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生态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模式观摩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举行
2020-08-01本刊讯
本刊讯6月10日,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主办的“集装箱+生态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模式观摩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举行。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一级巡视员李书民,科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李芹,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中国水产学会秘书长崔利锋出席活动并致辞。
活动指出,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下简称总站学会)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渔业渔政管理局等相关司局的指导和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开展先进水产养殖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促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其中,“集装箱+生态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模式就是其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技术模式。经示范推广后总结这种技术模式的主要优势为:一是为水产养殖业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提供了新途径,主要表现为节约土地、节约用水、节约劳力。二是为水产养殖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新手段,主要表现为减少病害、减少用药、降低养殖风险。三是为水产养殖尾水生态治理提供了新方案,主要表现为物理净水与生态净水相融合、生产和生态相融合、养殖与种植相融合,以及养殖与休闲观光相融合。四是为水产养殖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新模式,主要表现为规模化、标准化、精准化、品牌化。
2018年~2020年,“集装箱养殖模式”连续三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国24个省(区、市)推广应用,养殖箱体达到3000多个。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部署在全国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将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列为重点推荐技术模式,将养殖尾水生态治理作为“五大行动”之一。
本次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现场观摩和交流研讨“集装箱+生态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模式,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技术、形成标准规范,使这一成功模式进一步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最终以点带面,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模式示范推广,推动“五大行动”有效实施并取得成效,促进全国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活动强调,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是今年全国渔业系统和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是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总站将和各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一道,按照农业农村部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模式等先进引领性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化升级和示范推广,加强养殖技术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定,推动构建政产学研推“五位一体”协同推广机制,促进水产养殖品牌、质量、效益提升和全产业链构建,为新冠肺炎疫情后全国渔业经济健康发展、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作出新贡献。
活动指出,“集装箱养殖模式”作为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之一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关技术集成、组织指导、试验示范单位所做的工作应予以肯定,同时还有三点希望,一是要将该技术模式在全国的适宜性地区进行规模化推广,充分发挥其引领性作用;二是希望广大的渔业科技工作者继续开拓创新,集成、筛选、创新出更多更好的重大技术,争取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榜;三是希望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能够继续得到各界支持,尤其要关心支持我国水产技术推广事业。
活动强调,本次活动旨在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深入开展。集装箱养殖技术经多年的研究试验,在节约用地、高效生产、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具有推广优势,对促进设施化、标准化水产养殖起着引领性作用,尤其在尾水处理方面,对下一步动员各界力量,推动落实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相关规划将起到促进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领导对广西区渔业生产发展情况和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落实情况作了介绍。截至2020年上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池塘跑道式养鱼水槽182条4.55万立方米,深水抗风浪网箱966口305.8万立方米;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池575个12.47万立方米;工厂化养殖车间面积13.4万平方米;集装箱养殖148个3700立方米;支持建设养殖(育苗)尾水治理试点和示范基地111个。
来自全国各地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养殖企业、技术单位的近百名代表参观了桂林鱼伯伯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集装箱+生态池塘”模式、“跑道鱼”养殖模式等养殖生产现场和渔文化展示厅等,听取了技术研发进展报告,并进行了技术咨询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