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虎龙沟煤矿放顶煤液压支架稳定性研究

2020-07-31

机械管理开发 2020年6期
关键词:放顶顶梁顶板

杨 磊

(山西同煤集团虎龙沟煤业有限公司, 山西 朔州 036010)

引言

随着我国煤炭开采技术的发展,放顶煤综采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特厚煤层开采的发展方向之一,并普遍应用于大型的现代化矿井。目前,高效高产已成为现代煤矿生产所追求的目标,

而其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放顶煤液压支架的可靠性。对于国内某些重点矿区的特厚煤层而言,该煤层具有煤炭硬度大、整体性强、顶煤不易冒落等特点[1]。受地质条件的影响,许多工作面矿压显现异常激烈,放煤和顶板垮落时对液压支架的冲击大,导致支架出现不同程度的压死、结构件开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2]。因此,本文以虎龙沟煤矿ZF13000/25/38D 型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支架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改进,从而提高了支架的稳定性,为特厚煤层放顶煤液压支架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1 工程背景

虎龙沟煤矿81505 位于马口峪河地带,工作面东部为实煤区,南部与盘区东轨道大巷相接,西部邻近81503 工作面采空区,北部邻近塔山煤矿二盘区。该工作面走向长2 423 m,倾向长180 m,煤层厚度11.99~14.36 m,平均厚度12.73 m,层内含夹矸9-12层(累计厚为3.38~3.81 m)。煤层结构复杂,侵入的火成岩厚度分布没有规律,工作面具体的顶底板情况如表1 所示。

由表1 可以看出,该工作面直接顶为高岭质泥岩,厚度为1.5~2.27 m;老顶为粗砂岩,平均厚度为18 m,局部有火成岩侵入;直接底为砂质泥岩,平均厚度2.0 m,泥质胶结,致密块状夹薄煤。受褶曲和断层等构造影响,液压支架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放顶煤液压支架的因素,对液压支架进行合理的改进,从而提高支架的稳定性。

表1 工作面顶底板地质情况分布表

2 影响支架稳定性的因素

放顶煤支架作为现代煤矿安全生产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在综采过程中发挥着支护顶板和推移其他工作设备的作用,然而85105 工作面地质条件复杂,受多重因素影响,造成ZF13000/25/38D 型低位液压支架出现立柱爆缸、支架压死等不稳定的现象。对于影响支架不稳定的因素分述如下:

1)煤层厚度。地质资料显示该煤层平均煤层12.73 m 且层内含有夹矸,局部煤层受挤压变得非常疏松,在放煤前导致支架前柱工作阻力增加,放煤后工作阻力减小,对支架的承载产生影响。

2)煤炭硬度。由于该煤层煤炭硬度大,整体性强且顶煤不易冒落,放煤过程中工作面矿压显现剧烈,支架前柱受煤岩体的压力、后柱受垮落岩体的冲击,使得支架前后柱的受力不均,对支架的冲击影响较大。

3)支撑高度。支架各部件用销轴连接,当支架支撑高度较大且承受纵向的水平力时,合力作用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导致支架出现歪斜、扭转等不稳定的现象。

4)支架结构强度。受技术限制,部分支架的结构强度较低,在放煤过程中受到较大煤块的冲击,支架不能瞬时卸载,造成支架结构出现开裂的现象。

3 液压支架结构优化

通过分析以上影响支架稳定性的因素,为了使支架更好地适应该特殊的地质条件,对ZF13000/25/38D 型低位液压支架的顶梁柱窝、立柱布置和四连杆等结构进行优化改进,从而提高支架的稳定性,实现对围岩的有效控制[3-4]。

3.1 顶梁柱窝焊接结构

放煤过程中由于煤炭硬度大,顶板的周期来压表现剧烈,对支架有很强的冲击作用,支架顶梁柱窝周围应力增大,再加上立柱的反复升降,从而增加了柱窝结构损坏的可能性。为了使支架缓冲煤块的冲击,对支架顶梁柱窝采用了小柱窝坐落在马鞍板上的新型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 顶梁柱窝焊接结构优化

