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塘江柴塘修筑技术

2020-08-02,陈,陈

浙江水利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海塘石塘钱塘江

袁 淼 ,陈 诺 ,陈 伟

(1.杭州钱塘江博物馆,浙江 杭州 310013;2.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 绍兴 312030)

2015 年,杭州市萧山区塘湾村北海塘遗址发现了保存完整的柴塘,成为钱塘江沿岸第一个被考古挖掘发现的柴塘。柴塘亦称草塘,此前柴塘只出现在史籍中,今人从未见其真容。经考古发掘,揭露出的柴塘为东西走向,长10.0 m,南北宽13.3 m,高约3.0 m,这段柴塘分为北侧的塘身和南侧的护塘体。塘身迎水面呈斜坡状,底部用成捆的柴条平铺,其上向迎水面倾斜铺筑8 层柴条,每层柴条间是10 cm 厚的土层,最高层柴条的上方是1.0 m 厚的夯筑黏土层;护塘体宽约7.0 m,用沙黏土逐层夯筑而成,经考证修筑年代为宋代(见图1)。

图1 宋代柴塘图

1 柴塘的修筑史

海塘结构形式分为临时抢护性和永久成塘性2 类,柴塘在不同程度上属于临时抢护性。海塘上采用柴塘明确的记载是在北宋,《东都事略》载:陈尧佐为两浙转运使,“钱塘江堤以竹笼石,而潮啮之,不数岁辄坏而复理。尧佐议实薪土以易之。或言其不可,而丁谓执政,遂徙尧佐京西,又徙河北,又徙河东。后堤久不成,仍用薪土”,此为钱塘江柴塘之始也。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 年),两浙转运使陈尧佐和杭州知府戚伦,吸取黄河埽工技术经验,采用薪土筑塘,率兵力藉梢楗以护其冲,创立了柴塘[1]。

从目前已发掘的情况看,现存的柴塘大部分修建于清代,清代的柴塘工程始于康熙五十九年。雍正五年春二月,巡抚李卫奏请修海宁草坝及建草塘。疏言:“海宁县海塘,有康熙五十九年所建之浦儿兜西草坝四十丈,老盐仓姚家堰草塘一千五十五丈,年来草烂塘锉,急需加镶填补。又姚家堰迤西至草庵,计长七里,原系土塘,近因沙刷,仅存土埂一条,须改建草塘八百二十六丈四尺,八月竣工”。

雍正六年冬十二月,浙江总督管巡抚事李卫奏请修海宁县老盐仓柴塘。疏言:“其翁家埠原无官塘,临海月牙湾不能保固,应量地势,接建草塘,与旧草塘相续”。

雍正十年七月,署浙江巡抚王国栋请建修江海塘。“于华家衖、西新仓、周家坝、翁家埠塘堤外筑土堤,圈入以护庐舍。但土堤松浮单薄,恐未能抵御潮汐,应再于华家衖草塘止处,至仁和沈家埠迤西至潮神庙东首,接筑柴草塘二千二百二十余丈,并建盘头下埽防护。”

雍正十一年,又先后接筑柴塘至李家村,并将坍卸的条石塘改建为柴塘,共长600 丈,以后有用于抢修而筑的柴塘出现。同治四年至光绪六年,陆续在石塘缺口抢筑柴塘,又于石塘外侧添筑柴塘以保护未坍石塘,兼护附土[2]。石塘与柴塘的联结点见图2。

图2 柴塘与石塘衔接图

2 柴塘的修筑区段

结合史料和考古发掘,柴塘西塘较东塘多。历史上柴塘主要分布在以下区段:

老盐仓西柴塘,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建。先是巡抚朱轼请于老盐仓东自浦儿兜起,至姚家堰止,宜筑石塘1 340 丈。筑至500 丈,升任左都御史。至是,巡抚屠沂因奏土浮不能钉桩砌石之处,请赶筑草塘840 丈,又自姚家堰西续草塘250 丈。姚家堰柴塘,雍正五年(1727 年)建。姚家堰至草庵一带,计长7 里,向为土塘,巡抚李卫请改建草塘826 丈4 尺。沈家埠柴塘,雍正十年建,巡抚王国栋请于华家衖草塘止处至仁邑沈家埠迤西之潮神庙,接筑草塘2 220 余丈。石塘东柴塘,自石塘东至大盘头西。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巡抚庄有恭题请折底加镶280 丈。韩家池柴塘,在海宁东塘。乾隆二十六年,巡抚庄有恭题修,长220 丈。观音塘西柴塘,在海宁观音塘迤西。乾隆二十八年,巡抚熊学鹏题请接筑,长300 丈。翁汛柴塘,在海宁西观音塘迤西翁汛内。乾隆二十八年,巡抚熊学鹏题请接筑,长100 丈。曹殿柴塘,在海宁西塘迤翁汛内曹殿东。乾隆二十八年,巡抚熊学鹏题请接筑,长100 丈。翁家汛柴塘,在海宁翁家汛迤西。乾隆二十八年,巡抚熊学鹏题请接筑,长100 丈。乾隆五十三年,在钱塘江南岸萧绍海塘的山阴宋家溇修建柴脚土塘,即半截柴塘。

3 柴塘的修筑方法

3.1 宋代塘湾柴塘

先用藤条将树枝、柴草卷在一起,在地底铺上1 层,再在上面垫10 ~ 20 cm 厚经夯实的黏土或沙黏土,以此法层层叠加,便构成柴塘的“内馅”。为使柴塘更牢固,“内馅”中每隔一段距离还需插入6.0 m 多长的木桩。 柴薪和土层相间的混合结构,使柴塘具有更强的抗冲刷能力,非常适用于钱塘江沿岸承载力很低的松软地基。

3.2 明清时期柴塘

筑法1:据翟均廉《海塘录》卷一所载:先用树枝、荆条等捆成“埽牛”铺底,上以柴土间层加之压实,顶上加培厚土,堤高三、四丈,宽三、四、五丈不等;每长宽一丈,钉底桩二根,腰桩二根,面桩二根,将桩头削尖签插于柴土中。若地处潮流顶冲,难免有抽掣之患,复于内地深钉橛桩,用篾缆带住,柴塘就不易卷走。凡沙土浮活、难筑石塘之处,皆用此法。

《海塘揽要》卷九记载:每丈需要物料如下:

镶材十层,每层高五寸,宽一丈,用柴六百斤,共柴一万五千斤;压柴土十层,每层高五寸,宽一丈,用土五分,共土一十二方五分;压顶土高一尺,系宽二丈,共土二分;底桩,用围圆一尺四寸、长一丈八尺木五根;腰桩,用围圆一尺五寸、长一丈九尺木五根;面桩,用围圆一尺六寸、长二丈木五根;运柴六千斤,用夫十名,计柴一万五千斤,共夫二十五名。

筑法2:埽工,亦叫护沙。乾隆四十六年正月,总督富勒浑等以范公塘一带受潮溜冲刷,筑护沙埽牛以备抵御,以后续有增建,共埽工二千四百七十五丈,称为埽工。其型制是:每丈底宽三丈,面宽一丈五尺,牵宽二丈一尺二寸五分,除顶土高二丈外,实镶柴高二丈,式与柴塘相似。惟所用之土及柴桩诸料,则比柴塘为较多。柴坝则用以堵石塘缺口,缺口修合后,作为“外埽内靠”之用。盖一时因地制宜,亦补救之一法也。

筑法3:道光十四年,东塘镇、念二汛新建埽工,每丈面宽二丈、底宽三丈,筑高二丈七尺。除面土高二尺,实镶柴高二丈五尺,钉底、腰、面椿各一层。每丈需要物料如下:枪柴三万七千五百斤;压埽土三十一方二分五厘,加填面土四方;围圆一尺四寸、长一丈八尺底桩十根;围圆一尺五寸、长一丈九尺腰桩十根。

