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思考
2020-07-31毛玉熠韩睿尹竹萍
毛玉熠 韩睿 尹竹萍
[摘要] 新时代下我国医疗技术突飞猛进,与此带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慢性病、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致使人们对医疗需求也日益增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现阶段紧张的医疗现状,而新医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对医患双方沟通的诉求较深。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能够促使医者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提高诊疗效率,而且还能减少伤医事件的发生,促进医患和谐发展。临床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学的主体,应重视并多举措地加强对其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帮助其强化沟通意识,管控自我情绪,从多学科提高理论基础知识,并通过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不断模拟实践,进而加强语言沟通能力,实现更好的医患沟通,改善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 新时代;医学模式;沟通技能;医学生;思考
[中图分类号] R-4;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20)06(a)-0074-05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China′s medical technology is advancing by leaps and bound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mental and psychological diseases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resulting in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medical services. The emergence of the “biological-psychological-social” medical model has alleviated the current tension in medical treatment in China to some extent, and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medical model has deeper demands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Good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can not only promote docto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atient′s conditio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ut als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juries and doctors,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doctors and pati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future medicine,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multi-pronge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help them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control their emotions, improve theoretical basic knowledge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adopt novel the teaching method continues to simulate practice, thereby strengthening language communication skills, achieving better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current tens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Key words] New era; Medical model; Communication skills; Medical students; Thinking
醫疗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认知水平随之提高,对医疗的需求也日益加大,使我国人民对于健康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也愈发成为一个着眼点[1]。这就要求医者在了解患者身体疾病的同时更需注重其心理状态,医患沟通在此过程中就发挥了医方与患方中间的枢纽作用。对此,作为未来医学主导者的临床医学生,培养其沟通能力,引导其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的认识。
1 新时代下我国医疗现状分析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新时代的转型期,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下我国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在医疗卫生领域尤为突出:生活水平及医疗技术的提高使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延长,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注度逐渐取代了感染、寄生虫等急性疾病成为头号杀手,此外,肿瘤的发病率也逐年攀升[2];随着现代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当今社会年轻人的精神心理疾病及躯体疾病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依赖生物医学的诊疗,还需要依靠新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
新医学模式的产生扩大了人们对于医学受益的认知范围,凸显了关注心理因素、社会功能对患者健康的重要性。在当前医疗环境下,我国医务人员在理论上已广泛接受这一新模式,但在实践中这一模式的转变仍较为迟缓[4]。究其原因在于部分医务工作者没有与之相当的心理学素养,使其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存在沟通不当的情况,致使医疗效率低下,医患矛盾凸显。与此同时,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一些舆论与媒体的报道有失公允,往往将小部分医务工作者及医疗机构的过失放大化,损害了医者形象。这也从某一方面增加了医患关系的不和谐,使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医患关系趋于紧张,伤医事件也时有发生。最终导致在向新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趋于被动状态,实践中转变缓慢。
