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爱情观及其当代意义

2020-07-30王菲菲

青年生活 2020年27期
关键词:当代意义爱情观马克思

王菲菲

摘要:爱情观是人们对爱情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爱情的认识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是科学的恋爱观,他和妻子燕妮的故事是对其爱情观的完美诠释。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爱情应以互相爱慕为前提,是建立在双方人格、才华及灵魂互相吸引基础上的真挚情感。虽然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但研究马克思的爱情观对于当前引导青年人端正恋爱动机,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爱情观;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故事

马克思与他的妻子燕妮之间的故事诠释了爱情的真谛,他们顶着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因爱情的强大力量结为终身伴侣,无论贫穷富贵,始终不离不弃,他们将爱情融入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中,为我们树立了真爱的典范。

(一)冲破世俗偏见,结为终身伴侣

马克思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伟人,年轻时也曾是充满活力、对美好爱情有着无限憧憬并勇于追求所爱的热血青年。马克思的夫人燕妮·馮·威斯特华伦出生于一个德国贵族家庭,她美丽端庄,气质高雅,聪慧而富有灵气,可谓是一位十足的“白富美”,身边出生贵族、出类拔萃的追求者不计其数,而马克思只是一个出身于贫民家庭、且貌不出众的大学生,但燕妮却冲破世俗等级偏见,顶着巨大的家庭与社会压力义无反顾地与马克思私定终身,在燕妮父亲的英明支持下两人终于订婚,由于马克思要到外地求学,于是两人开始了长达7年的异地恋,在当时通讯技术及不发达的情况下,两人仅靠书信寄托相思之情,但这丝毫未使二人之间的感情受到影响。1843年6月19日,7年异地恋长跑终于结束了,两人看望燕妮生病的母亲时借机在当地结了婚,这时,燕妮已经29岁了,二人终于修成正果,结为红色伴侣。

(二)尽管颠沛流离,始终不离不弃

婚后,他们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旅行,不久之后,由于马克思政治立场的原因,燕妮陪同马克思开始了长期的流亡生活,他们一生被四次驱逐出境,先后被法国政府、比利时当局、普鲁士驱逐,最后逃到伦敦避难,因为被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驱逐,他们变成了没有国籍的人士。在近乎40年的流亡生活中,燕妮始终跟着马克思过着食不果腹、筚路蓝缕的颠沛生活,他们经常为钱发愁,燕妮为了生活几乎典当了自己从母家中带的所有值钱的物件,他们有三个孩子都因为没钱看病而夭折,艰难的生活和巨大的心里压力都未能使燕妮放弃马克思和他们的孩子,她始终不离不弃,精心的照顾一家人,夫妻二人始终心心相印。尽管到了中年时期,他们的感情依然像年轻时一样真挚热烈,暂时的分离中互通书信,互相关心与支持。燕妮不仅关心照顾马克思的起居生活,且全心全意支持马克思的革命事业,燕妮是马克思工作上的得力帮手,马克思大量字迹潦草的著作,复印前都是由燕妮亲手誊抄的,燕妮对马克思伟大著作的问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暮年互相扶持,任他物转星移

虽然到了暮年,但二人感情愈加深沉强烈。1880年,燕妮不幸患上了肝癌,但她却以惊人的意志力,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在燕妮生病的日子里,马克思精心地照料妻子,为了让燕妮心理上得到更多慰藉,马克思带她去法国看望了他们的大女儿和外孙,由于过度担忧和操劳,马克思也病倒了,患上了肺炎,但他的心里仍然装满了燕妮。1882年12月,燕妮不幸与世长辞,这对马克思来说是致命的打击,燕妮的离世使马克思悲痛万分,他始终都不愿接受这一切,挚爱的离去加重了马克思的病情,1883年3月14日,这位伟人长眠不醒,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燕妮坟墓的旁边,二人的故事成为崇高爱情的典范。