围圆一尺六寸、长二丈木面桩六根;运柴夫五十名[3]。

筑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也修建过柴塘,其断面见图3。做法如下:用稍径1 ~ 2 cm 枝条,扎成直径25 cm,长25 ~ 31 cm 梢捆,在地面上垂直于塘线方向铺设。铺时枝头向外,稍头向里,铺成层后,即在其上铺土1 层,厚10 cm。然后再在其上铺第二层梢捆,依次柴、土层层相间铺叠,到总高达到1.5 m 时,夯下木桩,桩长4.5 m,穿过第一层梢捆后入土3.0 m。以后再铺梢捆、铺土,依次做法直到顶面。这样由桩将梢捆与梢捆,梢捆与地基串联成为整体。柴塘后则填土密实筑堤挡水[4]。

目前部分鱼鳞石塘内仍有一部分柴塘存在,当外侧的石塘建成后,此柴塘也不拆除,而作为一种减少海塘土压力的减载体使用。清代在海宁沿海一带虽然修建了坚固的鱼鳞大石塘,但仍保留前面的柴塘,作为鱼鳞大石塘的外护。

还有利用柴塘作为施工时临时挡潮的建筑物,是适应钱塘江海塘特殊施工条件下的创新之举。

图3 海宁土沙字号柴塘断面图 单位:cm

4 柴塘的特点

柴塘的优点:一是柴塘自身重量较轻,大大低于石塘和竹笼石塘,适宜各种地基,特别是地基软弱,承载力低,潮流强劲的地段;二是柴塘具有柔性,能“以柔克刚”,抗冲能力强于普通的土塘;三是就地取材,费用较省,易于施工。柴塘创建以后,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抢险工程中,柴工修筑快,又能杀水势,所以应用比较普遍,至今仍被一些地方用于抢险。

柴塘的缺点:柴薪容易腐烂,保固期只有2 a 左右,需适时加镶、拆筑,一般2 a 以后,最多需拆修1/2、或只加镶3 分,需经常维修。每年征购大量柴薪,长期下来供应就会出现困难,这就限制了柴塘的扩大修筑。

英国韦更斯编撰的《海塘辑要》卷一《筑塘之法》写到:“用积湿草木料以作海塘,颇为合宜。湿时铺好,黏力大而能相连,略成大块,不易分散。然其弊亦复不少,因其质甚轻,必多加石料,且干时亦有裂缝,水能渗入,裂缝渐大,必补平之,否则塘必速坏。又有一病,因积湿草木料,能枯烂,变成黑土。但变黑土,必先久遇空气与冷热等事方成,故不致甚速。有人用以作塘,后十七年取出观之,毫无改变。此塘之上,铺大石与砾石一层,深1 尺至3 尺,其方位横当砂面海口而作之,因砂塘不足恃,故不敢用砂也。”

5 修筑材料

5.1 柴 料

早在宋代,就有用柴料修筑海塘。清代则在北岸仁和县乌龙庙(今杭州市孔雀大酒店附近)至海宁尖山段和南岸百沥(百官—沥海)海塘前江塘,广泛用层柴、层土兴建柴塘。用条柴层柴、层土筑柴、埽工,按高1.1 丈为准,每长、宽1 丈,需柴6 000 斤。一般柴塘底宽3 丈,面宽2 丈,高1.1 丈,塘长每丈需柴1.5 万斤;埽工底宽3丈,面宽1.5 丈,高2 丈,每丈用柴2.6 万斤;埽坦高仅5尺或6 ~ 7 尺不等,柴盘头高达3 ~ 4 丈。因而每丈、每座用柴即按定数有增减。

