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语行:赋予生命以意义

2020-08-01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儒者梁漱溟立志

王语行:本名王峰,文学博士、重庆大学副教授。致力于国学教育与传播,出版《吴芳吉年谱》《闲情与遐思》《绝妙好诗二百首》,整理注疏《孟子大义》《李延平集》,撰有《人如乱世》《花镜两相悦:中国文化散记》等作品。

终南山上,有僧人名为藏能,研经至老,足不出户,铭其座曰:“暂禁一生。”白屋诗人吴芳吉闻之,大为钦佩,感叹道:“每念此人,振吾志气不浅。”

佛门之中,此类的发愿不少。去岁夏天,游大足石刻,见摩崖之上,刻有“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偈语,仰望读之,震撼莫名,顿生勇猛精进之心。

发愿是佛家语,儒门称之为“立志”。在儒门的功课中,立志是入门之基。譬如大树,风雨摇撼而无碍,是因为树根深深扎入了大地。“志”是人生之“根”,由此长出树干、枝叶,终可成为立于天地之间的参天大树。王阳明教授门人,也是从“立志”入手,反复强调求学须先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在心为志,在事为行。明代儒者刘宗周说得精当:“今日所志,便是他日所事。”信如斯言,一个人所做之事,无论多么伟大,追溯到源头,无非是一念。天下事看似纷繁,背后都是各种念头在起作用。胡适有诗:“为她起一念,十年终不改。有召即重来,若亡而实在。”犹如爱情,“志”亦萦怀心中,不忘不失,念兹在兹,久而久之,化为使命、情怀、信仰……

古人言“志”,今人说“理想”“梦想”。在平庸的时代,很多人相信理想,他们认为那是“大道理”。他们只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理想和梦想又不能当饭吃,要它何用?但问题是,吃饱饭之后呢?人不能一天八小时吃,八小时喝,八小时玩,总得有个寄托,有个追求。这个寄托和追求,就是“志”呀!有的人衣食无忧,富贵无虞,却常感无聊空虚,什么原因?没有“志”的滋养和引领。换言之,他们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志”的本质,就是我们赋予生命以意义。否定一个人的“志”,就是否定了他的生命意义,所以孔子才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志”一旦被剥夺,被凌辱,被改变,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就失去了,此时,他是按照别人的意愿在活,真正的自我丢失了。在举国若狂的非常年代,梁漱溟先生宁愿受批斗,也不发言“批孔”。在那时,孔子的名声已倒,骂两句孔子,有什么不可以呢?但对梁漱溟来说,孔子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信念与价值,是他的生命所系,追求所在,岂能亵渎,岂能打倒?让他去批判孔子,说一些违心的话,这无异于让他放弃一直坚守的信仰。信仰一失,生命的意义又在哪里?

梁先生明白这个道理,面对重重的压力,始终不曾妥协退让。他引用孔子“匹夫不可夺志”的话,解释为何独行其道:“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着只是坚信他自己的。什么都可以夺掉他的,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在给香港友人的信中,梁漱溟谈到自己的心境:“我以拒不批孔,政治上受到孤立。但我的态度是独立思考和表里如一,无所畏惧,一切听其自然。”

梁先生以真实的言行,生动诠释了何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风雨如晦,人人自危,多少名士自杀身亡,梁漱溟却从容不迫,即使开他的批判会,会间还不忘打打太极拳。他的笃定安详,靠的是什么?是“志于道”的气节与风骨。道之所在,志之所存。道就是真理,最崇高的“志”乃是坚持信仰和追求真理。

没有对真理的体认和确信,人很容易被“夺志”,风往哪里吹,他就往哪里倒。因此,曾子才把“临大节而不可夺”列为士人的信条之一。在生死关头和危急时刻,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生命底色。苏武、文天祥、史可法这些“时危见节义”的志士,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守住了大丈夫的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之气,长留人间,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正气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孔子推崇的生命美学。当繁花落尽,在那苍茫的飞雪中,惟有松柏兀自挺立,愈发苍翠。若无风霜的考验,如何知道松柏的坚贞?体露金风之时,最见本色。是否纯粹,是否坚定,皆于此时,显现出来。

“志”是生命的底蕴,若不动摇,若不移易,就会生发出绵绵不绝的力量,护佑和指引我们,于万千的劫难中保持真心,不为诱惑收服,不被暴力压倒,不为邪恶侵蚀。所谓“守死善道”,所谓“自强不息”,皆是“志”之所发,“志”之所成。

“志”是超绝的意志力,有如愚公移山的憨拙,有如精卫填海的执着,孔子不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吗?很多时候,精神战胜了物质,信念战胜了权力。李白的诗:“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心念故国的诗篇至今流传,那位流放他的楚王所建的台榭却无人凭吊。屈原之伟大,就在于他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就在于他坚守正道九死未悔。他不是没有脆弱,而是战胜了脆弱,他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战胜了恐惧,当历史的天平向邪恶倾斜之时,他奋力一搏,扳回了正义的重量。

若论灵活性,儒者远远赶不上道家人物。道家人物冷眼旁观,当去则去,当隐则隐,如闲云野鹤,一切无所挂怀。儒者却不同,他们多有热肠、热血,多有热泪、热情,总要承担,总要牺牲。在聪明人看来,他们是不识时务的硬骨头,不懂风向的死脑筋,不肯降身辱志,不肯降格以求,不可得而臣,不可得而友。这样的人偏偏又无欲无求,死生不惧,功名利禄诱惑不得,刀枪斧钺吓唬不得,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正气,连最残酷的暴君也要忌惮几分。朱元璋把孟子的书删了八十五条,才准予颁行学校,真是死士尚能让君王胆寒!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鲁迅的一段名言,抄录过来,作为结尾:“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的,正是这些“中国的脊梁”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他们持志如云,守志如山,默然挺立,百折不回,为华夏挽回了正气,为未来保存了生机,永远昭示着民族前行的方向。

猜你喜欢

儒者梁漱溟立志
立志乡村振兴的筑梦人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姚立志绘画作品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苏梦飞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论语:儒者的诤言
论语:儒者的诤言
论语:儒者的诤言
论语:儒者的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