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2020-07-30周欣王婷
周欣 王婷
摘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教育的重要性越显突出。但乡村教育发展面临多重困境,师资力量的薄弱与匮乏,学校基础硬件设施差,家庭教育缺位。产生这些困境的原因主要包括乡村吸引人才能力弱,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现代化过程中对家庭教育的冲击。乡村教育要走出困境,需要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学习制度,政府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激励制度,政府应加强对乡村教育投资监管,以及因地制宜,让乡村教育根植于乡村文化之中。
关键词:乡村教育;重要性;困境;对策分析
2018年9月10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关于教育的发展,一个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就是乡村教育的发展。在2017年,中国乡村常住人口是5亿76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41.48%。这些数据显示,只有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起来,国家的教育水平才能够得到整体提高。然而,乡村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现实的困境,面对这些困境,我们必须究其原因,并找出解决之道才能够真正解决乡村教育的困境。
一、乡村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在经历改革,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都受到了剧烈冲击。乡村社会是乡村教育的大背景,乡村教育是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不仅对乡村学生自身具有重要意义,对乡村家庭发展以及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教育对乡村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和初中阶段是学生时代的黄金阶段,而乡村教育大都是小学和初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乡村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孩子兴趣的培养应从小做起,乡村教育对于乡村孩子来说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我们只有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乡村教育才能够事半功倍。二是奠定学习基础和养成良好习惯,乡村教育是基础教育,对于乡村孩子考入城市就读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现在乡村整体素质水平比较低,而学生们分辨是非能力非常有限,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学校之外的家庭或者村庄里,人们的言行举止都深刻影响着他们,因此学校教育对于纠正孩子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就格外重要。三是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的,在乡村中,很多父母长辈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心理压力。因此,乡村教育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至关重要。
(二)乡村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性
“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不分高低贵贱,不分贫富差距,不分城市乡村,都必须同等重视。党和国家的发展不是靠少部分人来接力,乡村学生同样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乡村教育是基础教育,对学生三观的思想启蒙,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信仰教育和素质教育都将奠定重要的基础。“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的,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公民素养也有着深刻的影响。”1因此,乡村教育在乡村地区对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乡村教育对家庭发展的重要性
乡村教育对于家庭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教育领域存在很多教育不公的现象,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同考一所大学,分数要求却要高出很多。在农村环境这个大背景下,知识改变命运的定律并没有完全失效,对于乡村孩子来说,教育还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其二,学校教育可以“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2。乡村整体素质较城市相比还是有差距,在乡村生活的上一辈人他们的行为习惯已经形成,很难通过自学的方式来进行改变;但是,乡村教育可以通过对新一代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品行习惯,
二、乡村教育当前的困境
在社会不断进步,城市教育不断发展过程当中,乡村教育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被動跟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困境重重,想要振兴乡村教育,必须认真分析当前困境。
(一)师资力量的薄弱与匮乏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而现在的乡村教育中乡村教师资源薄弱和匮乏是客观存在的。乡村教师资源薄弱和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本身专业素质较低,对于乡村教育的实质性改变所起的作用有限。很多乡村教师本身知识陈旧,水平有限,教育资源得不到及时更新。并且乡村教师培训机会少,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得不到改变和提高。二是乡村教师老龄化严重,新鲜血液又难以引入。由于乡村招入老师长期存在困难,即使招入也难以留住人才,导致乡村大多数都是老年教师。部分老龄化的乡村教师责任感变得薄弱,在自己即将退休之际,面对教育缺少激情。
(二)学校硬件基础设施差
乡村学校经济条件差,很多基础的教学基础设备很少甚至没有。在很多的乡村学校,没有一个规范的操场,学生桌椅都是非常陈旧;教师宿舍也很简陋,不能保证教师有一个正常的生活条件。有部分乡村学校有一些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很多老年教师不会使用,对于出了故障的机器,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导致闲置,教学质量得不到改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硬件基础设施是实行教育的基础,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实施教育的软件设施,二者缺一不可,在现代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是农村教育发展落后的一个突出表现。
(三)家庭教育缺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家庭也是孩子成长过程生活最多的地方。但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家长在孩子教育中出现严重缺位的现象,农村表现的更为明显。家庭教育的缺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种情况是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由留守老人监护,这种情况属于完全缺位。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在身边但是他们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忽略了对孩子的鼓励教育和耐心引导。这些父母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家长教育的缺位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会产生不可逆的创伤,例如孩子在学校与同学产生矛盾或者受到老师的批评时,孩子必须自己排解其中的压力,伤心等心理情绪。“这样年龄的孩子,非常需要与父母沟通,得到父母的关爱,而远离父母使他们的生活以及心理都出现空缺,不得不在孤独中度过本该快乐的童年。”家长教育的缺位也不利于孩子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乡村教育困境产生的原因
