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课堂观察工具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2020-07-30雷浩
雷浩
【编者按】 好的观察工具因其合目的性、合逻辑性和使用上的方便性,助力观察记录者清晰捕捉、记录有用信息,优化观察效果。针对当前中小学课堂观察教研实践正广泛开展,但很多参与者缺乏对课堂观察工具的把握这一现状,本期就课堂观察过程中使用的观察工具、使用观察工具的必要性、观察记录量表涉及的元素以及使用课堂观察工具时的注意事项等予以说明。
【问】雷博士好!通过前两期的学习,我知道要开发基于“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用于评估真实互动教学实践的观察工具,用以描述课堂中学生学习实践的状况、学习结果,以及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引导学生的方式等。那当前课堂中使用的观察工具主要有哪些呢?
【答】课堂观察记录工具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对观察任务、观察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和合理架构的结果。当前课堂观察记录的常用表格有行为检核表、描述记录表和时间取样编码记录表,我们通常称其为“观察量表”。
行为检核表主要用于确定观察点后,到现场观察核对观察目标的环节。行为核检表涉及的要素较多,且每个要素都能细化为多个观察点。例如,观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确定了“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和表达”“能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论、预测,解释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能综合多方面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等观察点后,就可以使用行为检核表,对相关行为的频次、百分比、排序等进行观察。
描述记录表,主要用于核查、研究课堂细节等环节,多采用填核查清单和描述记录的方式。
时间取样编码记录表可参考弗兰德斯课堂语言互动编码记录表。
【问】当前很多教师还没有使用观察工具的习惯,我想请教雷博士,使用与不使用观察工具的课堂有哪些区别?
【答】从观课效果来看,观察工具是收集、记录课堂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帮助我们诊断课堂教学问题、提炼课堂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或评价策略的重要凭借。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开发和使用工具,有助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者精准、有效地抓取教师教学、学生参与学习的信息和证据,促使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帮助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升教学质量。不使用观察工具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者,在观课过程中对课堂进行分析,往往仅凭个人经验,有较大的随意性。基于个人经验的课堂评价,很容易造成课堂观察定位的模糊,致使观察路径缺乏针对性,从而影响观察的效果。有经验的教师在观课时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规范,不需要观察工具也能流畅观课,但对于不太熟悉课堂尤其是新手教师而言,使用课堂观察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看,课堂观察工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促进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试想,如果没有课堂观察工具的介入,教师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便都是基于自身实践而不是基于共识展开的讨论,极易造成教师之间的交流障碍,形成“真空层”。有了课堂观察工具的参与,教师便会基于共识,深入讨论课堂的优缺点,寻找改进教与学行为的策略。其二,为教师反思提供支架。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与使用是以一定的评估框架为基础的,有了评估框架,教师就有了观课、评课、议课的抓手,他们根据其中的观课或评价要素,及时分析和检验课堂教与学的优缺点,为执教者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同时为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提供重要的支架。
【问】观察工具在课堂观察过程中的作用还真不容小觑,那课堂观察工具一般涉及哪些元素呢?
【答】我就以常用的观察量表为例,回应您的问题。广义上看,量表起码要观照“课堂中有价值的教与学的行为”“教与学过程中蕴含的教育启示、教育问题、教育疑难、教育故事”“学生面对问题、疑难时给出的创造性见解”“教师的示范性作用发挥”“教學过程中引发的其他需要思考或研究的问题”等。将这些内容落实到具体的观察表中,又要细分出不同的观察变量。拿“课堂中有价值的教与学的行为”来说,从教师教学的层面,要观照“教师讲了什么”“教师教学中是否抓住了动作要领”“教师的教主要是面向哪部分学生”“教师如何抓取教学时机”“教师针对文本内容运用了哪些教学技巧”等要素;从学生学习的层面,要观照“有多少学生在认真听”“认真听的学生学习水平处于哪个层次”“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环节有哪些突出表现”“学生倾听时有哪些辅助行为”等。
根据要观察、研究的内容,立足文本和学情,针对性、立体地辐射课堂,才能对症下药,设计或选择合理的课堂观察量表。
【问】最后,我还想请教雷博士,在使用恰当的课堂观察工具时一般要关注哪些问题呢?
