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运动实验的再改进与思考
2020-07-31龚虎
龚虎
摘要:作者在已有改进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总结,采用实验室常用仪器如表面皿、漏斗、导管、具支试管和试管等,对分子运动实验进行再改进,取得了非常好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分子运动;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6-009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06.026
一、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49页“探究”中提出,在小烧杯A中盛放酚酞溶液,在小烧杯B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然后观察现象。希望通过此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到烧杯A中酚酞溶液变红,得到“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的结论。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1)药品用量大,浓氨水实际使用时都是随手倒,多数时候多于5mL;(2)污染有点严重,在使用浓氨水过程中,由于药品用量大、装置不密闭,挥发出大量氨气,演示老师和前排同学实在受不了;(3)时间有点长,1.5min溶液表面才有微微的红色,5min只有前面3、4排的同学能看到现象,即使10min也不能保证班级最后一排同学能看到红色;(4)移动不方便,一个大烧杯罩着两个小烧杯,不方便将装置移动到教室后面,从而影响后排同学观察想象;(5)实验功能单一,该实验只能探究“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而不能探究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为此笔者对该实验产生了兴趣,取得了一些成果,希望与各位读者分享。
二、相关的研究
发现问题后,笔者立即通过百度学术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的查询,发现很多教师对分子运动实验进行了新的设计和改进。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大致分为下列三类:
1.用新药品改进实验
杜玉芬等在大试管中加入1/2体积的酒精,再取一个大小合适的单孔橡胶塞,在橡胶塞上固定一个自制的酒精测试试纸;马逸群等选用水和变色硅胶、汽油和高锰酸钾溶液等药品设计出7种新的实验方案,以期提供更好的范例。
2.用生活用品改进买验
周广等将蘸有酚酞溶液的物品放人塑料瓶(如5L塑料油瓶等)中,密封,然后用注射器吸取0.1mL浓氨水注入到塑料瓶中,观察现象;潘国荣等在小药瓶的胶盖凹心处塞一团吸有酚酞的脱脂棉,再在小药瓶瓶底滴一滴濃氨水,盖好胶盖,观察现象,或在小药瓶中放置高低棉签进行实验。
3.用实验室常见仪器改进实验
姚亮发等提出,将湿润过酚酞的棉花分别放到具支试管和试管中,打开止水夹,用注射器注入浓氨水,观察现象,实验结束后,再注入稀硫酸消除污染;张亭等提出,将一支试管中加入2mL浓氨水,在另一支试管中加人滴有酚酞的蒸馏水2mL,用导管将两支试管连接,其中一端伸入酚酞溶液中,另一端则不需要。
纵观上述改进方案,无不给予笔者启迪,给人以灵感。这些研究者在对装置小型化、绿色化、直观化等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改进。但笔者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1)有些药品在初中化学实验室很难找到,例如变色硅胶、汽油、氯化钴试纸等等,同时现阶段化学药品采购还比较困难;(2)有些改进实验中人为地使用生活用品替代玻璃仪器,淡化了化学味;(3)有些改进方案中某些用品需要特殊制作,例如酒精检测试纸等;(4)有些方案中装置复杂,操作不便等等;(5)有些改进实验再现现象时间有点长,例如张亭老师的改进实验。为此笔者吸取这些文献中改进实验的优缺点,经过多次实践总结,最终形成如下实验改进方案。
三、实验再改进
1.实验改进1
(1)实验用品
表面皿、250mL烧杯、脱脂棉、浓氨水、酚酞溶液
(2)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3)实验步骤
①取干净的表面皿,放两小团脱脂棉;
②先在一个脱脂棉上滴两滴酚酞溶液,然后在另一个脱脂棉上滴两滴浓氨水;
③迅速盖上烧杯,观察现象。
2.实验改进2
(1)实验用品
漏斗、单孔塞、脱脂棉、浓氨水、酚酞溶液
(2)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3)实验步骤
①在脱脂棉上滴两滴酚酞溶液,将有酚酞部位的脱脂棉朝下放人漏斗中;
②快速将带有漏斗的橡胶塞塞在有浓氨水的试剂瓶上,塞紧;
③观察现象。
3.实验改进3
(1)实验用品
玻璃导管、棉签、浓氨水、酚酞溶液
(2)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3)实验步骤
①取一截玻璃导管放在桌面上;
②将一支棉签浸湿酚酞溶液,从玻璃导管一端伸人,将另一支棉签浸湿浓氨水,从导管另一端伸入;
③观察现象。
4.实验改进4
(1)实验用品
两支具支试管、脱脂棉、橡胶塞、弹簧夹、胶皮管、浓氨水、酚酞溶液
(2)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
(3)实验步骤
①将两支具支试管用胶皮管连接,并用弹簧夹夹紧;
②将两小团脱脂棉分别放人具支试管中,分别滴加两滴浓氨水、酚酞,塞紧橡胶塞;
③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5.实验改进5
(1)实验用品
试管、脱脂棉、橡胶塞、浓氨水、酚酞溶液
(2)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
(3)实验步骤
①在试管中滴两滴浓氨水,用橡胶塞夹紧;
②在脱脂棉上滴两滴酚酞,将脱脂棉(有酚酞溶液部位朝向试管底)塞进试管内,塞紧橡胶塞;
③观察现象
四、实验改进后的总结
1.相比于教科书上的实验,笔者的改进实验具有以下优点:药品用量少、仪器易得、环保、现象明显、时间短、操作方便、可移动、可探究分子运动与温度关系。
2.借助于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药品,就能很好地探究分子运动,实在没有必要使用初中化学永远不会用到的药品,更没有必要组装复杂的装置或用生活用品来替代,“化繁为简”应该成为大家改进实验时的追求之一。
3.改进后的实验操作肯定还会闻到少量的刺激性气味,但它的刺激程度远远低于一般的爆竹污染,完全没有必要过于紧张,况且这本身也是师生亲近化学、体验化学的机会。
4.笔者将这些改进实验用于教学实践,其中改进实验1、2和3收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更多好评,他们认为操作更简单、更方便,现象也明显。笔者建议演示实验用改进实验2,学生分组实验采用改进实验3。
五、实验改进后的思考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是普遍规律,浓氨水分子能运动到酚酞那里而使酚酞变红,那酚酞分子能否也能运动到浓氨水那里而变红吗?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心,为此笔者分别按照课本实验方案和笔者的改进实验进行实验,发现即使放置三天也没有看到浓氨水变红。那升高温度是否可以呢?笔者取1mL酚酞溶液于试管中,再在试管中部塞入浸有浓氨水的脱脂棉,试管口用气球套上密封,分别用热水加热和酒精灯加热,都没有发现浸有浓氨水的脱脂棉变红。那有其它方法吗?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查询文献,只发现了张花等在“探究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中有所阐述,她们提出,在外套试管底部放人浸有酚酞酒精溶液的脱脂棉,在内套试管底部放人浸有浓氨水的脱脂棉,在外套试管口套上橡胶指套,加热浸有酚酞的脱脂棉部位,笔者严格按照他们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多次实验,可惜也没能再现想要看的结果。笔者研究了一个月,也没有成功,实属遗憾。如果有读者对此问题也感兴趣,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