二、马克思爱情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虽然从未就爱情的本质下过定义,但从他与燕妮的情书以及两个人的爱情经历中可以总结出他对爱情的认识与理解,他强调爱情是互相爱慕,而不是一厢情愿,爱情是男女平等基础上的灵魂共鸣,需要彼此的理解尊重;忠贞不渝,认真专一是对待爱情的正确态度,也是爱情得以长久的保障。

(一)相互爱慕是前提

爱情,是人们的精神追求,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它既有原始冲动的自然属性,又具有思想、道德、责任等社会属性。爱情观是指一个人对恋爱和爱情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点,它指引着人们以自己的方式面对和处理感情中遇到的问题。

真正的爱情是以男女双方相互爱慕为前提的,也是爱情产生发展的起点,这就是说真爱是双方共同情感的产物,是两个人的,若一个人单方面的喜欢和倾慕,并没有引起并一方的回应,这就不是真正的爱情。马克思也曾谈到:“如果你在恋爱,但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1]这说明一厢情愿和单方面的委屈求全并不是爱情,双方的互相吸引和互相爱慕才是爱情开始的先行条件。爱情虽不可强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在感情中消极被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追求是收获真爱的重要方式。马克思制定了追求燕妮的三步走计划,用自己的热情与才华捕获了燕妮的芳心,最终使燕妮冲破世俗压力,放弃了众多优秀的贵族青年,选择了马克思这一普通的大学生作为终身伴侣。

(二)男女平等是基础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等级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爱情和婚姻也总是讲究门当户对,即两个出身门第相近、家庭财富和年龄相当的人才适合恋爱结婚,否则不仅父母不会认可,社会舆论也会对其施加巨大的压力。这种爱情和婚姻显然也是建立在男女不平等的基础上的,因为它掺杂了太多家庭背景、财富、权力等物质利益因素,且在一段感情关系中,女方更多的依赖男方,男方可以选择一夫多妻,而女方只能尊重男方的意见,否则就是不贤惠。

然而,马克思的爱情观是与等级社会的爱情观完全不同的,他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男女双方平等的基础之上,真正的爱情无关乎财富与权力,而是恋爱双方产生的心灵感应和灵魂共鸣。年轻时的马克思只是一般家庭的大学生,而燕妮却出身贵族,两人的家庭背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且燕妮比马克思大4岁,这在当时的社会中都是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但两个人因为爱情的强大力量,克服重重阻碍,最终结为终身伴侣。他们的爱情是那般纯粹,马克思和燕妮有共同的革命理想,共同的事业追求成为他们美好爱情的基础。因此,真正的爱情一定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的,是恋爱双方最真挚的倾心爱慕,是一种强烈、稳定和专一的感情,任何功利性和强迫性的爱情都不是真正的爱情。[2]

(三)相互忠貞是保障

相互体贴、理解和忠贞是真正爱情应具备的品格,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爱情是可以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它不会被物质利益所诱惑,也不会因为生活的不易而消磨,它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久的陪伴和包容。真正的爱情是认真和专一的,更是专注负责的,是认定对方后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患难与共,忠贞不渝。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就是互相忠贞的典范,无论婚前婚后,马克思一直坚持给燕妮写信,对燕妮的爱从容坦荡,在燕妮生命最后的弥留之际,马克思更是寸步不离的陪伴和照顾燕妮,而燕妮对马克思的感情亦是忠诚热烈,虽然他们婚后的生活十分贫困,但燕妮从未有过任何抱怨,而是认为自己很幸福,她一心一意的照顾丈夫和孩子,并全心全意支持马克思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

爱情博大深邃,马克思与燕妮的故事启示我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感情,用心守护和包容自己的爱人,为共同的理想奋斗,对彼此忠贞不渝是我们对待爱情的正确态度。

(四)灵魂共鸣是旨归

爱情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爱情的萌芽可能始于长相、身材等方面的倾慕,但绝不能仅仅止于此,真正的爱情更应该是灵魂的契合,是建立在相互欣赏、追求共同理想基础上的真挚情感认同,这就是爱情的社会属性,只有彼此灵魂的吸引才能使双方长久的在一起。真爱不仅仅是最初的激情与新鲜,更是情感与道德责任的统一。

