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富的单纯”里做回儿童
2020-07-30张莉
张莉
摘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丰富的单纯”,享受童心童趣,理应是每位语文教师的责任。赵富良老师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教学,彰显了在“丰富的单纯”里做回儿童的教学追求——善于在文本解读中发现童心,在教学设计中激发童心,在课堂细节中凸显童心。
关键词:《一滴水经过丽江》;童心; “丰富的单纯”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自己是作为教师的儿童”。童心不只是儿童心理的一种单一的特质,而应是“丰富的单纯”;教师也不能只是执教者,更应是儿童世界的探索者和研究者。所以,面对学生,教师首先要怀着一颗童心,进而去了解一颗颗急需成长的童心,成为他们的同行者和引路人。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生理、心理快速变化的关键时期,学生逐渐从天真走向成熟。他们上课参与讨论发言的热情较之小学阶段降低了,因为羞于或者怯于回答,往往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怎样改变这种现状?这就需要教师葆有童心,并且善于发现童心、激发童心和凸显童心,和学生一起在“丰富的单纯”里做回儿童。特级教师赵富良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节公开课,就彰显了这样的教学追求。
一、在文本解读中发现童心
如何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童心之趣呢?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童心之趣。初中语文教材有许多充满童心的选文,仅八年级下册就有十余篇,如《社戏》《大雁归来》《大自然的语言》等。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却忽略了这一意图,一味分析内容、语言,课堂索然无味。《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教学,赵富良老师在文本解读时,从以下几方面找到了充溢在字里行间的童心。
(一)关注编者意图
其一,留意教材。在文后的阅读提示中,编者特意写道:“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与一般游记作品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不同,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借用水的视角,作者上天入地,穿越古今。正因为结合了神奇的想象与美好的现实,作品犹如一篇童话故事,符合十几岁少年的心性,趣味十足。
其二,留意教参。人教社配套《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第20课的“问题探究”板块中,特意提到“关于丽江古城的建设和出名,作者采用的是讲述小故事的写法”。这样满怀童心的写法足以让学生怦然心动,编者特意在此提出,显然是希望能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其三,尝试“再走一步”。课文注释①提示本文“选自《课堂内外》2013年6月号”。很多教师可能就此停住,不会细想《课堂内外》是一本怎样的杂志,里面的内容如何。但赵富良老师就此存疑。经过仔细查阅,他发现《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出处的准确表述应该是“《课堂内外》(高中版)2013年6月号”。推荐给高中学生阅读的文章,却被编入八年级下册教材。其中的缘由,是不是这篇文章彰显的童心,更适合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找寻呢?
(二)关注文本特点
本文视角独特,写作内容也因之突破了局限。跟随一滴水的行踪,我们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文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比如,“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中的“挤”,“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中的“跳”……拟人修辞的运用让本文显得童心满满。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滴水的性别、年龄,但很多动作、心理都是从儿童的角度来写的,每每读到这些句子,眼前就分明出现了一个调皮的孩子开开心心的模样,令人莞尔。文中还有很多充满童心之趣的句子。比如,“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咕咚”这样的拟声词,让一个顽皮活泼、充满好奇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这样一个简单的排比,像极了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说的话。
二、在教学设计中激发童心
教师唯有怀揣一颗纯真的童心,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丰富单纯之美”。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就多次强调,教育要回到儿童的本来意义上去,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中去,回到儿童游戏中去……赵富良老师在教學《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时,引导学生体悟童心。诸多设计亮点值得一说。
首先是导入部分,开门见山,以学生的预习作业“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开场:
师 (投屏读学生的作业,隐去姓名)“我不喜欢,因为他虽然写得好,但是有点枯燥。我觉得看这文章有意义,但没多大意思。”
(学生笑。)
师 我深表理解。大家可以有自己的感受,就像世间美食,各有偏好很正常。
教师敏锐“捕捉”学生在作业本上用稚拙的语言写下的话,让他们觉得,原来可以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的一句“深表理解”,不但给予学生尊重,保护了最美的童心,也让自己做回了童心未泯的儿童。
其次是教学主体部分。从教学目标出发、从学生角度出发营造的教学语境,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各种体验,从而解决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这节课上,赵富良老师设置了这样的教学语境:设想一下自己若是五年级学生,会喜欢这篇文章吗?学生的回应如下:
生 这篇文章以写丽江的景为主,也没有说什么具体的事情,会觉得没有意思,全篇没有什么亮点。
生 我觉得会喜欢,因为像读一个童话故事一样,适合五年级的同学,有童趣。
生 题目很有新意,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很喜欢题目新颖的作文。
此时,赵富良老师播放视频。视频中,他在南京市五老村小学五(1)班的课堂上——
师 你们读完了这篇文章后,喜欢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吗?