2 新医学模式下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新医学新模式下医患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医患沟通作为改善医患关系最直接的方式,能够促进医患之间的亲密关系、提高医疗效率、避免浪费不必要的社会资源。“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现代医学模式下,医护不仅仅是要从本质上提高医德医风,还要学会与患者的沟通,不只是要治疗疾病,更要助人心安,使患者能够切身感受到医护人员的温暖,从而缓解医患矛盾,更好地治愈疾病[5]。
2.1 了解疾病信息,促使疾病治愈
世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曾说过,“语言、药物、手术刀是医生的三大法宝。”药物与手术刀是指医者救治患者的专业技能,也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要求,而语言即为沟通能力,更多的是给予患者心理安抚[6],这也是现代医学模式的新突出的要求。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能让医生了解更多疾病的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同时也能给患者带来乐观心态及抗病精神。正性情绪能保持内分泌的适度平衡和机体机能的协调,减少身心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医者作为医患关系中的主导方,在向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应利用好沟通技能,给予患者亲切关怀,帮助减少由疾病带来的心理负担,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2.2 提高医疗效率,缓解医疗不足压力
中国人口基数大,目前正处于老龄化趋势,致使医疗资源不足。尽管目前AI医疗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现状[7],但由于医疗行业的高壁垒和特殊性,并未从根本上解决[8]。因而提高医疗效率迫在眉睫。加强医生沟通交流能力,能快速有效地引导患方准确表达疾病相关病史,理解与配合医务人员的医疗手段;通过具备逻辑型、科学性及情感性的医患交流,也能获得患方的理解、信任与称赞,完善医疗服务过程,减少医患不良事件,提高医者医疗效率[9]。
2.3 减少伤医事件发生,促进医疗环境和谐
当人类发现病情恶化或出现死亡时,如有部分的患方对疾病及死亡有错误认知,就会一味地将责任归咎于医生,医患关系也会进一步恶化,伤医事件随之而来[10]。医患沟通是医护对患方身心照顾的直接表现。良好的医患沟通能有效地引导患者及其家庭树立正确的就医观,使其拥有面对疾病或死亡的正确态度。通过医患沟通平复患者及其家庭人员的不良情绪,较大程度地减少了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为维护亲密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奠定了基础[11]。掌握好医患沟通这一技能虽并不能完全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傷医事件的出现,促进医患关系平等和谐,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
2.4 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是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然要求
医生的沟通能力决定了诊疗的顺利实施。医患沟通不仅仅是语言沟通,还包括行为、姿势、动作等沟通方式。医学生作为医疗事业的后继者,是引领未来医疗的主力军。培养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是新时代医学生满足自身发展的要求[12],也是医学生除学习专业知识外的另一项重要的技巧。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医学实习生的沟通技能,有利于提高理论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对医疗事业的责任心,塑造崇高的职业道德观,提升自身的个人品质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3]。
3 多措并举,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策略思考
3.1 重视人文教育,强化医学生沟通意识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正被医学界广泛认可,并逐渐适应于我国医疗过程、护理实践之中。医学生处于医学观的初步形成阶段,使其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强化医学生沟通意识至关重要[14]。因此,医学院校及承担实习任务的医院应高度重视对医学生医学观的培养,将人文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双管齐下,实现医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医学教育者应在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重视人文理论教育。首先必须加强教师作风建设及人文理论培养,为医学生医德教育奠定基石[15]。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就此要求医院各级干部职工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党纪观念,始终坚守廉洁自律的底线,通过建立医院医德医风建设领导小组,开展医德医风督查,鼓励临床从业者积极参加医德医风专项培训,从根本上加强了医学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其次,要求医院教学领导者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始终将医德医风教育这一内容作为医学实习生教学过程中的教育重点,我院不仅建立了相关的教学阵地,还加强建设了医德医风教育课程及教材。此外,要以科学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理论知识。授课教师应向学生阐述医学发展史,讲明医学模式转变的科学性,通过既往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刻了解科室典型患者的心理特点,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有技巧地与其沟通。例如我院内分泌二科甲亢患者情绪极不稳定,性情易急躁,应告知学生在与其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并进行深入交流,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及安全感,劝患者面对疾病要自信淡定,并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最后,在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应为其选择医患公认的具有良好沟通能力且能将现代医学模式合理指导临床实践的优秀医护人员作为其带教老师,定期举办人文教育专题讲座,同时,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做出自我总结及感悟,通过人文教育使医学生真正理解、关心患者。
