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县造林治沙兴果脱贫

2020-07-30

山东绿化 2020年3期
关键词:冠县果品果树

冠县国有马颊河林场 常红梅

又是一年樱桃红。近日记者走进冠县东古城镇王马园村樱桃园,只见郁郁葱葱的樱桃树上,挂满了鲜红欲滴、晶莹剔透的红樱桃,像灯笼、像玛瑙,清风袭来,全村弥漫着芳香。村民们一个个笑靥如花,忙着采摘,脸上写满丰收的喜悦。

如果说黄河故道像一条沙龙,田马园村正好骑在龙背上。

“娘啊娘啊你真狠心,把我嫁到马园村,饿了吃沙土,渴了吃茅根。”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这首歌谣一直在冠县东古城镇田马园村流传着。当年的田马园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贫穷不堪,谁家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这个村。

田马园村是冠县西部黄河故道区腹地的缩影。

冠县位于黄河下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改道,故道区长年风沙堆积,沙丘遍布。“大风刮起不见家,庄稼一年种几茬,十年九年被沙压”,是当时沙区群众生产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

冠县的林业史,也就是冠县的一部造林治沙,发展沙产业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县委、县政府从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的高度出发,每年都组织全县人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逐步恢复发展林业生产。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绿色不断在全县延伸。在西部风沙区营造防护林13.25万亩、果园6.88万亩,植树359万株,基本形成网、带、点、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成为全国首批平原绿化达标县。

大地绿了,风沙止了,空气洁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满地的叶子,换不来多少票子。”已经成为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共识。

1986年,县委、县政府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作出《关于大力发展果林的决定》,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果树产业。实现由生态防护林向生态经济林的转变,全县林业开始由原来的“绿起来”到“富起来”的大胆探索”。“要想富,栽果树”的标语遍布冠县城乡。

从此在全县拉开了大力发展果树的序幕。全县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的原则,每年扶持发展经济林2万亩以上,建成了李才、李芦村葡萄生产基地、蔡庄大棚油桃基地、田马园、崔王段大樱桃生产基地、韩路鸭梨生产基地、刘屯苹果生产基地。果树树种因地制宜,一村一品。果树品种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露天栽培与设施栽培双管齐下。错时生产,四季有鲜果,销售不断档。冠县实现了自产果品周年供应的历史。

冠县田马园村有4000亩沙荒。该村在党支部书记田洪勋的带领下,种植大樱桃、油桃、苹果、梨等经济林面积达4000亩,基本实现了村庄耕地全覆盖,可年产各类果品1000万公斤以上。田马园村支部书记田英冲说,2019年村集体收入约1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近几年,田马园村村内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村内街道进行硬化、绿化、亮化。统一为65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生活补贴,建设了老年人活动室、文化夜校,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该村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等称号10余项,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冠县林业局长任广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全县经济林面积发展到35万亩,年产果品50万吨,全县拥有恒温库与气调库38座,年贮藏能力3.5万吨,果品加工企业2处,年加工能力1.5万吨,年产值7.1亿元,占全县农业收入的25%,林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基本形成了生产、销售、储藏、加工一体化的格局。

一业兴,百业旺。全县林果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畜牧业、林果加工业的发展,实现了从单纯治沙造林向沙产业的迈进。兰沃乡韩路村依托丰富的古梨树资源,建起了中华第一梨园生态旅游景区,形成了以“春赏花、秋采摘”的AAA级景点,成为鲁西最大的平原森林景区,每年游客40万人次,实现了从卖果实到卖生态的转变。相继建成年加工1.5万吨果品的百果庄园、奈伦果汁和年产3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的新瑞木业木材加工企业,年实现税收8000多万元。

近年来,冠县积极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推进特色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从健全标准化生产管理、强化梨产品质量检测、打造推广梨产品品牌等方面入手,从源头提高梨等水果品质,着力提升梨产品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通过加大有机肥料使用、配方施肥、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制、小沟灌溉技术、人工授粉、疏花定果、套袋等一系列措施,生产出无公害优质果品,从卖到周边到走出国门,冠县的沙产业开发正在迸发着无限生机。

猜你喜欢

冠县果品果树
果树冬季要休眠 易受冻害要注意
果树秋季施肥三要点
专家传授“美颜术” 果品销售不再愁
世界银行考察团来冠县考察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创新项目
天渐冷果树防冻要抓紧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灵芝,冠县的富民之苗
夏令果品入古诗
流翔高钙功能性果品 深受浦江桃农欢迎
航空梦想的摇篮——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