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伽达默尔的问答逻辑

2020-08-02赵苗苗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7期
关键词:伽达默尔

摘 要:问答逻辑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其哲学始终的重要线索。解释学经验的历史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内在逻辑不是封闭自给的,而是在解释者与文本的问答对话过程中不断走向新的经验。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问答逻辑是推进理解的动力,真理只有在对话中才能显现,理解只有在对话中才能达成。理解者要始终保持善良意志并积极地参与问答,这样才能分享意义、实现成长,最终实现历史视域和现实视域的融合。

关键词:伽达默尔;问答逻辑;哲学解释学

伽达默尔是西方哲学解释学的创始人,他在哲学史上最重大的贡献就是构建了哲学解释学的理论体系,问答逻辑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其哲学始终的重要线索。问答逻辑也就是对话逻辑,对话包括问和答的结构,即解释者和文本之间交互问答的对话过程。解释者与文本以问与答的形式展开对话,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文本一方面以其自在意义呈现,另一方面又接受了解释者赋予的新意;解释者一方面要考虑文本的自在意义,另一方面又要给予前见充分发挥作用的余地,最终达到了效果历史的真理。伽达默尔指出,解释学经验的历史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内在逻辑不是封闭自给的,而是在解释者与历史文本一问一答的对话过程中不断走向新的经验,理解的过程是新旧视域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方都很难彻底放弃自身而完全进入对方,而是相互之间各自修正自己的视域,问答逻辑则很好地推动了解释者认识的前进和理解的更新。

一、问答逻辑的理论基础

解释者与历史文本之间总是存在着时间间距的鸿沟,如何克服二者的距离,从而达到对历史的真正理解,这是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古典解释学孜孜以求的目标。而伽达默尔认为,所有的事实都是发生在历史长河之中,解释者和文本都是历史存在物,我们要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们的历史性。理解固有的历史性有三个基本方面:理解之前已存在的社会因素、理解的对象构成以及由实践决定的价值因素。这些因素作为在理解之前就已存在的前提条件,对理解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解释者自身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与文本有差异,这必然影响和制约他对文本的理解。因此,那些企图完全超越自己已有观念,把自己置于前人的位置进行理解和解释的想法,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种前见,前见是解释者对世界的开放性,解释者应该考察自己前见的合理性,坚持合理的前见,克服不合理的前见。

人作为一种有限的历史性存在,总是处在一定的“处境”之中,这种处境决定了他在这个世界的基本立足点,由此出发他能看到和理解到的范围就是他的“视域”。解释者有自己的视域,文本也有自己的视域,当解释者带着现实视域去理解文本的历史视域时,势必会出现两个不同视域的冲突问题。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既不是解释者完全放弃自己视域而进入文本视域,也不是简单地把文本视域纳入解释者视域,而是解释者从自己原有视域出发,又不断扩大自己的视域,最终与文本视域相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这一过程称为视域融合。所谓视域融合,就是解释者的现在视域与历史文本的过去视域融合在一起,文本的意义也就在这无穷尽的绵延的解释或视域融合中展开。伽达默尔指出:“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独自存在的视域融合过程。在传统的支配下,这样一种融合过程是经常出现的,因为旧的东西和新的东西在这里总是不断地结合成某种更富有生气的有效东西,而一般来说这两者彼此之间无需有明确的区别关系”。

理解的历史性意味着解释者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具有有限性和不完满性,这就必然将解释学经验推到了前台,因为解释学经验是人类有限性的经验,而人的有限性在于历史性,所以,解释学经验就是人类的历史性经验。解释学经验的历史性和有限性,决定了它必须是开放的,它不会封闭自身,而是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丰富和扩展自身。伽达默尔说道:“经验的真理始终包含着一种朝向新经验的倾向,它永远向着可能性和未来保持开放,在否定和开放中走向新的经验。这意味着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种活动,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人的历史本质的一部分,它每时每刻都在消逝,始终处于活生生的转化和流变之中”。在解释学看来,经验的有限性和开放性的基础是它内在的历史性,这与人存在的历史性是相一致的,因而,解釋学经验是解释者最基本、最原始的经验。在这种经验过程中,其历史性特质决定了它的内在逻辑既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是独白式的,也不是像黑格尔的普遍历史那样是辨证式的,而是一种对话的模式和问答逻辑结构。自然科学基于主客体二分的思维模式,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它使自然界受人类理性的支配,世界成了理性的独白,主旨在于因果性说明,并非真正进行交流和沟通。在解释学经验中,突破了主客二元的对立,它是解释者和文本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调的视域融合过程,不是一方控制另一方,而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展开的对话和交谈,是你我关系的一个缩影。只有敞开心扉,不固执己见,才能不断遭遇新东西和提出新问题,从而在问答对话中获得新的经验。