著名的结核病学家特鲁多的墓志铭上写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即便是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医学也并非万能,而“总是去安慰”则反映了人文精神应始终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中。因此,医学教育者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前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与加强是十分必要的,而人文精神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要进一步的进行补充和改善[16]。只有从本质上提高医学生医德作风与品德涵养,才能促进医患沟通真正和谐有效,达到医患双方均满意的沟通效果[17]。
3.2 稳定自我情绪,增强医学生沟通的积极态度
情绪是指当人的内在需求和外界刺激出现冲突时,个体基于不同的认知水平出现的主观感受及一系列生理反应[18]。现阶段医患关系矛盾突出,伤医事件层出不穷,致使医生难以控制自身负面情绪,对医患沟通持消极态度,导致医患沟通障碍。医学生见习、实习期作为过渡临床的关键阶段,培养其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着重研究积极情绪,通过积极情绪扩展认知范围[19],稳定自我情绪。只有追求积极心理品质(如积极的沟通态度),才能提高医学生沟通能力[20]。钱国英等[21]研究发现:情绪自我调节在情绪智力和医患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拥有较高情绪智力的医务人员能拥有较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有效的情绪管理,既有利于医患沟通顺利,又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22],所以培养医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也是当下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的重要任务。首先,学校应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心理委员,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异常,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应配备心理咨询室为其排解困难与压力。与此同时,应积极开设学生心理学课程,让医学生关注自身情绪,通过情绪自我认知,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唯有驾驭自己的情绪,才能冷静地看待临床诊疗过程中的每件事、每个患者,以更专业的水准和患者沟通交流[23];其次,教学医院应实时关注临床见习、实习生的心理状态。作为初入临床的医学生,若未能拥有强大的内心去适应临床医患关系间的各种问题,很难将医学事业发展下去。带教医院就科室可定期对临床医学生进行心理测试,针对测试结果不理想的学生,行必要的心理指导。有效的情绪管理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的积极态度,增进医患关系、提高诊疗效率[24]。
3.3 创新培养模式,多方面加强医学生沟通技巧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 S.E.曾说: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只有将人文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双管齐下,才能实现医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25]。通过改进传统的教育法,采用综合化培养模式才能多方面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
3.3.1 提高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是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基础 专业知识薄弱容易导致医学生对患者病情了解不透彻,医患沟通难以进行[26]。以我院内分泌二科为例,为了给临床医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保障,不仅定期举办专科知识小讲课,还采用床旁带教、病案讨论、报告会等方法帮助医学实习生掌握巩固相关疾病理论知识,使其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在临床中,积极示范临床有效的沟通对患者疾病恢复有重要作用。
3.3.2 多学科培养是增强医学生沟通技能的必要手段 醫患关系的特殊性,决定医患沟通并非单一学问[27],它不仅与医学相关,还涉及心理学、伦理学、医学史、卫生法等多学科知识,比如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有抑郁症,医生在沟通过程中不但要帮助患者了解该病的基本知识,通过认知疗法使患者增强信心,还需使用疏导、安慰等手段进行心理支持治疗,这就要求医生掌握多个学科的内容。李亚蕊等[28]研究显示,医患沟通相关课程的学习还能缓解医务人员焦虑与不安的情绪,有助于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因此,医学院校应完善相关医德课程,加强学生法律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医患沟通中医疗纠纷的发生。临床实习科室可通过专题讲座,选取典型的实际案例,从多学科多方面探讨医患关系中涉及的知识,进而剖析患者心理,采用共同讨论的形式模拟演绎医患关系角色。此外,在教学查房的过程中,带教老师还应注重医患沟通中的小细节,潜移默化地将人文道德渗透于每个学生上,从而塑造实习生崇高的医德情操。
3.3.3 锻炼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提高语言能力是关键 医学语言包含语言、类语言、副语言等是医患沟通的主要工具。医学生临床见习及实习期是快速锻炼其沟通能力最直接有效的阶段,多实践是提高其语言能力最好的方式。带教科室应要求学生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做到“朴实”“严谨”“和善”3个方面,带教老师根据学生完成度,实行考核制度,对完成度不高的学生要求多次观摩练习后重新考核,为塑造一个素质全面的医务者奠定坚实基础[29]。
3.3.4 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促进医德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慕课”教育、积极联合C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P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TBL(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教育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模式[30]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解决不同阶段、专业方向的医患沟通教育的教材体系缺乏这一问题[31]。
4 结语
总而言之,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不仅仅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灵活的沟通技巧、适时的情绪控制,更需要长久的经验积累。敢于正视现阶段医患沟通所存在的问题,剖析其原因,从多方面解决医患沟通所存在的问题,为构建和维系良好医患关系提供保障。有效的医患沟通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现代医学在“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真正实现,缓解了新时代下医疗矛盾的紧张现状。
[参考文献]
[1] 董广通,魏军平.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医学人文精神在医疗服务与医学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9, 16(20):177-180.
