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河网地区美丽河湖建设模式探讨
——以嘉兴市秀洲区为例
2020-08-02周丹丹
周丹丹
(1.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0;2.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3.浙江省水利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20)
1 问题的提出
2019 年浙江省政府将“美丽河湖建设”作为十大民生实事之首,浙江省委省政府站在“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践行“八八战略”,提出“高标准全域建设美丽河湖”,助推乡镇振兴、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实现“诗画浙江、美好家园”的建设。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实践“两山”理念,推进美丽浙江“大花园”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目标,如何将美丽河湖建设融合至乡村振兴和建设中,打造出与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美丽河湖建设模式,展现乡村特色,丰富美丽乡村内涵,助力乡村振兴,最终实现便民惠民,显得十分必要。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美丽河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最重要的基础保障部分,将“美丽河湖”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建设结合起来探讨是必不可少的。
江河湖泊是浙江省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要素之一,是国土空间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首要基础,是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组成,因此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浙江平原河网地区自古以来是鱼米之乡,繁华富饶之地,也是农耕文化深厚的发源之地。作为富饶美丽、江南水乡、美丽河湖的代表,对平原河网地区展开美丽河湖建设极具有代表性和意义。因此河网地区美丽河湖建设是乡村建设和振兴的重要基础环节,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素,是推进人居环境提升,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河湖基础支撑和生态环境保障,对乡村振兴,助力推动乡村经济,树立乡村形象,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2 平原河网地区特点
2.1 水系特点
河网地区一般地势平坦、水系发达、河流纵横交错,呈网状分布。河网地区的水系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河网地区水系发达,河道相连,地势平坦水位落差小,流速不大,受水利工程的高度控制和闸门启闭及引排水的影响,水流流向不定,水文条件复杂。其次,单个河道的水流功率较低,坡降较小,侧向稳定性较好。再次,河道不易侧向侵蚀迁移,保持了河道的稳定性,河网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化主要是淤积过程,而不是迁移过程。最后河网地区河道主支流间层次复杂,不但受本流域来水汇流影响,还和上游水库、支流来水、下游外海潮位(或外江、湖水位)等有密切联系,整个洪水演进过程及其复杂。另外河网地区地面低洼,地面高程往往在汛期洪水位以下,河道比较平缓,泄水不畅,每逢暴雨,河湖水位暴涨,加上河网尾闾泄水闸受潮位顶托,泄水不畅,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极易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除此之外河网地区部分河流含沙量大,河道淤塞,河床坡度变化小。河道湖泊泥沙淤积使泥沙吸附污染物,加重水环境的污染,增加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难度。
2.2 社会经济特点
平原河网地区工农业经济和科学技术基础均比较雄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平原河网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盛产粮食、淡水鱼等农产品,是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工业经济以轻纺丝绸、针织、服装、家具、电器、电子、食品等为骨干行业,形成特色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特别是长江流域沿海平原河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居先地位。
3 平原河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安全流畅问题
河道防洪排涝方面,一方面随着周边水利条件发生变化,防洪减灾风险增加,另一方面平原地区河道水力坡度小,河网密集且流速缓慢,河床淤积严重,导致行洪排涝能力大大降低。