生 (争先恐后)喜欢。
生 写得很有层次感。
生 他写了许多景点,让我们认识了许多地方。
生 他从一滴水的视角来写,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随后,赵富良老师将课堂上八年级学生的回答和视频中五年级学生的回答进行比较:
师 刚刚我们听到了五年级小朋友说他们读后的感受,大家是不是发现远远低估了当年自己的能量和优秀?
(学生笑。)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设想自己五年级的模样是很有趣的。但是毕竟时间久远,遥想难免模糊。教师课前也预料到了这一状况,于是,设计了课前录制好视频,在课堂上将想象中的情境和现实情境进行碰撞的环节。课堂上,学生纷纷被视频中五年级学生的表现所吸引,进而发现两个不同年龄段的答案惊人的相似,只是当下的回答明显过于简单、不够完整,从而乐意去找出自己答案中的不足并更正。
(教师播放课件。)
生 (齐读)“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课件呈现小学生的赏析:“因为这句话使用了比喻句,且有弦外之音。”)
师 我们五年级小朋友念念不忘他们所钟爱的比喻。
(学生笑。)
师 这位同学说此处有“弦外之音”却不肯告诉我们。大家能不能把这“弦外之音”说得更清楚一点呢?
生 我认为这些人应该来自城市,城市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人的内心就比较躁动。到了丽江古城,他们的心就变得晶莹了,可以更平静一些。
师 为什么到了丽江,内心就平静了呢?
生 这里环境比较静谧。
师 可是书上又写了“尽情欢歌处”。
生 我想,他们应该是跟当地人一起欢唱,亲密接触,在城市里的时候可能有很多压力,到了丽江古城以后,和当地人一起享受、一起欢唱,就把这些压力都忘却了。
果然,学生的童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学生希望自己分析得更透彻些,更能体现一点“学长”的能力。这个自我激发的过程也是彰显童心之美的过程。
三、在课堂细节中凸显童心
如果说课前设计离不开激发童心的考量,那么课堂上的细节处理是否凸显童心,就更加能体现出教师心中是否“装满”学生了。
(一)平等鼓励,唤醒童心
在这节课的开头,赵富良老师就说:“今天我们来学习阿来的作品《一滴水经过丽江》。”请学生朗读时又说:“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课堂上,多次使用“我们”,而不是“你们”。赵富良老师的教学语言温文尔雅,态度可敬可亲,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讲话时,能跟学生站在同一个立场,愿意蹲下来和学生一起去欣赏文章中的趣味。当学生看到老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时,他们自然会乐于沉浸在文章中。这无疑更容易唤醒学生的童心。
(二)幽默风趣,滋养童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乃至姿态、表情、语气、语调都可以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赵富良老师充分发挥眼神、手势的表达作用,在讲解的同时伴以兴奋、痛苦、无奈等表情,适当的时候变换语气、语调,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营造出轻松的氛围,帮助学生从公开课紧张的气氛中“解脱”出来,投入愉悦的学习活动中。
生 (齐读)“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师 我请五年级小朋友说说他们喜欢这句话的理由,发现他们的理由非常简单粗暴。
(重读“简单粗暴”四个字。学生笑。)
师 (无奈的表情)第一位小朋友写道:“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没有了。
(学生笑。)
师 第二位小朋友说:“我喜欢丽江,是因为这里不仅景美,人也美。”(做沉思狀,拉长语气)我细细揣摩了一下,可能是因为里面提到了一个银匠。
(学生笑。)
这是一篇游记,对人物的描写并不多,赵富良老师此处故意突出“银匠”二字,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此处的错误——爆发出的善意的笑声正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佐证。学生也乐在其中,从而主动调动所有的感官,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位积极乐观幽默风趣的语文教师,自然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也更容易滋养他们的童心。
(三)自由畅想,释放童心
课堂上,赵富良老师还多次让学生展开想象,更换角度再次研读文本:
师 2012年8月,阿来在博客中写道:“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试着写了。交卷给丽江当地外,也贴在这里,聊作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这里面有个关键词——写给小学生。但作为八年级的学生,我们依然喜欢这篇文章。大家想象一下,自己到了高中以后,如果读到了这篇文章,还会喜欢吗?
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高中生,推想自己成熟、内敛后的模样与心态,这样的细节处理,无形中释放了学生的童心。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趣教趣学‘部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实践研究”(编号:2017JK12L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赵富良.让学生享受“自读”——由《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说开去[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