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盥洗礼仪策略
2020-07-31张希然
张希然
摘 要:礼仪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与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礼仪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并维系着社会的基本秩序,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注意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要着眼于幼儿未来的长远行为效应,注重对幼儿一生能够产生影响的学习品质培养与终身受益的礼仪行为表现培养,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幼儿时期,幼儿的可塑性强,接受外界信息敏锐,因此,对幼儿进行礼仪行为表现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使幼儿能够受用终身,更是展现一个国家国民整体素质基本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幼儿 礼仪行为 盥洗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3—6岁是儿童培养良好习惯关键期,童年期培养孩子的礼仪行为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得到老师和家庭各成员共同的重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礼仪行为存在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我们应当重视幼儿的礼仪行为表现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幼儿礼仪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着问题,并且在改革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阻碍以及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而它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必须得以改进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援。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根本意义。鉴于幼儿礼仪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的重要作用,本课题试图通过3—6岁幼儿礼仪行为表现的现状研究,丰富幼儿园、相关部门及家长对幼儿礼仪行为教育的认知理论体系,完善幼儿礼仪行为教育的理论架构,进一步修正国内对幼儿园礼仪教育的不足之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法语Etiq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后来“礼仪”一词进入英语,演变成“人际交往的通告证”,它同样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谦恭有礼的言谈举止;二是指教养和规矩;也就是礼节;三是指仪式、典礼、习俗等。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幼儿礼仪研究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研究基础上,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从不同视角对幼儿礼仪教育进行研究。在中国古代,“礼仪”一词很早是作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来使用的,其中包括朝廷法规、生活方式、伦理风范、治国根本、做人本分等广泛的内容。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彭澎主编的《礼仪与文化》,指出广义的礼是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狭义的礼则专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礼节等。
二、相关界定
(一)幼儿礼仪
王敏在《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原则和途径》中指出,“幼儿礼仪分为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大部分。仪容仪表要求幼儿能养成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讲卫生的习惯;学会保持正确的坐、站、走姿势。
(二)盥洗
盥洗满足幼儿多方而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每个班级都设有活动室、寝室和盥洗室等,这些功能室满足了幼儿生理、心理的需要,确切地说是满足了幼儿生活、游戏、接受教育的需要。在这些功能室中,盥洗室往往是教师视线的死角,在一日生活及常规教育中常常被忽略。对于幼儿来说,盥洗室具有神奇的魔力,吸引着他们长时间地待在盥洗室,在集中教学时频繁地去喝水、上厕所,并在其间玩得不亦乐乎,教师不催促就不回来。
三、盥洗的环节
(一)盥洗室的洗手环节
盥洗室活动可以分洗手和如厕。首先“为什么要洗手”“什么时候需要洗手呢”,专家统计在园平均每日洗手10次左右,在吃东西前后、上完厕所、玩过玩具、碰触脏东西的时等需要洗手。洗手需要哪些物品呢?孩子们就真的会洗手吗?日常生活中观察,教师发现洗手环节中幼儿的表现形形色色:有的挤了很多洗手液,有的把水龙头开得很大溅了一身水,有的简单一冲了事,有的开着水龙头玩起了水,有的搓着泡泡玩,有的把手上的水甩到地上,有的没擦手就走了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无效洗手,二是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出现了,如何解决呢?