【答】这个问题对观课的教师挺有价值。我认为需要关注三点。
第一,需要关注课堂观察工具本身目的的实现。一般而言,课堂观察主要是为了达成学生更好地学、教师更好地教这一目标。因此,使用观察工具需要关注所选的观察点或评价点是否值得观察、评价,是否有助于目标的达成。回答了这一问题后,还要回答这些值得观察的点是否都能够观察到。比如,“教师的示范性作用发挥”总会涉及教师的示范内容、示范方式、示范时机、示范指向、示范时间等,教学中如果缺失教师的示范环节,那这些观察点就无法观察到。这需要教师观课前对观察工具所涵盖的要素做通盘考虑。
第二,需要关注课堂观察工具内容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形式的一致性。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是“系统工程”,需要关注课堂观察点并对其进行分解。这就要注意三点。一是保证观察点在一定的逻辑框架下进行分解,且要保证分解不偏不漏。二是关注分解后的观察点与师生课堂上可观察的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三是关注可观察的指标之间的相互印证,如果可观察的指标达成的效果与预期一致,说明量表的设计较为合理;如果二者之间存在较多冲突,那可能是设计课堂观察工具时存在不合理之处,需要再次论证、改进,以让观察量表真正为改进教师的教与学服务。
例如,有观察者围绕教师反馈的观察点,围绕“收集学生信息的方式”“是否分析收集到的信息”“课堂反馈方式”三个维度,进行细化分解:将“收集学生信息的方式”分为“提问(举手并个别回答、举手并集体回答、自由回答、抢答等)”“指令(板演、课堂练习、课堂测验、巡视等)”两个维度,将“是否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分为“有分析”和“无分析”两个维度;将“课堂反馈方式”分为“复述(教师用自己的话复述)”“修正(修正学生的意见)”“推演(运用学生的观点推演,引发下一个讨论问题)”“评论(把学生的观点与他人观点做比较分析,做出评价)”等维度。通过使用观察量表印证各个观察点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观察者收集到了较多能够准确、有效改进教师反馈内容和方式的信息。
第三,需要关注课堂评价工具对个人、情境和资源等的适应性。好的课堂观察工具除了需要关注课堂观察的目的、课堂观察工具涉及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形式的关系,还应该关注所开发的课堂观察工具对观察者个人、所学内容、学生特征以及其他资源等的适应性。
例如,在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环节,有教师将观察点分解为倾听、互动、朗诵、认知参与、情感参与等行为指标。针对倾听、互动、朗诵,教师搜集了很多可供分析、研究的数据,但针对认知参与、情感参与,所获甚少。这是因为认知参与、情感参与是较难通过一堂课达成的指标,很难被观察到。
再如,有教师想对“教师反馈的效果”做观察,便将这一观察点分解为“反馈有效的指标”“反馈效果的表征”“反馈无效的原因”三个维度。“反馈有效的指标”主要指向反馈的启发性、激励性、针对性、效果持续性;“反馈效果的表征”主要指向学生点头、若有所思、疑惑、不屑、似懂非懂等;“反馈无效的原因”主要指向反馈形式单一、反馈内容泛化、反馈过程机械化等。经课堂观察发现,由于所学文本内容不是很难,很多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于是,对于教师的反馈,即使极具激励性、启发性,很多学生也不愿参与。此时,执教教师如能根据文本内容灵活设置较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深度参与,或许就能得到较为多元、丰富的反馈信息。但事与愿违,课堂草草收场,观课工具中涉及的“反馈无效的原因”,也就很难调取更多角度、更多形式的证据。有鉴于此,设计观课工具时也要提前考虑。
需要说明的是,课堂观察工具的设计与使用应具备多元化、个性化、针对性等特点。毕竟,因为每个人的观察点不同,对信息的收集能力也存在差异,不同个体所使用的课堂观察工具是不一样的;同样,对难易程度不同、题材不同、表达方式不同的学习内容,所应使用的课堂观察工具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认知程度、生活积淀等不同,所设计与选择的课堂观察工具,更是不一样的。另外,设计、选择与运用课堂观察工具,还需要考虑使用后是否有利于后期数据整理和分析。如果仅仅是开发或使用一个工具,虽然也利用此工具记录了很多信息,但最终没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相应的建议,那也是无用的观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