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游戏,打造快乐课堂
2020-07-31窦梦楠
窦梦楠
摘 要: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教学情境,激發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对感兴趣的活动往往全身心投入,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 游戏 注意事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课程,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贴近生活、富有趣味的部编版新教材的全面推广也为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打开了一扇窗。小学生天生爱玩游戏,通过游戏带来的愉悦心理感受可以成为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基础。笔者将小学生喜欢的游戏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
一、将游戏融入教学的方式
(一)利用游戏创设教学情境
低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相对较弱,如果能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利用游戏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融入情境,一定能使学生更快的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望状态。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一课时,我设计了《蜻蜓飞飞》游戏:首先,打开一段轻柔的音乐,让同学们闭上眼睛伸出双臂,想象自己变成了一只快乐的小蜻蜓,自由自在的飞啊飞,忽然,被小男孩抓进了玻璃瓶中!接着,我请同学们钻到课桌下面,想象这就是困住自己的玻璃瓶,再尝试挥动翅膀。游戏结束后,我让小蜻蜓们谈谈“心理感受”。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变成了被困的蜻蜓,不再是冷眼旁观的第三者,这样一来所获得的感受自然是发自肺腑。润物无声,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二)新知教学中穿插游戏
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且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注意力就容易被分散,有时还会搞小动作。所以在教学时新知识时,可以把知识转化为一些游戏活动,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提高注意力,把被动式的学习变为直观式的兴趣学习,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我们爱整洁》一课时,教学重点之一为学会观察自己的仪容仪表是否整洁。我设计了《魔镜找碴》游戏,利用传屏软件将学生仪容仪表中的细节在白板上进行放大。学生看到能用“镜子”把自己身上的细节展现在大屏幕上,都觉得十分有趣,纷纷上台尝试。不管是上台展示的,还是台下观摩的学生,都盯着屏幕看,听着老师讲,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游戏形式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枯燥的文字知识变得图文并茂,影音皆全,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而且深受学生喜爱,经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游戏化教学。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别伤着自己》一课时,针对“学会辨别家中可能存在危险的行为”这一教学目标,我将书上的《穿越安全小迷宫》版块利用Flash软件制作成小游戏,学生通过判断选择安全路线,单击显示答案,每次选择完成后会有弹幕和卡通角色出现,对学生选择给出评价和解释,顺利通过安全迷宫后,卡通角色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学生看到自己喜欢的电子游戏搬到了课堂时兴奋不已,都想上台试一试、说一说。寓教于乐的同时,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在主动探究中获得了知识。
(四)通过游戏拓展教学时空
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通过在教学中的摸索,我发现精心设计的游戏可以让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也能保持思考探究,将所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传统游戏我会玩》一课时,课前,我在班里开展了《传统玩具大搜罗》的游戏,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传统玩具,通过游戏,学生们了解了这些传统游戏的由来、玩法以及背后所蕴藏的传统文化而且在课上有话可说。谁能说这样的游戏学生们不期待?
二、将游戏融入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游戏的组织要有序
小学生活泼好动,课堂上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情吸引,从而忽略课堂纪律的约束,出现哄堂大笑、交头接耳。游戏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时一定要保证游戏有序进行,不要因为游戏的设置扰乱了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否则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面向全体学生
《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到发展。学生只有亲身体验经历,才能得到真实的感受。所以,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游戏主体,人人参与。但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能让每个学生都有直接参与的机会,这时该怎么办呢?
1.给观众布置任务
一些游戏在进行时,真正参与其中的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如一些情境游戏,大部分学生只能坐在台下当观众。我们在设计此类游戏时,要注意为台下观看的同学也布置好任务,让没机会上台的同学带着任务看游戏,这样能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参与游戏的一分子。
2.分组进行游戏
为了提高游戏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我们要想方设法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机会。游戏如果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参与面将会大大拓宽。不仅可以增加游戏的参与人数、提高学生交流、表达的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如一年级上册《拉拉手,交朋友》一课,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网”朋友》的游戏,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更多地认识班内的同学。
(三)游戏的目的要明确
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要求学生通过参与的活动而有所收获。课堂中游戏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思考、探究、发现,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行为和情感各方面的发展。
如一年级下册《大家一起来》一课中设计的《一起做贴画》游戏,旨在让学生通过游戏知道合作可以使任务完成的更快更好,当然,学生也可以说关于贴画技巧的感受,这也是学生的一种收获。
(四)游戏后要有交流的机会
游戏时,学生的嘴巴在笑,大脑在思考。教师在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要在游戏后给学生留出安静思考的机会,静下心来感悟,紧接着进行交流互动,互相补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需要强调的是,感受是有“个性”的,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交流来对不同声音进行判断、筛选、整合,从而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不同的游戏,让感悟代替传授,让体验代替说教,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能在乐中教,学生能在乐中学,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