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足迹
——山西博物院临时展览回顾及展望
2020-07-30郭喜锋
□ 郭喜锋
山西博物院是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2005年正式对公众开放,全面展示了山西省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自开馆以来,山西博物院举办了一系列临时展览,凭借先进的理念、完善的服务,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公众科学文化水平、扩大地域文化交流、促进山西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这些展览活动进行阶段性的研究总结,是山西文博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笔者将尝试对这些临时展览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山西博物院临时展览回顾
山西博物院至今已经运行了近15年,截止2019年底共举办临时展览187个(表1),其中原创展52个,引进展74个,输出展48个,公益性展览13个。
由表1分析可见,山西博物院临时展览的举办历程可以分为尝试期(2005-2008)、成长期(2009-2016)、反思期(2017至今)三个阶段。
表1
(一)尝试期(2005-2008)
山西博物馆刚开始运行,缺乏举办临时展览的经验和策展人才,我们通过到其他博物馆进行调研学习的方法解决经验不足问题,通过外聘专家或招标设计公司、以老带新、边干边学的方法解决人才问题,在摸索中缓慢前行。这一阶段的展览通常筹备时间较长,策展组成员牵涉面广,工作流程不顺畅,展览缺乏计划,宣传、教育活动不足,文创开发活动缺失等等。但慢工出细活,并且展览集合了大量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的智慧成果,因此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成长期(2009-2016)
这一阶段,展览筹备过程中各部门职责逐渐明确,策展流程更加顺畅,展览筹备周期大大缩短;调查国内外优秀展览,制定长期和短期展览计划,使展览更加序列化;已经培养出了一批展览策划和设计人才,内容及形式设计通常都由本馆人员完成,为了及时更新设计理念,还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各种培训、论坛,到其他博物馆甚至国外进行学习交流;注重展览的氛围营造,有意识地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和需求,积极运用互动活动及触摸屏、视频、VR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展览的科普性和趣味性;开始引进优秀的国际化展览,同时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根据馆藏文物特色,先后策划傅山书画艺术、戏曲砖雕艺术、晋国文物精华展、山西佛教艺术、北朝文物精品展、北朝墓葬壁画艺术等专题展览,赴国内外各大博物馆进行展示,在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和提升山西文化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展览进行多手段、多层面的宣传,尤其是网站和新媒体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山西博物院的知名度。
(三)反思期(2017至今)
2017年后,展览策划进入第三个阶段,随着展览策划体系越来越成熟,以及策展人员理念的更新,大家开始冷静下来审视走过的路程,将各大博物馆的展览工作进行横向对比,开始思考热闹的背后所隐藏的问题,以实现展览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最早进入思考范围的是展览项目负责人制度。通过前两个阶段的锻炼和筛选,能够胜任展览设计工作的人员以及所擅长的展览类型基本上确定了下来,但业务流程越来越呈现流水线形式,缺乏创新;各部门工作人员各自为战,联系松散,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统筹,导致经常出现沟通不畅、部门间职责推诿、工作推进缓慢、开展前手忙脚乱的局面;由于人员数量有限,一个展览的某项工作通常由一个人完成,再加上时间紧张,疲于奔命,效果可想而知;内容策划人员与藏品研究人员分属不同部门——研究人员不策展,策展人员不研究,导致藏品研究成果与展览无法实现顺利转化。2015年开始,山西博物院先后多次提出试行展览项目负责人制,但仅仅要求各部门员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展览策划活动,既没有出台任何与策展人的财务和职责权限相关的规定,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大家的工作热情难以持续,项目负责人制最终不了了之。目前,山西博物院正在对其他馆进行调研,但怎样才能有效实施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其次是举办原创展览的问题。十多年来山西博物院连续引进其他馆的展览,而本馆大量优秀藏品却躺在库房内无缘与观众见面,既不利于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也不利于推动学术研究,加强博物馆业务建设。于是我们决定回归自己的藏品,深入研究山西古代文化特色,在未来几年内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原创展览。近两年来,我们连续推出了《争锋:晋楚文明特展》《古韵新生——山西省可移动文物保护成果展》《陶冶三晋:山西古代陶瓷特展》《楮墨增华:明清山西书画艺术展》《百年传承 守正创新:山西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特展》《百川汇海——院藏百年捐赠书画艺术》等一系列原创展览,还策划了《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北魏文物精品展》等赴各大博物馆巡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再次是人才培养的问题。有感于学术研究能力薄弱,2017至2019年,山西博物院先后组织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员工参加了与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合作举办的脱岗培训,培训内容之广泛、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众都是山西博物院建馆以来史无前例的。2018年和2019年,还组织策展人员参加了山西省文物局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策展培训班,授课人员除北大教师外,还有各大博物馆策展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独立策展人等,授课内容理论结合实践,涉及到内容设计、形式设计、教育活动、灯光设计、观众研究等各个方面。这是建馆以来首次对策展人员进行如此长期、系统的培训,收获颇丰。
二、有关临时展览的若干思考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山西博物院的临时展览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但是随着博物馆理论发展的突飞猛进,以及观众需求的日益提高,我们需要改进的方面还有很多:
(一)展览内容研究不够充分
临时展览具有“新”、“精”、“美”的特点,应基于新的研究成果,对展览主题和展览内容有独特的阐释角度,具有新颖的内容结构以及体现个性化风格的展示语言和视觉表达语言。山西博物院从做第一个展览开始,就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即不做展览的“搬运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要对引进展览进行再加工。然而由于策展时间仓促,对展品的研究领域仅限于考古、历史学科,缺乏艺术、社会、人文等其他学科角度的解读,很难让观众看到一个多维度的、内容充实的展览,同时也造成了展览趣味性不足。
(二)形式设计对外招标,将话语权拱手相让
为提升展览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近年来,山西博物院出现了展览形式设计甚至部分展览的内容设计对外招标的趋势,有些人称之为“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这种做法刚实施的时候,确实使展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由于设计人员缺乏文博知识背景,常常将艺术创作风格植入展览设计,使展览呈现模式化、装饰化倾向。
(三)观众调查不够系统
公众满意是展览设计水平与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因此,展览设计人员应充分研究目标观众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将自己的行为建立在观众需要的基础之上。观众调查作为博物馆与观众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博物馆对观众的承诺以及追求卓越的希望,并为达到这个希望而不断地去实践其教育承诺。山西博物院部分临时展览已尝试进行网上问卷调查,为展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还有一部分展览采用留言簿或留言区的形式了解观众的想法。但尚没有进行正规的、系统的观众研究,缺乏多种调查方式的综合运用,调查结果以量化分析居多,深度分析不够,对实际工作指导意义不足。
(四)缺乏展览评估和激励机制
评估可以改进一项措施、一个项目、或一项服务的质量。展览评估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纠错,并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的过程,可以检视博物馆的策展水平,为展览是否达标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山西博物院每年举办展览十余个,每个展览经费从数十万到数百万不等,但除了参观人数,微信、微博、网站关注度等少数几个量化指标,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估体系来进行测评,前期缺乏项目论证,后期缺乏奖惩和激励机制,导致展览项目工作人员失去对展览的再创热情,对吸取以往的经验并应用于以后的展览项目缺乏压力,使展览质量和项目管理水平难以衡量。
(五)展览类型不够丰富
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原创展和引进展中,历史考古类展览34个,约占27%,书画类展览61个,约占48.4%,而科普类、近现代类、民俗等类型的展览数量较少,有关非物质文化、专门针对低龄儿童的展览以及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展览更是少有涉及。
三、发展趋势浅议
(一)明确自我定位,将博物馆展览与自身建设、公众需求、社会发展结合考虑,承担起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责任:
制定长期展览规划,逐渐形成一系列山西特色的品牌展览;
联合国内外其他博物馆,进行区域大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有内涵、有趣味的展览;
丰富展览类型,一方面充分挖掘山西特色文化遗产,举办历史考古类、艺术类、科普类、非遗类、民俗类、红色文化等各种类型的展览;另一方面进行分众化研究,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背景的公众群体,甚至特殊群体(如残疾人、自闭症患者等)举办特殊类型的展览;
对山西省各地市博物馆的展览设计、资金筹措、人才培养等进行积极帮扶,联合各地市兄弟馆举办具有山西特色的展览,带领全省博物馆一同走上积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道路。
(二)引入项目管理制,建立系统化的展览工作流程:
建立项目负责人制。以策展人为核心,带动机构各项工作运转,全局统筹、整体协调和跨部门合作,使各业务部门围绕项目负责人形成一致的目标和合力,使工作效率最大化。
完善临时展览评估体系,力求以展陈为抓手,带动博物馆研究水平,推进博物馆管理水平,提升博物馆社会服务能力。展览评估应贯彻整个展览过程,包括立项评估、形成性评估及总结性评估,评估的内容侧重点及目的不尽相同。除自我评估外还要进行外部评估,外部评估主体包括博物馆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学者、观众、媒体及第三方专业评审机构等。
转变工作方法,落实绩效管理。为项目执行工作建章立制,明确各成员之间的权责,约束各成员之间的工作,将推动项目运作从依靠成员之间的默契关系变为明契,即制度化。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展览项目成员在绩效工资、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进行相应倾斜或奖励,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以研究促展览,以展览促研究:
加强博物馆学术研究。根据博物馆定位强化博物馆藏品研究,在深入专门领域的研究基础上,开展相关领域和学科的研究,丰富藏品内涵,这样在展陈内容设计时才可游刃有余,从不同的视角对展品进行解读。
重视观众研究,了解观众需求。展览内容要与观众的经历和发展目标密切相关,展览环境营造和视觉呈现要适应观众的审美取向和审美习惯,展览的教育活动要适合观众的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等[4]。在观众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将问卷调查、座谈、实地观察、科技手段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注意与院校及第三方机构的合作。
加强博物馆学理论研究。博物馆学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在中国的起步相对西方要晚得多,也缓慢得多。我们应融合、吸收外来理论和经验,积极升华自己的策展经验,指导博物馆工作实践。
四、小 结
回望山西博物院15年来举办临时展览的足迹,每一步都饱含着我们的汗水和收获。虽然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但多数也是目前国内许多博物馆存在的共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在未来的5年、10年,我们愿兢兢业业,努力探索,为文博事业的发展再创新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