由图1 可以看出,改进后的柱窝结构能将顶板的冲击力通过3 次进行分解,不仅减小了结构部件的配合间隙,增加了柱窝的抗冲击能力,而且适应了该煤层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提高了支架的稳定性和抗扭能力。

3.2 立柱布置结构

为了更好地解决工作面顶板难冒落的问题,提高支架的切顶能力,实现支架对顶板的有效控制,建立了顶梁受力简图如图2 所示。图中:P1为支架的前柱工作阻力,P2为支架的后柱工作阻力,Q为前、后柱的合力,l1、l2分别为前、后柱作用点到O点的距离,L为顶梁长度,α、β 分别为前后立柱与竖直面的夹角。

图2 顶梁受力简图

取顶梁为隔离体,由∑M0=0 得:

由式(1)得:

则顶梁前端的梁端力为:

由式(2)及式(3)可知,当增大前柱的工作阻力P1时,可以使支架的合力作用点前移,可以有效地平衡煤块对支架的冲击作用力,增强支架顶梁前端的控顶能力。

3.3 支架四连杆结构

四连杆机构作为放顶煤液压支架的关键部件,起着承受顶板载荷、约束支架顶梁的运动轨迹和保持支架稳定性等方面的作用。在正常采高范围内,支架四连杆机构受力要尽可能小,改善支架的受力情况,减少冒顶事故,提高工作面煤壁片帮的防护效果。四连杆(H、I、J、K、E构成)的运动轨迹如图3 所示。

图3 四连杆机构运动轨迹图

由图3 可知,在升降过程中,顶梁和掩护梁铰接点E 点的运动轨迹决定了顶梁的运动轨迹,通过优化该“双纽线”,可以使顶梁有向前运动的趋势,此时顶梁所受的摩擦力可以抵消或减小立柱对顶梁的横向分力,利于支架向前移动,有效地提高了支架的稳定性。

4 应用效果

按照上述优化设计,对改进后的放顶煤液压支架进行现场应用,并测量水平移动距和梁端距随支架高度的变化情况,记录的数据如下页图4 所示。实践表明,顶梁前部水平移动值小于90 mm,梁端距在548 mm 左右时放顶煤液压支架的稳定性最佳。

由图4 可以看出,在2.5~3.8 m 正常采高范围内,优化后的液压支架梁端距在535~561 mm 之间,水平移动距最大为87 mm,小于其标准值90 mm。这说明优化后的放顶煤液压支架能够适应该煤层的特殊地质条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满足了煤矿企业高产高效工作面的产能要求,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图4 支架顶梁前部水平移动值及梁顶距

5 结论

1)根据虎龙沟煤矿85105 工作面的实际地质情况,分析了影响放顶煤液压支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如:煤层厚度、煤炭硬度、支撑高度和支架结构强度等四方面的内容,为支架的优化改进提供理论指导。

2)针对该放顶煤支架在现场应用时存在支架压死和结构件开裂等问题,通过对ZF13000/25/38D 型低位液压支架进行优化改进:对支架顶梁柱窝采用了小柱窝坐落在马鞍板上的新型结构,有效分解了顶板的冲击力,增加了柱窝的抗冲能力;通过分析顶梁简图,提出增加前柱工作阻力的方法来增强支架的控顶能力;通过分析四连体的运动轨迹,可以改善支架的受力情况,提高支架的稳定性。

3)通过对放顶煤液压支架在虎龙沟煤矿的应用研究,说明液压支架经过切合实际的优化改进,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可以提高工人工作环境的安全系数,并为类似地质条件的矿井提供参考和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放顶顶梁顶板
深部综采放顶煤开采工作面降温浅析
关于矿用液压支架顶梁翻转平台的研制与应用
矿用液压支架顶梁强度分析与优化研究
煤矿放顶采煤工作面支护装备及单一长壁综采放顶煤工艺
初次来压期间不同顶板对工作面片帮影响研究
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层综采放顶煤工作面旋转开采理论分析与实践
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层综采放顶煤工作面旋转开采理论分析与实践
地下室顶板开大洞对嵌固能力的影响
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分析
浅埋长工作面非坚硬顶板见方强来压机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