马克思与燕妮的爱之所以持久热烈,很重要的原因是二人拥有共同的理想,他们一生都在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做贡献,一生都在追求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平等,恩格斯曾评价燕妮:“她不仅关心丈夫的成就、事业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热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3]正因为追求相同,彼此懂得,燕妮不仅是马克思生活中的伴侣,更是工作和事业上的帮手,马克思大量潦草的笔记都是由燕妮在印刷前誊抄的,没有燕妮的帮助,马克思的大量著作或许不会那么顺利的问世,他们将爱情融入事业,才会在生活贫困潦倒的情况下仍觉得十分幸福。因此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不能仅仅只关注外表和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共同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与灵魂契合。

三、马克思爱情观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爱情观阐释了真爱的本质,向我们指明了通往幸福的道路。在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青年人的恋爱观已然混入了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重温马克思的恋爱观,对当代青年人端正恋爱动机、树立正确的择偶标准,收获人生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当代青年人端正恋爱动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使广大青年对爱情和婚姻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恋爱观和婚姻观也变得越来越开放。快节奏的生活和巨大的学习、工作压力,加剧了当今人们的焦虑和浮躁情绪,这使得当代青年的恋爱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首先,从恋爱动机来说,有些年轻人谈恋爱并不是以结婚为目的,有的是为了排遣寂寞,弥补内心的空虚,有的则是为了攀比,还有的为了物质享受,找有钱的人谈恋爱,想不劳而获;其次,择偶的过程中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依然存在,许多人在择偶时更多的考虑家庭背景、物质经济条件以及社会地位等因素,而真正建立在纯粹爱情基础上的婚姻越来越少。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恋爱观,这种思想观念对青年人的成家立业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都极为不利。

马克思是极为反对功利主义的恋爱观的,他和燕妮的故事启示我们,爱情要建立在相互爱慕的基础上,是对对方学识、人格、才华的欣赏和钦佩,而不能一心只看重金钱、地位、外貌这些因素,好看的外表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老,金钱和地位也可能会因为某些突发因素成为过往云烟,只有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才华不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发生巨大的变化,也只有建立在灵魂相互吸引基础上的爱情才会最长久。[4]因此,在选择人生另一半的时候,我们应寻找与自己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共同理想的人作为终身伴侣,选择相处起来最舒服的人在一起,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为了面子的随意攀比。

(二)有利于当代青年人树立恒久专一的恋爱观

真正的爱情或许不是一帆风顺的,或许要承受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但真正的爱情一定是可以经受住时间、金钱以及社会压力等因素考验的,它不会因物质生活的艰难而互相抱怨,也不会因激情的褪去而消失,更不会被各种世俗压力所阻碍,因为它是一种坚定的信仰,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对彼此的忠贞不渝,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故事就是恒久专一的典型例子。

然而,当代部分青年人的思想与做法与马克思倡导的爱情观是完全不同的,他们认为,爱一个人容易,但一辈子只爱一个人是很难的,他们的爱情很容易就被物质、自私所打败;也有人认为,恋爱不一定要结婚,结婚也未必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还有只同居但不结婚的,因为这样承担的责任少,也不需要受到太多的束缚。当今社会的爱情来的快,去的也快,有感觉了可以在几天的时间内就结婚,觉得不合适了也可以说离就离,这实质上是一种亵渎爱情的行为。人们应该树立专一恒久的爱情观,感情中相互理解,相互体贴,男女双方共同奋斗,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对方,困境中相互扶持,不断找寻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爱情保鲜,这样的爱情才会长久。

结语

马克思的爱情观念与他们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一样,都是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概括与总结,虽然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过去很久了,但他们的思想并不仅仅停留在那个年代,他们对于爱情、婚姻的观点对解决当代新出现的婚恋问题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探索和挖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5.

[2]于舒迪.马克思的爱情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5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69.

[4]何平.马克思恩格斯爱情婚姻家庭观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3. DOI:10.7666/d.D431562.

猜你喜欢

当代意义爱情观马克思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最有思想的句子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及当代意义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