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朔州博物馆藏汉代乳钉纹铜镜赏析

2020-07-30苏晓蓉

文物季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活区禽兽铜镜

□ 苏晓蓉

乳钉纹是青铜器上最为简单的纹饰之一,乳钉多呈圆锥状凸起,盛行于商周时期。商代晚期在青铜鼎、簋上较为常见,此外,在瓿、罍等器物上也有出现。此时的乳钉纹多是由一系列突起的乳突有规律地组成排并构成一内定阵式的纹饰,形成单行式或方阵式。如河南郑州市博物馆藏兽面纹方鼎,鼎腹四隅和下腹饰带状乳钉纹[1]。商周之际,乳钉突出较高,周初有呈柱状形的。饰乳钉纹的铜镜最早出现在商代,1976年发现于殷墟妇好墓,有两枚,其乳钉整齐排列于镜缘一周[2]。战国时期,饰乳钉纹的铜镜渐多,在菱纹镜、兽面纹镜、透雕纹镜、纯地纹镜上均可见到,但装饰部位不定,主纹区、分区带上均可见。汉代铜镜铸造继承战国遗风,发展出了更多新奇的纹样,以乳钉为饰即为较鲜明的特点之一。汉代铜镜乳钉基本在主纹区或镜钮周围。以等距离的乳钉纹分割主纹饰区,在每个区域中分别装饰禽兽、神兽纹饰等。这些铜镜中,以四乳钉分割形式最为常见,如四乳禽兽纹镜、四乳草叶纹镜、四乳星云纹镜等,也有用五至八枚乳钉分割画面的,称多乳禽兽纹镜。朔州博物馆藏有平朔汉墓发掘出土的汉乳钉纹饰铜镜类别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现按类别分别赏析如下。

图一 四乳蟠螭纹镜

一、四乳蟠螭纹镜

直径11.8、厚0.4厘米。三弦钮,圆纽座。座外饰凹面形环带四周,素卷缘。主体花纹为四乳四蟠螭,云雷纹衬地。1983年平朔生活区6M17出土。蟠螭纹属于战国时期铜镜的传统纹饰,沿用至西汉中期(图一)。

二、四乳禽兽纹镜

四乳之间,分别装饰鸟纹、兽纹,此类铜镜称为四乳禽兽纹镜。

四乳禽兽纹镜 西汉。直径18.9、厚0.7厘米。形体大。圆钮已残,柿蒂纹钮座。蒂叶间饰草叶纹,座外饰一圈宽平素凸弦纹。四乳钉内分布四组禽兽纹。画面龙腾虎跃,气势恢宏,环主纹带两边饰射线纹。宽平素缘。1985年平朔仓库区GM223出土。此种镜多流行于西汉晚期及以后(图二)。

图二 四乳禽兽纹镜

四乳八禽纹镜 西汉。直径9.1、厚0.5厘米。圆纽座外为凸弦纹,四方布列4枚乳钉,其间各有一对鸳鸯伫立,姿态作亲吻状。环主纹带两边饰射线纹。宽平素缘。此类镜很可能是赠给新婚夫妇的礼品。断裂为两半,其中一半锈蚀。1983年平朔生活区4M55出土(图三)。

四乳四神纹镜 西汉。直径14、厚0.6厘米。圆钮已残,柿蒂纹钮座。蒂叶间饰草叶纹,座外饰一圈宽平素凸弦纹。四方布列4枚乳钉,其间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四神间又配饰犬、鹿、鸡、兔,画面生动活泼。环主纹带两边饰射线纹,宽平素缘。1983年平朔生活区4M17出土(图四)。

三、四乳草叶纹镜

草叶纹镜一般纽座为方形,四周饰以对称的草叶,有的像花瓣,有的像叶片,外缘用十六个内向连弧纹作边缘。西汉中期较流行。

直径13.8、厚0.3厘米。半球钮,四叶纹钮座,纽座外两凹面形双线大方格和一细线方格间有八字铭文篆书:“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大凹面方格内四角各有一对称斜线纹方格,细线方格四外角向外伸出一株双叶花枝纹,将镜背纹饰分为四区,每区中心各一带圆座乳钉纹,乳钉上方一桃形花苞,两侧各一对称双叠形草叶纹。内向十六连弧纹缘。1983年平朔生活区7M55出土(图五)。