3.2 生态健康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河湖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存在整体水体环境不佳的情况。平原河网地区导致水环境问题内在因素是由于区域内河网水体流动缓慢,导致水流不畅,存在死水区;同时水环境本底存在问题且缺乏生态措施,自净能力差。直接外在因素主要是由于工业污水的排放导致水体受到污染,围网养鱼造成的水体污染、农业对水体的污染以及航道船行波影响、上游来水水质不佳导致水环境问题加剧。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填河(湖)造田、无序围圩养殖、城镇建设用地侵占水面等不合理的开发,导致河湖面积逐渐萎缩,功能退化,生态缓冲区减小,同时也导致局部地区外河连通性不足,影响局部区域有序流动格局。
3.3 人文彰显问题
(1)生态景观协调性差。例如杭嘉湖平原地区的京杭运河依旧发挥着它繁忙的运输功能,但现有的运河航道中绝大多数的河段与当地人的生活已经分离开来,运河两岸道路不贯通,两岸的景观协调性与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2)文化展示不足。对区域内的水文化没有进行梳理,内涵挖掘不足,过于枯燥呆板;水文化项目的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参与性;水文化产品缺乏多样化和创新力。同时水文化在继承保护开发和应用层面实践成果少,未能有效搭建一个水文化与乡村建设密切结合的桥梁。
3.4 高效管护问题
智慧管护不足,主要体现在信息共享利用不足、模块应用覆盖不足、业务流程优化不足、政务服务能力不足、运行保障能力不足等方面。
3.5 人水和谐问题
美丽河湖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应注重沿线老百姓的获得感。便民设施是作为民众最直接最基础的滨水设施,但平原河网地区整体上便民设施较为缺乏,例如滨水步道的贯通性较差、休憩设施基本缺失等,因此整体上人水和谐有待进一步提高。
4 平原河网美丽河湖建设思路
平原河网美丽河湖建设主要通过优化水系、活水畅河、环境生态整治、文化挖掘、水景塑造、智慧水利等工程和管理措施体系建设,打造“水安河湖、水丽河湖、水忆河湖、水智河湖、水惠河湖”的水美5 大体系。平原河网地区多以圩区格局为主,因此主要通过“河湖相联、布局合理、引调适宜”的典型单元圩区创建,再辐射到全域,通过区域内其他圩区相继推开,从局部到全面进行逐个击破,从而改善全域河湖现状,实现平原河网全域美丽河湖建设。
4.1 安全流畅 — 水安河湖
“水安河湖”方面建设思路主要从3 方面进行:首先从圩区建设、圩内河道连通性、控制工程整治3 方面思路协同进行,共同解决河网的防洪排涝问题。其次将圩区作为片区单元进行高标准建设,对圩外河道进行系统整治,提高堤身安全性,解决防洪问题。最后整治圩区内控制工程存在的薄弱环节,保障设施完好,提升控制工程的引排能力。改善圩内河道连通性,优化水系,完善圩内河道布局,提高行洪排涝蓄滞能力。
4.2 生态健康 — 水丽河湖
“水丽河湖”方面建设思路主要从以下3 方面进行:首先对河湖漾进行清淤清障,消除底泥污染源。规范河湖取水口、入河湖排污口设置,完成河湖沿线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其次以单个圩区作为一个封闭的内部活水单元,通过圩区内活水工程,将圩区内部河道进行活水循环,进而改善圩内河道水质,缓解水体浑浊和异味,提高水体感官。最后,通过进行生态堤岸工程、生态化改造修复工程等措施,有效保护与修复河湖平面形态;保留原生乔木,合理科学搭配乔灌草、水陆植物,创造良好生物栖息繁衍环境打造滨水岸景观优美、生态良好水生态环境体系,避免过度市政园林化。
4.3 人文彰显 — 水忆河湖
“水忆河湖”方面建设思路主要从以下3 方面进行:首先是文化挖掘,追根溯源[1],充分挖掘水利文化、江南水乡文化、名人文化、当地特色文化等文化体系。其次是文化保护与传承,以水利文化为核心,其他文化进行发散辐射,并结合水景观文化形式需求,最终勾勒出平原河网水景观文化建设和提升格局。有效保护和修复河湖及其沿岸历史文化古迹,通过石、墙、雕塑、碑、亭、馆等形式,充分合理展示新时代治水思想、治水文化、当地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禀赋,丰富河湖文化内涵,讲好治水故事[2]。最后景观与文化协调融合,促进水旅融合,人工景观展现方式与周边环境协调融合,景观文化打造需符合河湖实际及美观性、经济性要求[3],努力营造江南水乡的诗画意境和韵味,达到沿岸自然、人文景观优美的效果,最终将美丽河湖建成传承地方民俗风情的新节点,促进水旅融合。
4.4 管护高效 — 水智河湖
“水智河湖”方面建设思路主要从以下进行建设:推进数字资源整合,建设共建共享水利数据仓,实施水利数据资源规划和治理,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和资源服务目录;提升应用支撑能力,打造统一水利数字化工作平台,抽取通用业务模块,统筹规划水利通用业务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共享服务中心;开展业务流程再造,构建六大核心业务应用,构建水资源保障、河湖保护、水灾害防御、水发展规划、水事务监管、水政务协同等6 大核心业务应用以及社会公众服务(水预警服务、水文化服务、水事务服务)。
4.5 人水和谐 — 水惠河湖
“水惠河湖”方面建设思路主要从以下进行建设:适当增加亲水便民亲水空间设施例如河埠头、亲水平台等,达到美观、实用、协调、便民效果。构建滨水步道,步道布置和规模因地制宜、因河制宜。构建滨水公园,结合城市、村镇公共空间打造滨水、滨岸小公园。安全警示,在河湖重要位置和人群活动密集区设置警示标志标识,配备必要的安全救生设施。
