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五省产业走廊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使命、新场景

2020-07-31王凡曹方赛迪智库科技与标准研究所

科技中国 2020年7期
关键词:五省西北走廊

■文/王凡 曹方(赛迪智库科技与标准研究所)

近年来,我国西北五省依托自身资源区位优势,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但是区域分化趋势明显,主要体现在:传统产业比例较高,要素驱动特征明显;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创新生态体系不够健全;科研基础薄弱,高端复合型产业人才缺乏。基于此,本文提出西北五省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通过“赋能、赋值、赋智”等方式,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实现产业向智能、泛化、融合方向发展。

一、我国西北五省带状经济大走廊发展现状

我国西北五省依托各自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通过相关城市“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延伸”互联互通,逐步构建起集生产、消费、流通一体化的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带状经济大走廊。

近年来,西北五省依托自身资源区位优势,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区域分化趋势明显。2019 年数据显示(表1),陕西GDP 已破2.5 万亿大关,新疆也超过1.3 万亿,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的经济总量相对落后。从GDP 增长率来看,2019 年陕西GDP 虽然增长率较低(6.0%),但在整个丝绸之路西北经济走廊仍然表现出明显引领作用;相比之下,宁夏(6.5%)、青海(6.3%)两地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西北五省2020 年GDP 增长率目标均保持稳定,未来需要通过体制改革、产业集聚、金融支撑等多种方式促进本地区制造业向智能、绿色、泛化方向发展,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西北五省产业走廊创新发展中呈现出新理念、新使命、新场景

(一)陕西:经济走廊产业转移“新起点”

作为丝绸之路西北经济走廊的起点,陕西在西北五省中科研基础最为雄厚,制造业发展水平最高,对于整个新亚欧大陆桥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根据《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8 年行动计划》,陕西立足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围绕加快推动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持续推进“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产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国际文化旅游中心以及丝绸之路金融中心五大中心建设。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依托中俄丝路创新园、中哈元首苹果友谊园,陕西鼓励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在沿线国家拓展合作渠道,重点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探索共建陕西产业园,形成产能合作示范效应。

表1 2019 年西北五省主要经济指标

(二)甘肃:国际产业融合衍生“黄金段”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陇西段与河西段贯穿全境,占整个西北经济走廊二分之一,定位于联结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以及国家级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近年来,一方面,甘肃依托兰白都市经济圈、酒嘉城市圈等“八大节点”,在节能环保、数据信息、机械制造等高端制造业领域前瞻布局,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甘肃加大实施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等“六大工程”,聚焦戈壁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保健养生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陇东南开放型绿色生态产业区域合作经济带,打造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产业融合及创生衍化的加工场、孵化器和大舞台。

(三)宁夏:承东接西区域合作“桥头堡”

宁夏地处我国内陆几何中心,在整条丝绸之路西北经济走廊中具有战略支点的作用。宁夏提出打造“开放平台、开放经济、开放通道、开放环境”四个开放战略,东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紧密对接,是辐射宁蒙陕甘毗邻地区的中心区域;西是对阿拉伯国家联盟合作中的枢纽,在强化与中亚、东北亚、欧美等国家地区的合作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宁夏瞄准大数据、智慧商务、通用航空等重点领域,加快iBi 育成中心、银川综保区、贺兰电商产业园和综合保税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分拨中心等平台建设,特别是促进现代保税物流、智慧金融、科技服务等与高端制造业聚集融合发展,释放银川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全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效应,实现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建设新突破。

(四)青海:生态绿色产业体系“示范区”

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青海是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更是丝绸之路西北经济走廊的生态基础。近年来,按照生态立省战略,青海实施了三江源综合试验区建设等一批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已经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共赢的良好局面。一方面,青海立足生态建设实际和环境承载能力,重点布局盐湖资源、清洁能源、高原生态农牧业、文化旅游、生物医药等新兴优势产业,为做大做强绿色经济、推动生态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平台。另一方面,青海坚决抵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粗放型的高耗能项目,通过提高环保门槛、报备审核、实施监管等多个手段,逐步压减水泥建材、电解铝、多晶硅、钢铁冶炼等落后产能,培育发展一批行业内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不断优化行业产品结构。

(五)新疆:丝绸之路经济走廊“核心区”

新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未来是整个丝绸之路西北经济走廊中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证券中心、文化科技中心以及医疗服务中心。近年来,新疆依托“一区多园”载体,优先建设“五地七园”,即位于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的7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旨在使新疆成为亚欧大陆经济合作的核心节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核心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新疆积极与北京、上海、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合作,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等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创新基地项目已落地试验区。2019 年上半年,新疆“五地七园”已落地实施22 个重大创新创业项目,建设7 个离岸孵化器,组建3 个产业联盟集群,乌鲁木齐市研究制定并贯彻落实具体措施47 条,建设起“一带一路”综合产业园。其中,新疆创新试验区范围内各类科技型企业超过3000 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50 家,计划在2020 年把试验区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引领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撑引领新疆整体创新水平进入全国创新型省区行列。

三、西北五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亟需补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西北五省整体上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尚存在以下三类问题:

一是传统产业比例较高,要素驱动特征明显。目前西北地区产业结构主要集中于资源密集型领域,尤其是金属冶炼、精细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比重较高。近年来,这些省份偏重于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要素价格优势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落户企业项目大多处于价值链、产业链低端,难以形成核心竞争能力。

二是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创新生态体系不够健全。当前,西北五省在诸如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新型创新载体方面建设滞后,尚未构建跨区域、跨领域的“设计研发—中试—工程化—产业化”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特别是西北地区在科技咨询、工程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等行业基础薄弱,对高端制造业拉动效应不足。

三是科研基础薄弱,高端复合型产业人才缺乏。以2019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为例,全国排名第一的上海交通大学立项总金额(6.4 亿元)是西安交通大学的2.78 倍(2.3 亿元),西北五省仅有54 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申报成功,占全国申报单位总数的3.86%。与此同时,受到发展空间、营商环境、政策红利等方面的制约,高端产业人才留置难问题日益突出,“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较为普遍。

四、几点思考

一是立足各地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按照“差异定位、错位发展”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制定税收、土地、融资等方面的倾斜政策,提升政策之间叠加效应。以兰州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等创新载体为牵引,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配套高效完备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形成合力力争取得关键核心技术新突破。

二是通过“赋能、赋值、赋智”等方式,实现示范园区产业向智能、泛化、融合方向发展。通过组建国际化的高端管理团队、构建全球性的招商引资平台、推出适宜园区内各国企业特点的管家式服务等方式,将园区选址、规划建设、运营管理、项目融资等业务整合起来,打破传统行政区划和部门藩篱,探索建立跨部门政策协调机制,最大程度为科技型企业量身打造体系化、菜单式、便捷性的“套餐”服务。

三是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推进特色农业、高技术制造业、精品文化旅游、生产性科技服务等领域深度融合。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需求,依托中哈边境合作中心、中塔工业园等海外园区,有计划推动钢铁、有色、建材、装备、轻纺等重点行业产能输出。尤其是对重大项目的备案或核准,严格执行有关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土地等标准,特别要加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环境监测,实现全链条、全方位监管。

猜你喜欢

五省西北走廊
神奇的走廊
一座西北小城
走廊上的时光
“二青会”预赛西北五省代表队自由式摔跤甲组成绩分析
走廊上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西北望
在走廊行走
农村民主管理的村民评价——五省60村的跟踪研究(199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