四、四乳星云纹镜

星云纹镜又称为百乳镜,是一种以乳钉纹为主要纹饰的铜镜。乳钉四周连成一圈。乳纹之间,常用圆曲线相连接,状若星云,故名“星云纹镜”。

四乳星云纹镜 西汉。直径11.3、厚0.4厘米。西汉中期流行。连峰纽,圆钮座,钮座内有四短弧线和四月牙纹相间环绕,其外一周内向十六连弧纹。之外两周短斜线纹间为主纹带。四枚带圆座乳钉将主纹饰区划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内都有五枚小乳钉,小乳钉之间有曲线连接。内向十六连弧纹缘。1983年平朔生活区3M1出土(图六)。

图三 四乳八禽纹镜

图四 四乳四神纹镜

图五 四乳草叶纹镜

图六 四乳星云纹镜

百乳镜 西汉。直径18.2、厚0.8厘米。圆形,博山钮,乳钉纹钮座,镜缘为内向十六连弧纹,座外为一周凸起纹圈带、圈带外置5枚并蒂四叶纹座,其间饰大小乳钉,以云带缠绕。因乳钉高低错落,灿若群星,似浩瀚天河,如星象图形,故称星云纹镜,映照出汉人对天象星云的终极情怀。因乳钉多,又称百乳镜。铸造规整精良,纹饰清晰秀丽,在墓中虽经两千多年的水土浸蚀,而今仍光洁如新,明亮照人。1983年平朔生活区3M61出土(图七)。

图七 百乳镜

图八 七乳禽兽镜

五、七乳禽兽镜

西汉。直径11.8、厚0.5厘米。圆纽,圆纽座。座外饰宽带纹。之外两周短斜线纹间为主纹带。七枚带圆座乳钉将主纹饰区划分为七个区域,七乳相间饰禽鸟、瑞兽、蟾蜍、羽人。镜缘饰双线波折纹与锯齿纹。铸造精良,纹饰秀美。属于西汉晚期和新莽时期的常见镜类。此类铜镜体现了汉人对天人关系、辟恶求祥的思考与探索[3]。1983年平朔生活区西汉墓出土(图八)。

汉代铜镜种类繁多,形制多样,纹饰变化灵动活泼,是时代、生活和艺术的集中反映。西汉初建,百废待兴,社会经济缓慢恢复发展。铜镜工艺基本秉承了战国时代的传统,形制和纹饰风格与之接近,连弧纹、蟠螭纹和蟠虺纹类铜镜即是代表。此时期的镜缘除平缘外,多平缘上卷,作立槽式,有一周凹槽,如1983年平朔生活区6M17出土的四乳蟠螭纹镜。

“文景之治“以后,社会经济勃兴,手工业生产也得到发展,社会生活面貌为之一新。铜镜花纹装饰简化了之前繁缛神秘的蟠螭纹图案,出现新颖活泼的草叶纹、星云纹、乳状纹、禽兽纹等,不再使用地纹衬托主纹的表现手法,并常见镜背以四乳钉为基点均匀分割布置主题纹饰,渐成汉镜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如1983年平朔生活区4M55出土的四乳八禽纹镜,以阳线雕琢成四对鸳鸯亲昵状,赋予生活的美好寓意。星云纹镜,钮常做七八个乳钉组成的博山炉式,有的镜背满布参差有序的乳钉,并用曲线缠绕,生动活泼,故又称“百乳鉴”。如1983年平朔生活区3M67出土百乳镜。

王莽建立新朝后,艺术风貌承袭西汉,表现手法仍以阳线勾勒轮廓,构图格局仍采用乳钉纹间隔,纹饰新出现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牛、羊、鹿、兔等禽兽,如四乳四神纹镜。以想象和传说中的神兽、异鸟替代了狰狞恐怖的兽面、蟠螭,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朔州博物馆藏西汉—新莽时期乳钉纹饰铜镜,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成为汉代铜镜断代分期的标准型器。以四乳为界兴起的四分法纹饰约始于西汉中期,一直延续到新莽时期,直至开始衍生出七分法等布局纹饰。汉初铜镜脱胎于战国时期繁缛神秘的艺术,中期后逐步清新世俗,这些铜镜从不同侧面把汉人对丰富多彩世界的理想与追求有机融汇其中,在映照出汉代人的艺术与生活的同时,展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汉代也成为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1]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青铜器全集·夏商1》,第35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第104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3]程林泉等《长安汉镜》,第14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猜你喜欢

生活区禽兽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金代铜镜
趣话“衣冠禽兽”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小班生活区活动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
浅谈自升式钻井平台生活区设计要点
建筑施工生活区节电设计探索
铜镜
探讨医院生活区推行物业化的可行性
古代的铜镜
衣冠“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