乡村教育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教育的发展出现很多困境,对于出现这些困境的原因主要包括乡村本身特点导致吸引和政府扶持力度出现问题以及家庭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缺位问题。
(一)乡村吸引人才能力弱
乡村教育想要发展,教师队伍的壮大是第一位的,“教师强,则教育强”。1现在乡村生活环境、教育氛围待遇、发展机遇等各种原因,乡村教师队伍中新鲜血液难以注入。乡村教育薄弱是因为乡村吸引人才能力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乡村教师编制少于城市学校。现在很多乡村学校教师都非常缺乏,一个老师上几个年级的多门课程,并且还有管理学校事务,事情繁琐复杂。但是,由于乡村学生少,编制老师的名额分配也较少,本身乡村相对城市来说竞争力较弱,在大学生找工作时,选择乡村的可能性降低。二是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差导致人才不愿进入乡村,由于乡村学校地理位置都比较偏僻,办学条件较为艰苦,远离城镇,交通不便,医疗和休闲娱乐等难以实现。并且乡村学校教师缺乏与外面的交流,工作环境封闭,工作内容单调。三是专业培训的匮乏和晋升空间的有限导致吸引人才困难。乡村教师培训是提高乡村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是乡村教师的培训存在很多都是流于形式,脱离乡村教师教学实际。除此之外,乡村教师评定职称困难,这也是乡村留不住人才和吸引不了人才的重要原因。
(二)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由于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更潜在地使得我们的教育政策与主流教育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乡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生活环境较差等诸多实际问题,并且乡村学校的配置、设施设备长期缺乏,连基本教学活动所需都不能满足,原因就是政府对乡村学校扶持政策长期投入不足。乡村教育要摆脱困境不仅要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而且还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政府对于乡村政策的倾斜不仅限于财政拨款,还应包括师资配备,生源等各方面提供政策扶持。“综合考量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投入要有持续性,不能单靠一次资金支持”。[2]政府支持应当保证乡村教育从师资资源、硬件施舍、学校本土文化相结合协调发展,才更有利于摆脱困境。
(三)现代化过程对乡村家庭教育的冲击
乡村社会是现代化最后触及的地方,当现代化逐渐渗入乡村的时候,乡村家庭教育也在逐渐的发生职责转移从而加大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对家庭教育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当乡村卷入市场化和工业化中时,家庭成员开始逐渐缺场,家庭教育也逐渐缺失。在乡村社会中,为了赶上现代化的步伐,父母外出务工导致亲子之间长时间的分离,导致家庭教育缺位、失位与不足,这给乡村儿童教育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家长的缺位使他们将孩子的教育完全托付给学校教育,也使得学校教育缺失了家庭教育的支持。其二,“家长接受教育的程度,也会影响家长对教育的知识水平和关注程度。”[1]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学生教材不断改革,孩子受教育的内容难度提高,家长由于本身知识水平有限,对于孩子学习辅导,已经变成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的缺位对于孩子学习以及孩子健康成长百害而无一利。
四、乡村教育困境的对策分析
乡村教育是实现提高素质教育效果的主力军,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乡村教育产生重重困境,乡村教育困境的产生有国家政府,学校本身,家庭等多种原因,要解决乡村教育的困境,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一)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学习制度
城市教育相较于农村教育来说,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农村人民为工业化,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城市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反哺农村教育。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学习对于城乡教师都有益处,从乡村教师这一方来讲,他们可以及时的获取教育资源的信息,比如教育内容的更新,国家教育资源的分配信息的获得,乡村教师可以主动获得寻求信息,而不是被动等待信息的传来。借鉴城市先进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不止包括课堂上的教学方法,还包括开展学生课外活动的多样性的方法,通过交流学习,改变乡村教师的观点和开阔他们的视野,把城市教育的优点与乡村教育的实际相结合,改变乡村教育的传统性。从城市教师这一方来看,他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乡村教育的艰难,了解到乡村教师的实际状况和现实需要,从而城市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时,能够切实与乡村实际相联系,即不会受到乡村教师的反感,也可以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真正解决乡村教育的实际需要。
(二)政府加大对乡村青年教师的激励制度
乡村教育要走出困境必须要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乡村学校要招入青年教师,政府则需加大對乡村教育的投入。青年教师对于乡村教育走出困境意义是重大的,他们可以为乡村孩子带来新鲜事物,让学生们能够了解更多他们现存生活圈认知以外的事物,在课堂上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政府加大对乡村青年教师的激励制度,首先必须保证他们的编制问题,这是让乡村教师进来的前提,让乡村青年教师有编制,对自己的身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其次必须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乡村教师工资待遇虽在不断提高,但相较城市仍有很大差距,如果要留得青年教师,增长工资是乡村教师留得住的物质要求。最后,“实施农村从教奖励计划,推行教龄累进工资制度。其设置标准以教龄为依据,教龄越长,激励性工资部分的增长幅度越大。”有利于长期留住青年教师。
(三)政府应加强对乡村教育投资监管
近年来,政府对乡村学习建设进行重点投入,有些地方的乡村小学得到切实改变,很多学校努力为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改善条件,真正让乡村教师能够安心工作,留得住人也留得住心。但是政府对于乡村教育的投资也存在投资不到位的现象。政府应加强对每一笔款项投资的监管,做到专款专用,促进教育公平,切实的将每一笔资金有用在解决乡村教育的问题上。
(四)因地制宜,让乡村教育根植于乡村文化
“乡村地域文化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地域 、民俗文化传统,以及乡村生活现实中原本就存在着许多合理的文化因素,有着对于乡村生活及乡村生活秩序建构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换言之,乡村地域文化中原本就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乡村学校是乡土文明的命脉所系,承载着乡土文明的传承的重任。在解决乡村教育困境时,不能一味追求现代化,照搬城市教育模式,这样可能会陷入新的困境。中国乡村地域广阔,各地传统习俗各异,要真正解决乡村教育困境必须从当地出发,立足当地实际情况解决问题。让乡村教育根植于乡村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把身处乡村当作独特的人生经历,而不是一种自卑的情结。在此过程中,乡村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分辨城市教育相对于乡村教育的优势与劣势,合理吸收利用,让乡村学生去感受、发现、利用乡村世界的独特教育资源。只有将乡村教育的改变根植于乡村文化之中,乡村教育才有灵魂。
结语
乡村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兴国战略的实现,必须振兴乡村教育。摆脱乡村教育的困境,不是朝夕之事,必须久久为功,政府、学校、家庭都应为乡村孩子的成长承担起责任。
参考文献
[1]《做有温度的教育》方华.第1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李桃英.如何走出当前乡村教育的困境 [J].中州大学学报.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