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
2020-07-31万吉星
深秋的凌晨,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
这时隐约听到一阵细小的哭声,循着声音,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她把孩子抱起来,脸色青紫,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气若游丝。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亂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好歹也是一条命啊!怎么舍得扔了呢?”王婆婆叹息着,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好景不长,孩子出现状况了:面色苍白,嘴唇青紫,经常憋着一口气喘不上来。
医生一检查,说这是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本啊!但即便倾其所有,也只维持了三天。第四天,医院再次通知她续费,手术费还差得多呢。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等她把话说完,儿子就挂断了电话。
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这一场景,被一个胸前挂着照相机的年轻人拍了下来。
第二天,当地的都市晚报上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还配上了王婆婆抱着弃婴坐在医院走廊里一脸愁容的照片。随后,电台记者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儿媳向她诉起苦来:“我们按揭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本文入选2018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A卷,文章有删减)
万吉星:云南省作协会员。在《人民日报》《时代文学》《散文百家》等各级刊物发表文章100余篇。作品入选多个省市中学语文试卷和各种选刊、年度选本。
意林:是什么事触发你写了这篇文章?你希望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万吉星:我曾在网上看到一则关于年逾七旬的老人蹬三轮近20年资助300个孩子上学的新闻报道,使我深受触动,从而萌生了创作一篇关注底层小人物的文章,于是有了这篇《拾荒》。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给读者传递一些善良、淳朴的正能量,告诉人们,小人物也可以高尚,也可以拥有那么多优秀的品质,甚至在关键时刻,迸发出生命耀眼的火花。
意林:你的许多作品情节设置非常巧妙,耐人寻味,对于中学生来说,写作中如何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万吉星: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充满悬念、一波三折的文章方能抓住读者的心,引起大家的阅读欲望。一要增加叙事波澜。通过顺序、倒序、插序的灵活运用,增强叙事的曲折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从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二要分清主次、详略得当。要避免不加取舍地把现实生活直接搬进文章,写成流水账,要寻找生活中的闪光点来进行提炼和加工,这样的文章才不会显得平淡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