兴产便民,助推乡村振兴,“筑巢引凤”,推进水旅融合。结合乡村振兴需求,拓展休闲度假与水旅游空间,策划水上游船和水上巴士路线,推进水旅融合,助推旅游休闲项目和产业,促进水旅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4]。
构建“美丽河湖”+“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全面打造丰富鲜明的城镇和乡村水文化景观体系。以“一村一品一水景”“一镇一河一风情”的形式,构建美丽河湖建设新模式,服务当地群众,推进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助推农村美起来,实现“一村一品兴农家”“一镇一河惠万家”,让当地民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5 实例分析
5.1 研究区概况
嘉兴市秀洲区属于嘉兴市辖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属太湖流域杭嘉湖冲积平原。该区域地势低洼,河网纵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微倾。其中北片地势最低,平均田面高程1.40 m 左右,局部低洼处仅为0.46 m,且河网交错,极易遭受洪涝灾害。南片地势相对较高,平均田面高程2.50 m 左右。
(1)河湖水系。全区地处太湖流域下游,境内水系内外、上下交叉,形成错综复杂的“杭嘉湖东部平原”河网水系。流域内地表水经东流入黄浦江、南流注入钱塘江。全区河道格局呈“三纵、九横、六放射”,三纵分别为:八字港、濮院港、五灵泾港;九横分别为:大坝港、斜路港、铁店港、上睦港、鳗鲤港、桃园港和虹阳港及新桥港一线、新农港及味达港一线、新塍塘、莲花桥港及大横港一线;六放射分别为:苏嘉运河、杭州塘、长水塘、海盐塘、三店塘、六里长泾。这些河道分别是南排、北排、东排工程的主要引排水骨干通道。北部有连三连四荡、梅家荡湖泊。
(2)文化资源。秀洲区拥有典型的农耕文化、水利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以及当地的特色文化,构成秀洲区的文化体系。其中当地特色文化有秀洲青鱼干制作技艺、王江泾竹编技艺、蜡烛制作技艺、新塍细木工制作技艺、王店泥塑彩绘、天福蚕桑生产习俗等。
(3)美丽乡村资源。秀洲区现状具有地方特色的沿河村庄有建林村、潘家浜村、古塘村、太平村等多个村落。
5.2 美丽河湖建设思路及方案
5.2.1 总体布局思路
按照“河湖为线、乡村(城镇)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布局思路,构建“三廊、四片、多路线”的空间格局,推进形成以大运河(杭州塘)— 苏州塘文化旅游休憩长廊为主线,联动新塍塘自然风情长廊、长水塘花草乡野长廊,以及湿地水乡片、田园古镇片、梅林果乡片、宜居生活片等4 片区,集聚发展多组团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串联大运河及其他滨水廊道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经典文化旅游精品路线,秀洲区美丽河湖建设空间格局见图1。
图1 秀洲区美丽河湖建设空间格局图
每个片区以单个圩区作为单元规划,根据各圩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现状及产业特色等,将各乡镇圩区进行现状分类,每类相应地进行功能分区,并因地制宜地对整个秀洲区的圩区进行全面推广铺开,由点到面最终实现整个秀洲区清水映城。
5.2.2 典型单元圩区建设思路及建设方案
典型单元圩区设计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3 大空间,构建3 大空间格局,即蓝绿交织、疏密有度和水城共荣。典型圩区域美丽河湖建设布置见图2。具体圩区内各个区块功能分区及建设内容如下:
图2 典型圩区域美丽河湖建设布置示意图
(1)活水工程区。以湖荡区域作为一个封闭的内部活水单元,通过水系沟通、底泥疏浚、活水工程,将内部河道进行活水循环,进而改善河道水质,缓解水体浑浊和异味,提高水体感官。
(2)水绿植被修复区。采用浅滩营造、浮岛制作、水生植被种植(芦苇荡景观区、荷花观赏区)等方式,不断重塑地形,创造河湖平面形态,营造新的生境,扩大鸟类和鱼类栖息面积。
(3)宣传教育展示区。因地制宜将结合排涝泵房的空间场所,对水利知识进行科普,形成科普景观点。
(4)民俗文化传承区。以乡村居住区作为场地展示区如民俗街,结合乡村民众日常生活开展民俗表演等。
(5)拓展休闲游览区。保留部分鱼塘作为休闲垂钓区,农村种植区为果蔬采摘区等,将堤岸提升为休闲慢道,供游客休闲拓展。
(6)绿色服务接待区。借助村活动中心场所,设置游船码头、休闲茶馆等,作为绿色服务接待区。
(7)便民设施建设。根据景观和生活需求,适当建设一定数量便民桥及休憩木质栈道。
6 结 语
为深入贯彻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现代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建设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河湖,如何因地制宜且有效地推开平原河网地区美丽河湖建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且有辨识度,能够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最终能达到服务群众达到惠民促产目的,让当地百姓能够有足够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是美丽河湖建设的本质初衷和目的。本次平原河网地区美丽河湖建设模式为其他平原河网地区美丽河湖建设提供了一种建设模式示例和参考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