[2] 戴剑波.中国健康转型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7(3):111-117.
[3] 李立,刘晓菊.医学模式再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54-56.
[4] 王忠,师乐,陆林.现代医学模式:困境、挑战和机会[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7):837-839.
[5] 杨文山,赵灿,肖立宁,等.浅谈“医者仁心”[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4):197-198.
[6] 姜能志,李长江,孙琳,等.基于共情心理的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7):17-18.
[7] 陈剑锋.AI医疗将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加剧而带来的医疗资源不足的难题[J].大数据时代,2018(9):18-23.
[8] 吴蓓,陆树程.反思与应对:AI医疗的伦理与法律风险[J].医学与哲学,2019,40(21):9-13.
[9] 陈秀丽,刘诗卉,陈伟,等.医患沟通艺术:更有效的医患沟通技巧[J].中国医院,2019,23(7):40-41.
[10] 同珂蔚,田毅.医患关系紧张情况下浅析我国死亡教育缺失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8(1):207-208.
[11] 周庆,桑爱民,高建林.患者就医期间心理归因偏差与伦理责任缺失探析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2019,40(21):35-37,58.
[12] 付佳,徐琪,李彦林,等.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在临床实习生中的重要性[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4):45-47.
[13] 章惺惺,高晓,林才.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中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J].当代医学,2019,25(20):185-187.
[14] 王媛,邬晓薇,黄继东,等.医患关系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養[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9):133-136.
[15] 王明波,张平平.在临床教学中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0):134-136.
[16] 姜英雁,王冬,段春凤,等.实习医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在临床沟通技能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 10(27):33-35.
[17] 张一驰.医学生人文素质与从医信心关系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2):94-95.
[18] 王江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的研究现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1):69,71.
[19] 李畅.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12):155-156.
[20] 苏茜,王惠珍,王桥,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护生临床沟通态度与能力的关系[J].重庆医学,2017,46(17):2437-2439.
[21] 钱国英,郭琪,李钰,等.医护人员情绪智力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情绪劳动的中介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9,40(2):66-70.
[22] 王卫莲.心理学在医院管理中的实践及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32):66-67,70.
[23] 谭海涛,贾秋红,李强辉,等.医护人员情绪劳动和职业倦态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医院,2016,10(4):55-57.
[24] 林安,顾翔,周晓,等.基于情绪智力理论的医务人员微笑状况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9,40(4):58-61.
[25] 张健,黄华兴,陈城.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全程医德教育的途径[J].医学与社会,2019,32(6):127-130.
[26] 鄢雪鹏,万雪,唐文静,等.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67-69.
[27] 李檀村.重识医学本质及医患关系从根源上解决医患纠纷[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2):2110-2112.
[28] 李亚蕊,曹玉玲,冀璐.开设医患沟通课程对医务人员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5):731-733.
[29] 王新文,刘源,卫明慧,等.试论将医患沟通能力考核列入医学生综合评估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16, 24(3):352-354.
[30] 雷勇,鲜荣华,程列凤.医患沟通多种教学法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9,26(1):64-65.
[31] 刘江华,邱俊,齐硕,等.医学模拟教学在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9,36(11):846-848.
(收稿日期:2020-01-09 本文编辑:封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