1.利用环境与幼儿积极互动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记录,再根据这些问题,追问幼儿该怎么样解决。与幼儿互动中,师生共同找到养成正确行为习惯的方法,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形成动力定型。關于洗手的方法,教师可以开展教育活动,让幼儿先讨论,再通过多媒体规范的操作演示和朗朗上口的儿歌等方式促使幼儿自然习得。在关于用什么洗手的问题上,幼儿又有不同的想法,有的说洗手液,而有的幼儿认为是香皂,教师鼓励幼儿进行讨论—爱上香皂或洗手液的理由,自由表达后,教师总结并对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同时告诉幼儿,除了使用洗手液或香皂,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2.灵活机动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无效洗手和安全隐患的问题,需要教师灵活机动,具体问题甄别对待。日常中教师要做一名善于发现、积极解决问题的引导者。例如,幼儿餐前需要洗手,为避免无谓的等待,可以安排一段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放松整理,并自觉地或在教师的提醒下洗手。教师此时对生活环境的创设,还包含对“自然利用幼儿做事的不同节奏和速度”和“给予部分幼儿适当的提醒和关心”的考虑。对于幼儿在盥洗室内的各种让教师“头疼”行为,教师要客观地甄别,哪些是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而需要理解的,哪些是因为条件不完善而需要改进的,哪些是因为指导不到位造成误解而需要澄清的。
(二)盥洗室的如厕环节
如厕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生活环节,它能反映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如厕能力的培养,有益于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对其智力、情感、独立克服困难等有重要作用。然而,幼儿园安全事故的统计资料表明,相当一部分事故发生在幼儿如厕环节。因此,如何让幼儿学会正确如厕,利用环境来实现有效的教育效果,成为指导幼儿如厕的关键所在,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探讨。
1.生成并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厕所—作为幼儿园的必备设施,也是一项教育资源,正在慢慢体现它的价值,从厕所教育上升到厕所文化,并不是小题大做。首先,通过调查和组织孩子们讨论的形式,如厕需要什么?有没有危险?需要注意什么?如何解决呢?鼓励幼儿去讨论和解答。根据生活经验和对盥洗室的实际观察,幼儿知道卫生纸、扶手、遮挡门和冲水阀是必要的物品和设备。接着,通过日常谈话,教会幼儿正确使用卫生纸,在如厕的正确姿势方面,可采用儿歌的形式如“男孩上厕所,人要站站稳,女孩上厕所,腿要蹲蹲稳”朗朗上口,非常容易识记。
2.发挥健康墙饰的作用
在如厕台阶处贴上黄色警示标志,地面贴上小脚印作为排队如厕等待标志。师幼共同讨论如厕注意事项,比如留意台阶,善用扶手,便后洗手,衣裤的整理以及不玩水、不拥挤、不打闹、不妨碍别人、等行为,并将相关内容制作成展板贴在盥洗室,充分发挥健康墙饰的作用,方便幼儿自主学习。
3.教师之间互相配合
教师要坚持一致性教育,在如厕环节中互相配合,做到“厕所里只要有幼儿就有老师在”。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自理能力较弱、身体特殊的幼儿,教师应随时跟踪,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最终提高幼儿自理能力。
4.家园共育
有效利用家长资源,开展盥洗礼仪相关活动:例如家长进课堂、亲子盥洗比赛、创编儿歌、盥洗打卡活动等高效提高幼儿盥洗礼仪习惯。
结语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礼仪是我国代代传承下来的法宝。孔子曾言:“不学礼,无以立”。学前儿童时期正是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抓住这一时期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对培养塑造孩子健全、完美的人格将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学前儿童期正处于个性品质形成发展的关键期,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礼仪观尚未成形,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幼儿园、家庭、社会应该重视对幼儿礼仪行为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管秀芳.细微之处显成效——记盥洗活动中礼仪教育点滴谈[J].祖国:教育版,2013(2):55-55.
[2]沈金花.如何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8):156.
[3]马艳春.幼儿礼仪教育之我见[J].新教育时代(2015年11月 总第6辑),2015.
[4]顾雯霞.试论结合一日活动培养儿童生活礼仪[J].成才之路,2017(16).
[5]葛春霞.淺谈幼儿礼仪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 (5):90-91.
[6]张庆兰.对幼儿礼仪教育的探讨[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 (6):71.
[7]周潘慧.如何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J].学子:理论版,2017: 27.
[8]格桑拉姆.浅谈幼儿的礼仪教育[J].神州,2016(20):53-53.
[9]陈华.融礼仪教育于幼儿一日园内生活中[J].小作家选刊,2016(21).
[10]王莉静.浅谈幼儿礼仪教育[J].考试周刊,2016(89):185 -185.
[11]岳晶.浅谈幼儿礼仪教育[J].才智,2015(27).
[12]靳会杰.幼儿的礼仪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3): 227-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