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抗救相结合,科学应对泥石流地质灾害
2020-07-30刘艳秀董欣
文/刘艳秀 图/董欣
6月份辽宁省已经进入汛期,据预测,今年汛期我省气候形势复杂严峻,极端天气偏多,降水总量偏多,时空分布不均,呈“东西多、中间少”的分布,气象和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都将面临较高的风险和挑战。我省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质环境条件影响,泥石流地质灾害分布范围较广、发生频率较高、造成的灾害较大。
目前,全省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748处,其中泥石流823处(按照灾情统计,特大型15处、大型33处、中型191处、小型584处)。按照行政区划上看,我省泥石流主要集中发育于丹东市、本溪市、辽阳市、抚顺市、大连市、鞍山市和营口市等东南部山地丘陵区,辽西山地丘陵区也有少量分布,但规模、频次和发生灾害强度上均较弱。
泥石流的发育主要受自然条件影响,人类工程活动也可产生和加剧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在山高谷深,海拔相对高差大、汇水条件好、物源丰富的地段是泥石流易于发生的区域;在山区,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客观上改变了自然排水条件,破坏了自然岩土体完整性,产生了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发生蓄积了条件,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产生泥石流地质灾害。我省泥石流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7、8月汛期,而且多集中在经前期降雨过程后,土壤饱和的情况下,再发生集中强降雨,产生泥石流的可能性极大。
为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省实施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治部署,构建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处置地质灾害防治体系。通过调查评价基本查明了泥石流隐患分布和易发区域;通过监测预警,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及时开展避让搬迁,同时开展群测群防建设,实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和搬迁避让工程,对危险性高、危害程度大的泥石流隐患开展综合治理措施,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避免了人员伤亡;实施应急处置技术支撑,实现了防、治链条的无缝连接。
泥石流的发生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不确定性,同时也具备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的特点。因此,在山区,汛期应高度防范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不仅如此,泥石流常常具有群发性特点,因此,针对泥石流的防范,还应做到隐患点和易发区点面结合共同防范。泥石流的发生也是有前兆的,比如沟道上游来水夹杂较多树枝、柴草,突然变混、水流断流或听到轰鸣声等,都是可能发生泥石流的迹象。
那么广大群众一旦接到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应按照针对隐患点发放的“一表两卡”中的防灾预案表中的撤离路线实施撤离;如果遇到突发泥石流,应向沟道两侧山坡逃离,不要与泥石流通向逃生;同时,切记泥石流发生后也不要马上回家取物,应由专业技术人员确定灾情稳定后才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