过五关、斩六将,一次是兵败走麦城,一成一败,大可推究。人生中有诸多突围,每一次突围都会留下不可忘却的记忆。

请围绕“突围”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真情实感的文章。

/文题解读/

◎封义珑·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教育局教研室

“突围”的本义是指突破包围,打破当前困难,突出敌人包围的作战行动,通常用在军事行动中。提示语中,首先列举了关羽一成一败的两次军事突围,继而拓展延伸出更广泛的思考——人生中的突围,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写作构思空间,这样的“突围”,可以是自己一次难忘的“突围”经历,也可以是他人的突围事迹,还可以上升到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的突围事件(如2020年春天万众一心战胜疫情),可夹叙夹议,亦可以是围绕“突围”展开议论。

精准破解“突围”多面蕴义。

打破“突围”的军事本义,挖掘它的比喻义和引申义。“突”是突破、冲出,也可以是战胜、克服等;“围”既可以理解为阻碍人前行的事物,生活、学习上的困难,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好的思想观念,甚至是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还可以理解为“约束”,或者“束缚”,或者“隔阂”……要善于把握“突围”的多种含义,打开思路,展开写作。

紧扣“突围过程”巧妙构思。

围绕“为何突围”立意。如:只有“突围”,才能救民族于危亡,立社稷于安泰;只有“突围”,才能超越自我,破茧成蝶;只有“突围”,才能破除束缚,推陈出新……

紧扣“如何突围”构思。叙写一次“突围”经历,综合运用各种生动而细腻的描写手法写出突围过程的曲折感和艰辛,写出突围前后心理变化和行动变化的过程,写出自我的成长和情感体验;阐明某种“突围”观点,用冷静客观的笔触,解锁“如何突围”,诸如信念铸就突围,突围需要勇气,突圍需要智慧……以严密清晰的思路论证中心论点。

靶牢“突围”内核真情作文。

“突围”本质上是思想上自省后所采取的行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写作时,切忌无病呻吟式无由来的写作。在写作时,若写自身突围的记叙文,可以采用幻化的写法(幻化为某一历史人物、某一动植物,或一粒水,或一缕云),所选取的素材,应尽量贴近生活,拥抱社会,以小见大,写出真情实感;若写议论文,应运用古今中外和当今社会的各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以使文章掷地有声,落笔有理。

/作者自画/

父亲希望我博学多思,为我取名思博。我喜欢阅读,读过《沉思录》《忏悔录》,畅游在不同的书海里,享受着不同思想碰撞的火花;尤其对历史书籍情有独钟。我的启蒙读物是人民出版社的《三国演义》,读过《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大秦帝国》等历史著作。

(1)

前面便是赤壁了。这地方不大,没有黄河的雄浑,也没有庐山的挺拔,但在一俯一仰之间,气势就有了,有了伟大与渺小的对比,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也便有了冥思的价值。

他从牢狱走来,带着朝廷泼给他的一身脏水走来,带着一个被贬之人的身份走来,朝着当时还很荒凉的黄州走来。荒凉的黄州没有给他准备任何居所,他只能在一个叫“定惠院”的地方暂住。四周一片寂静,一个朋友都没有,他来到院门外,吟下了《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这个小地方,因为苏轼,因为一首词,直到今日还被无数人念起。就是从此时、此地起,东坡的突围,开始了!

(2)

宋朝的官场文化是极其诡异和可怕的,某些理想主义者肯定会觉得,苏轼这种文豪,在当时的宋代应该会受到无比的尊重吧,即使做不到李白般“贵妃研墨,力士脱靴”,但那是宋朝啊,“文人免死”“重文轻武”的宋朝啊。但他们恰恰错了,历史告诉我们,一种超越时代,可以载为永恒的东西,往往相容不了他们所处的具体时代。

苏轼,恰恰就是一名跨时代的名人。

他在来到黄州前,正陷入“乌台诗案”的泥潭。这个案件无论是从现今角度而言,还是以当时皇上的立场来看,都是一个笑话。事件极其简单,一堆奸臣小人对着苏轼的诗进行拆解,搞出了文字狱,宋神宗将苏轼贬至黄州。这就是宋朝的惩罚机制,把官员贬往路途遥远的穷乡僻岭,以古代的交通条件,总得搭上半条命。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死在了被贬的路上啊。

