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2020-07-31张振娟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审美小学生问题

张振娟

摘  要:音乐充满魔力,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它能陶冶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让人感受到音乐的无限魅力。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小学生正处于各种观念的初级形成阶段,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极为重要。目前,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教育者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采取适当调整,让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一种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审美  问题  对策

音乐作为开启人们灵魂艺术的钥匙,对小学生认识和感受美有着强烈的引导作用。“缺乏美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为了实现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小学音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学生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能力。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存在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阶段对音乐教育重视不够,把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课程”中,忽视了音乐教学。由于缺乏对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视,有些小学为了提高“主课程”成绩,甚至有占用音乐课的现象出现,导致了小学生在美育方面“发育不全”。一些小学一学期下来,上不了多少次音乐课,学不到几首歌曲,更别说对音乐的鉴赏了。学校的不重视,导致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音乐教学的真正含义,把对音乐的感知逐步转化成了教学生唱歌的形式了。从这一方面来看,由于小学音乐教学理念的陈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二)审美原则缺失

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太过技能化,欠缺对音乐本身美的欣赏。老师上课也更多地偏向于如何让学生会唱,如何唱得好,对于音乐中的美和音乐给学生带来的审美冲击不够重视。老师认为学生会唱了,音乐课就上好了,其实不然。歌曲只是音乐的一种体现,并不能完全诠释音乐的美,旋律给学生带来的更多的是听觉上的刺激,在促进小学生审美能力方面远远不够。单一的以教旋律的方式教授音乐,缺少歌曲内容的重现,对其表达的含义理解不透彻,孩子没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不能体会到音乐的真正含义,没有形成以音乐为载体,逐渐形成自己审美的能力,也并未达到音乐课程的真正目的。

(三)师资水平不够

老师的专业水平决定了小学生音乐课堂的质量。小学生处于各种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初级阶段,音乐老师的教育方式和课堂内容对促进小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审美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一些偏远的农村小学,音乐老师都是既上语文、数学,又上音乐课程,并不是真正的音乐专业老师,对音乐课程的把握和传达方面难以做到“专业输出”。同时,老师在课堂上展示音乐知识的多、少、深、浅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在该阶段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小学音乐老师专业度不够,课堂展示的音乐知识极其表面化,对音乐本身美的理解和展示少,知识链接少,不能实现通过音乐来欣赏其他事物美的有效转移。老师在课堂中也很少让学生感知音乐,体会音乐本身的魅力,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了。

(四)课堂内容枯燥

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大多数老师仍然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内容枯燥,上课方式单一,老师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少,学生兴趣不高。老师教一首歌曲,对歌曲本身的介绍很少,一般都是直接进入“主题”:教授歌曲旋律。整个课堂就是老师教,然后学生跟着唱,没有较多的师生互动,让学生觉得音乐课就是唱歌。就目前小学音乐上课情况来看,只有极少数学校会利用课堂时间去户外进行音乐课的拓展和实践,绝大部分学校的上课形式仍然是“教与学”的传统模式,几乎没有关于音乐课程的拓展和应用。无趣的课堂让学生失去了对音乐美的追求,不愿积极思考和细细品味,长此以往,阻碍了学生对事物美的理解和表达,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二、改进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小学生的思想虽然处于比较稚嫩的阶段,但是可塑性很强,音乐老师思想和知识的灌输可以让学生直观和有效地感受到音乐的美,若老师再给予知识的有效链接和迁移,小学生通过音乐来形成良好健康的审美观就显得非常容易了。同时,可以让小学生多参加拓展活动,如:音乐赏析、音乐比赛等活动,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展示对音乐的理解,把对音乐理解迁移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视,加强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合理安排音乐课程时间,让小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接触和感受音乐,促进小学生健康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

(二)重建审美原则

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和诠释,重塑审美原则。音乐作为美学的载体之一,对美的展示和透析只是一方面的,因此,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对音乐本身的欣赏中:旋律好不好听,歌词优美与否都只是音乐的部分构成因素,并不能完全体现出音乐表达的内容和美感。老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能力,对事物的审美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去寻求事物背后更深层的意义。老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赏析音乐,比如,从歌曲的创造背景,歌词含义以及传达的情感方面来剖析音乐,把音乐的概念深化和加强,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想象去感知,并配合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并表达出生活中的美。

(三)加强师资建设

老师的专业水准以及对课程的把握和授课方式能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和吸收。学校应加强对小学音乐老师的专业培训,提高老师的专业度,让学生体会音乐的本质,同时,要加强老师对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的运用,丰富课堂内容。饱满的音乐课堂,呈现给学生的画面感更强,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大,才能积极理解和感受音乐的魅力以及音乐背后传达的审美情操。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一首既复杂又充满魅力的灵魂诗歌。小学音乐老师要站在音乐的灵魂深处,多给学生灌输音乐的本质意义,而不是简单的歌曲教学。遇到需要透析的音乐欣赏时,说得细一些,尽量让学生去感受,让学生给出相应的情感交流,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四)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审美能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趣的上课形式和活跃的课堂气氛都能充分带动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激发学生审美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和魔力。小学音乐老师上课前要充分考虑现阶段学生的年龄、心智,投其所好,预备多种授课方案,设定多种活动形式,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乐中学,活躍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对音乐的求知欲。转变传统小学音乐上课形式,多角度诠释音乐的灵魂,老师再配合现代辅助教学工具,让学生全方位感知音乐,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本身的美和魅力也是小学生高尚情操所必需的。小学生正处于各种情感的初级形成阶段,小学音乐教学对其形成良好审美观影响极大,因此,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引起重视。教育者在实施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发散的思维看待音乐课程,不要禁锢于传统教学模式,做到传统和现代教学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多角度、高层次地展示音乐灵魂,配合音乐实践活动,让音乐具体化,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习得对美的追求和理解,逐步形成小学生自己的健康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彦冰.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杨力.澳大利亚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1996.

[3]尹爱青.20世纪音乐审美教育实践透析和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4.

[4]谢嘉幸.审美与审美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1.

[5]顾彤.让学生成为音乐审美的主体[J].中国音乐教育,2001.

猜你喜欢

审美小学生问题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我是小学生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