筑塘所需条柴(枪柴),在现存史料,未见有具体记载规格,仅知不能掺杂嫩干青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的标准是“活伐山柴,根径1.0 ~ 2.5 cm,长100.0 ~200.0 cm,最好不带枝叶。”仁和、海宁段所用条柴,一般交由钱塘江中游沿江的富阳、桐庐、分水、建德4 县砍伐后解交工地。乾隆年间(1736 — 1795 年),也曾派由仁和、钱塘、新登、淳安等县供应。百沥海塘所用条柴,则在上虞境内产柴区购办。太平天国战事后,山民避乱未归,一度乏人砍伐条柴,经派员入山设法招募,现采、现装,每月供应能力不过20 万担上下。

海宁一带兴建柴塘动辄千丈,维修加镶也在数百丈,是以购办条柴往往万担、十万担论数。而樵采每在农闲,春、夏之交,刀工甚少,砍运无数。因此,条柴的采办供应预有筹算。

条柴价,清初部定海宁一带所用条柴,每百斤为银6分;乾隆七年(1742 年),因部定柴价不敷购办,奏准增加3 分;二十七年,又以条柴市价稍昂,再增加1 分,每百斤统以银1 钱报销;及至四十六年,每百斤条柴又增加贴银9 分,即每百斤柴价为1 钱9 分;太平天国战事后,柴价每百斤又新加银4 分7 里5 毫[4]。

5.2 填 土

对于历史上的柴塘工程而言所需的材料主要是土料、木料等,土料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的人们对柴塘工程中的土料有严格的规定。后期普遍存在取土困难的情况。工程对土壤的选择自有成法:

凡相土之法:“察其色,欲其黄与赤也;阺其质,欲其沃以泽也;拣而束之,欲其盉砾之无杂也;匀而碎之,欲其若尘之可扬也;舒而润之,欲其若雨之微过也;既润矣,复从而和之。四功既勤,乃始可筑。”[5]

填土料必须为黏土。选用合适的黏土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当时对取土做了相关规定:一是强调挖掘黏土,禁止挑挖沙土充数;二是泥块要敲碎,其中的草根、瓦砾要清除干净;三是取土应在塘内三十丈外,不能损伤塘脚;四是因海塘取土困难,竣工后在海塘上堆积土牛以便日常岁修取土。

海宁塘工议事会在给海塘工程总局的函中这样描述:“塘工取土之难,已非朝夕。而柴塘用土尤多,有柴无土不能兴工。前经职会禀,准开浚备塘全河,原为一举两得之计。迄今尚未实行,何以为秋汛之备,若欲迅速成功,唯有援价买民田,成案择离塘稍远者,由工程局购取之。惟豁免粮税案,须奏明。若地归局购而累民间,完纳空粮无此政体。再四思维,惟查有沿塘泊岸租一项,向为营弁入己之私。今准充职会经费,数目尚未查明。应请由工程总局,于此项租钱内扣款认粮,余归会用,则以公地垫税,所得移纳所购民地之粮,名正言顺。职会虽减少岁入,为数当不甚多。”

柴塘损坏太甚,必须备土抢修也。查柴塘办法,全在槽深、柴实、樁钜、土坚,乃近年厅备承办,开槽浅而且窄,是为致病之原。樁木全木不如式,上粗下细倒置,以掩饰外观。所取池沼湿土,并不堆积淋干。凡新修而即见游走,皆湿土害之也。前因沿塘取土之难,禀请开浚备塘一河,原冀一举两利,而于挑土堆积一端,尤为注重。乃队中以工忙为辞,延不举办,实则队兵闲时仅令修治草路,何如酌派开浚工亟之时,即有干土用乎。材料易购,干土难求,此亟宜设法挽救者也。”[6]

6 结 语

柴塘的发现,为研究古代水利技术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也为钱塘江古海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基础材料支撑。

猜你喜欢

海塘石塘钱塘江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浅谈新时代古海塘文化面貌“蝶变”的启示与思考
钱塘江观潮
全国首个海塘遗址 博物馆杭州开馆
作品赏析(1)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Старинный приморский город
浙江杭州五代吴越捍海塘遗址
鱼的温暖
礼仪是一种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