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O2M 模式推动科技供给侧改革
——以114 产学研平台为例

2020-07-31史志东

科技中国 2020年7期
关键词:产学研科技成果科技

史志东

(1.上海梧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上海沪江产业技术研究院)

长期以来,企业掌握市场但缺乏科研力量,高校技术资源丰富却难与市场对接。科技成果的及时有效转化,是推进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一。O2M 模式的推出,有效解决了当前技术转移中的各种痛点。本文以114 产学研平台为例,介绍了该平台建设背景及思路、做法及成效,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的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对全球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突现。技术转移渠道也由早期的单纯线下对接转移转换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沟通、预对接为主,各技术转移机构相继建立技术转移辅助业务系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是要拥有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主核心技术,二是科技成果的及时有效转化。技术转移是指技术要素以交易或合作的形式从供方(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转移到需求方(以企业为主),实现知识扩散的过程。在转移过程中,除供需双方外,往往还有中介机构参与,它是联系供需双方的纽带和桥梁,对技术转移具有巨大的助推作用。

大数据、移动技术、物联网等领域先进技术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发展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角色日益突出。破解企业和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速度慢的难题,关键是要有一个专业的产学研服务机构来高效地完成研发之外的工作。以O2M 思维实现技术供需信息共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科技成果转化方式调整的主要方式。而“114 产学研平台”借助互联网+,把服务网络从上海覆盖到全国,旨在通过产学研服务的O2M 模式,即“线下专业服务+线上商城+移动终端工具”技术转移模式,提高技术转移效率,推动科技供给侧改革。

一、114 产学研平台创立的背景与服务模式

创立114 产学研平台是落实国家及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推动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举措。2014 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上海市政府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于2015 年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2015〕46 号),其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国家级技术转移交易平台的功能作用,支持各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建立与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深度合作交流的渠道,吸引国际知名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来沪开展业务,构建功能完善、高效运转、辐射全球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

服务模式:互联网+科技服务模式。传统模式的产学研平台,普遍存在着政府、高校之间信息对接不流畅、周期长等问题,量怎么也做不大,整个行业起不来。科技服务业领域的市场潜力很大,如何突破政府局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广大企业的技术创新,一直是114 产学研平台致力的方向。“互联网+科技服务”为有技术需求的企业寻找合作专家,为有落地需求的专家寻找企业。114 产学研平台产学研专家库独立形成终端——迎刃专家库,现已向社会开放,企业、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都可以使用,并可以在线与专家通话。

平台是一个环,一头是企业,一头是专家,中间还有专业技术经纪人。这个平台可及时发布企业所遇到的难题,而各个高校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专家,则通过后台“抢单”,给出多种方案让企业选择,最终在平台的“撮合”下,双方开展合作。在手机里点开名为“114 产学研社区”的手机端系统,既有“企业技术难题”的需求贴,也有高校科研团队深入企业这样的行业信息。114 产学研平台已经吸引了八万多名专家入库,很多高校愿意加入其中,就是看中平台上的企业技术难题和技术经纪人认真服务的态度。“企业需求多,描述清晰,有含金量”是吸引专家的主要原因。每天,微信订阅号“114产学研”以及“114产学研社区”里都会发布企业难题和“难题列表”,在“114 产学研社区”,每天都有科研人员刷屏,看到适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就上去“抢单”,通常一个项目会吸引两三个专家来抢,高效、透明的对接,保证了双方的最大利益。

二、相比传统技术转移机构的特点与取得的成效

相比传统技术转移机构,114产学研平台不仅做信息枢纽,更是对接衔接点,帮助供需双方走好“最后一公里”。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寻求新的发展突破口,114 产学研平台研发了自己的手机客户端产品,这是全国专注于产学研的手机应用软件,解决了现有的产学研服务中缺乏多位专家合作服务一家企业的问题,实现了几家企业争抢同一科技成果的“交易平台”。平台完全开放,企业可以直接在平台上发布技术需求,注册专家在线接单,对接成功后,互相评分,就像淘宝一样。企业发布各自的难题,高校专家则用手机“抢单”,拿出各自方案参加竞标,最终企业解决了难题,高校也获得了科研经费,大家皆有收获。这一平台的出现,为政府部门补上了专项服务细化的短板。

在这个平台上,高校专家随时随地能搞产学研,扫一眼微信、进一下社区,看到对口的技术需求即可与114 产学研平台直接微信联系,第二天就可以组织专家与企业见面,对接速度加快。114产学研平台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合作技术转移人才实战培训班,致力于打造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基地,实训课程被科技部人才中心采纳使用,培训了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及各地科技局、科技园区、科技服务机构的技术转移人才共245 人。

在市场化运营过程中,114 产学研平台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产学研合作的八轴势差理论”(见图1)。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在仪器设备、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管理、知识积累、技术转化能力8 个轴向存在‘势差’,一般而言,企业在资金、市场方面占有优势,学校在仪器设备、技术、人才、知识积累方面优于企业。8 个轴向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分别打分,形成8 个差值,8 个差值组合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最优方式,涵盖技术转让模式、委托研究模式、人才联合培养模式、联合攻关模式、人才交流模式、共建科研基地模式、组建实体模式、产业技术联盟模式。

图1 产学研合作的八轴势差

为响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上海市科委积极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将上海市科技创新券推向周边城市,昆山市政府与上海市科委达成联动共识,于2018 年推出昆山—上海科技创新券。昆山—上海创新券突破了地域界限,让上海优质服务机构更便捷地为昆山企业服务,加快技术要素在长三角的流动。2018 年114 产学研平台承办了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昆山),征集并挖掘了昆山企业的技术需求847 项,筛选核实有效需求246项,产学研对接近30 次,已举办8 场大院大所产学研对接活动。

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开幕式上所发表的主旨演讲提到,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响应这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上海市科委积极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将上海市科技创新券推向周边城市。114 产学研平台应科技部火炬中心邀请参与举办“全国创新挑战赛”和“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与昆山市科技局共同承接科技部人才中心在昆山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建设运营工作。

三、进一步推动技术转移的建议

完善政策,激发科技成果供给侧的积极性和活力。一是整合现有的各项政策,对目前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的难点、痛点问题进行梳理,制定地方性技术转移条例,从立法视角完善技术市场管理的体系,保障技术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二是进一步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的市场化程度。尝试在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技术转移服务外包,并建立技术市场反馈科技计划项目、科技金融项目机制。对高校的技术转移情况进行专项考核以及长期监督,每五年要倒查转移技术的实施效果。三是推动技术转移机构深度参与科技扶持政策与计划。要求技术转移机构每年根据经济发展战略,推荐符合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社会民生重点领域发展转型、提档升级需求的转移转化项目,征集组织企业承接并投资转化,由地方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

加大对民营技术转移机构的扶持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主体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将有代表性的民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纳入公益性创新服务平台并给予稳定支持;另一方面,加大对技术市场各相关主体的补贴力度,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采用“普惠加重点”的方式,将高校院所等成果供给方、企业等技术需求方、行业服务机构均纳入政策补贴范围,对实际参与技术转移活动的供、需、介、资各方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经费支持,提高其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激发技术市场活力。

猜你喜欢

产学研科技成果科技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