二、问答逻辑的本质内容

解释学从本质上看是解释者与文本之间的历史经验融合,在解释文本的时候,首先要预设一个问题存在,只有先提出问题,解释者才能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去思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指明了解释的方向,问题的本质就在于具有某种方向性,也就是说,问题在答复的方向性方面作出了某种限制。问题将文本的理解带入到了某种历史背景之中,预设了答复的方向,而答复同时又会激发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又会激发新的回答,如此不断向前推进。可见,解释学在逻辑本质上就是一种关于问题的逻辑,解释活动总是围绕某个问题不断地展开,历史文本的视域融入解释者的问题视域,使得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真正意义。

伽达默尔的问答逻辑采用问与答的原始对话形式,这种问答结构是内嵌于解释者和历史文本的理解活动之中的。一方面,某个流传下来的历史文本成为解释的对象,这已经意味着该文本对解释者提出了一个问题,理解一个文本就是理解这个问题,文本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者说答案必须到文本中去找。另一方面,解释者也向文本提出了问题要求文本回答,文本提出的问题有其历史视域,为了回答文本提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在现实视域内重新构造文本提出的问题。在重构文本提出的问题时,解释者的现实视域与文本的历史视域发生相互融合,这种视域融合不是让现在的视域去契合历史视域,而是去占领历史视域,把历史视域融进现在的视域之中,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更大的视域。理解按其本质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理解是建立在前见基础上的视域融合,解释者提出一个个问题,与文本进行一次次的对话,在这种问与答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开启新的意义的可能性。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揭示出来的这种问答逻辑,使得理解就像是对话交流那样的一种相互关系。当然,文本并不会像一个人向我们说话那样直接表达,而是试图理解文本的我们使它说话,我们问得问题越多,文本回答的也就越多。这种“使文本说话”的理解并不是我们主动进行的任意过程,作为一个问题,它同我们期待的文本答案有关。问答逻辑作为一种对话,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呢?伽达默尔认为,要进行对话,第一个条件就是确保对话双方有同样的发言权,因为对话是双方共同建构的,一方没有发言权,那不叫对话,那是训话。另一方面,对话也是一种倾听,专心倾听别人的想法,让所听到的东西自行显现,并适应和顺从所听到的东西,这本身就意味着它不是封闭的圆圈,而是朝向新经验的倾向。伽达默尔说道:“谁想理解,谁就准备让文本告诉他些什么,只有当解释者认真倾听文本,让文本保持它的观点,才能使自己真正向文本开放,这种开放可以激发一种批判的自我意识,从而让文本也接受来自解释者的意见,双方在交互往返的对话中走向视域融合和共同成长”。

三、逻辑的现实意义

解释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解释的经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人作为一种有限的历史性存在,决定了解释学是一种历史的理解。解释者总是带着自己的前见去解读历史文本,理解的展开就是解释学循环的往复,问答逻辑作为驱动解释学循环的动力,通过解释者与文本之间一问一答的对话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历史视域和现实视域的融合。当一个文本激起解释者的兴趣时,解释者深入文本其中与之对话,对话离不开提问和回答,通过解释者与文本的交互问答,就能逐渐获得更深层意义的领悟。所以,真理只有在对话中才能显现,理解只有在对话中才能达成,理解者首先要懂得倾听,并积极地参与问答,这样才能分享意义、实现成长。伽达默尔的问答逻辑使得解释学更加明朗化和现实化,不再是玄而又玄的纯形而上学命题,它重新刻画了解释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深刻揭示了理解与解释的本质,为人类思维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同时还体现出谦逊的德行和开放的胸襟,问答逻辑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的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为解释学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李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3]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二卷)[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 [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5] [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薛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6] [德]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选集[M].严平选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7] 洪汉鼎.理解的真理——解读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8] 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9] 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0]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赵苗苗(1983.10- ),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哲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哲學。

猜你喜欢

伽达默尔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内在话语
论伽达默尔的经典观
“友谊”作为哲学问题的深刻意蕴与当代意义*——伽达默尔实践哲学中的一种理解和诠释
论伽达默尔的柏拉图哲学视域
伽达默尔诠释学视野下的伦理教化
德法之争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