神宗在历史上确实不是一个昏君,他在位的大部分时期,由王安石与司马光主政。神宗本人也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但可怕的是,在那段时间,批评东坡的所有言论全都聚集在一起。正是这股强大的邪恶力量,让神宗动摇了——为了维持群臣所谓“明君圣主”的形象,神宗再也坐不住了。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是啊,高贵的事物总会衬托出周围的不堪,他太有才华了,太有名气了,会把周围人的文笔比得寒酸无比。于是乎,一场可耻的围攻开始了。而那些“急先锋”也如他们所愿,登上了历史的长河,成了每个研究苏轼的学者不得不谈论的名字。

比如王硅,一个文章一般却自认天下第一的老人。历史最终也没有因几根青丝而将其排在苏轼前头。而他的存在恰恰告诉了我们“嫉妒”为何物。

再如舒亶,一个高官,一个检举专业户,他之前就靠揭发举荐自己的恩人上位,宋朝的“东郭先生与狼”。

还有沈括,这个人之所以加入围攻,大部分是因为他是王安石派,而王安石派与苏轼政见不合,但问题在于他是苏轼的朋友,而他检举苏轼的诗句恰恰是苏轼赠予他的诗句。当然,我们无法否定他对中国科学所做的贡献,可这无法决定他的人品如何。一个人,有才不难,难的是德才兼备。

围攻者数不胜数,在这里就不得不提王安石了。面对当时如此凶猛的围攻,身为苏轼政敌的他却自始至终一言不发。他是个讲究人品的大师,他不屑,相反,“安有盛世而杀才士者乎”道出了他的态度。而他的亲弟弟也仗义执言,“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语罪人”。

在这种时候,人性的善与恶,人品的高贵与卑劣立判,中华历史上从来不缺乏这样的高光时刻。

范镇、张方平的挺身而出,神宗祖母病重中尚要求释放东坡,左相王充更是直接开口:“曹操猜忌心那么重,还容得下祢衡,陛下怎么容不下一个苏东坡呢?”

我们需要感谢这些人,他们验证了文化的感召力,他们的心充满了文化的热度。

(3)

回想完前面的种种不堪,苏轼的思绪回到了黄州。真是可笑啊,自己平日的那些好友,此刻连信都不来了,甚至连回信都没有,“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这是一种怎样的丑陋,怎样的世态炎凉。

可这些,并没有打倒苏轼,相反,这让他审视自身,他发现了自己之前这些年都是在追求社会轰动,都是在展现才华。他在寂寞中反省自己,反省过去,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最大的毛病就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

于是,有了《答李瑞叔书》,在这封书信中,苏轼大胆承认了三十余年来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大多是自己的弱项。他明白了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而它拿来取悦他人的地方,恰恰是其毛病所在。他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而在最后,他说出了:“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到黄州的苏轼,是突围了的苏轼,和以前的苏轼是两个人。也就从此刻起,东坡的突围成功了。

他渐渐回归于空灵和清明,他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他成熟了,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此时的他,如黑夜破晓的晨光。而所幸的是,他还不老。

一道文化之光开始出现,《赤壁怀古》《赤壁赋》即将到来。

(指导老师:曾丽霞)

写作背后的故事

喜欢苏轼,敬佩他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也是因为这首词才明白何为真正的豁达。于是便去了解了苏轼的生平,从汴京城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到西湖上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再到密州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最后到黄州的真正成熟,名篇尽出。万分惊叹之余,就一直想截取在密州至黄州这个时间点写一篇关于他个人心路历程的散文,参考了一些书籍,满怀激情,写下了《东坡的突围》。放下手中的笔,长叹一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猜你喜欢

神宗突围黄州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多情最是黄州月
侘寂美学于现代陶艺中的运用——以寄神宗美的作品为例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堵车“突围”记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上微突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