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浸艺境 同聚经典
——两部舞蹈作品的舞美设计体会
2020-07-30周立新
周立新
(北京舞蹈学院,北京 100089)
舞蹈剧场《艺境》与舞蹈诗《向前进,向前进》是两部不同题材、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地域、不同观演群体的作品。放在一起谈,它们的创意构思一定存在着某种共性,这种共性甚至是使两部不相干的作品成为了在精神层面上的“姊妹”。这种共性的产生不仅仅归于同一设计师这一客观事实的有限,更大程度地基于设计师给予两部作品以独特视角所产生的无限。由于视角的改变,于是一系列奇奇怪怪的想法和各式各样的视觉假设便喷薄而出,造就了属于舞蹈剧场气质的、具有一种独特意味形式的产生。暂且将这不同的视角或视角的改变叫做“观念视角”吧,它使最朴素的视觉规律和最基本的设计方法,在瞬间仿佛具有了魔力,有时这真是一个设计师梦寐以求的事。
1 从凝视开始
《艺境》是武汉艺术学校出品演出的舞蹈剧场作品,笔者担任该剧的舞美设计。作品通过《仪》、《艺》、《毅》三个章节聚焦民族精神。以楚国文化之礼仪有魂、民国时期之“师出有道,祖脉相承;师授有道,奉刻传薪”以及当代之艺术无止境追逐梦想三个部分构成。旨在以时间为轴线,以传承为脉络,以大跨度的时空变换为主线,通过舞蹈语汇揭示精神层面的那一份坚守和自信。
立足荆楚大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书写千年跨度的人文精神,无疑是摆在主创人员面前的课题,也是必须要很好解决的难题。这里所表现的艺人,承载着千年前楚文化的灿烂;代表着世代长江流域码头文化的不屈不挠;同时更体现着当代逐梦人的拼搏与担当。从时间到空间,如何恰当地,而不是图解式地表现这一特质,是该剧成败的关键。作为演出的主体,舞蹈以“魂”、“道”、“梦”三段式表演构成,充分诠释了全剧的主题。创作者在追求审美品位和探索创新形式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然而,作为追求统一而又独特的舞蹈剧场,其整体的视觉形象如何表达,一直迟迟未决。一般来说,表现这三段的地域特征、历史特征与文化特征并不难,可是简单地将三者并列,却无论如何也不是这部作品所应呈现出的质感。貌似准确的一些环境形象,一旦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空间上的对等转换,就彻底成了图解式的背景,且毫无形式感和意义。笔者在设计过程中甚至抛弃了具象性表达,力求在暗示、形式意味、隐喻等方向上做了颇多的尝试,结果都不能直抵心意。难道出发的原点错了吗?
的确如此。在经过了大量的失败、困惑甚至痛苦之后,在演出临近而仍然没有确定设计方案之时,在笔者起身,绝望地面对眼前那堆积如山的资料、草图和闪烁的电脑屏幕之际,突然,一个念想清晰地闪现出来,那就是毫无目的的凝视。这种凝视没有时间、空间的制约;这种凝视是一切了然于心后不经意的回眸;这种凝视更是换了一个角度或改变了视觉距离而产生的幻觉。没错就是它,人们在凝视历史、凝视文化,难道历史和文化不也同时是在凝视人们吗?这种相互的凝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逻辑顺序,成为了一种纯粹的精神交流,这就是笔者所苦苦追寻的,同时也是《艺境》等待着的。
舞台的主体形象是镜像的观众席,在浮雕观众席与真实观众之间,是演员表演、地域特征、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见组图1。
2 以时间为轴线的相望
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端是a点和b点。那么从a到b,或是从b到a,并不知道哪一点是起止点。如果加入三维空间,那么本是二维的线和这条线两端上a和b,就会有空间当中实体的意义,它们遵循着一切三维空间中的法则。于是从a到b就自然加进了时间的概念,就有可能是从远到近、从旧到新、从古到今……反之亦然,这条线就立刻变成了时间的概念。这种时间与空间十分有趣的辩证关系,是笔者进行舞蹈诗《向前进,向前进》舞美设计时首先认识到的。
舞蹈诗《向前进,向前进》是一部后现代主义风格特征的舞蹈作品,由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创意学院演出。《向前进,向前进》以时空穿梭意象构成结构基础;并构建一个“时空”链接点符号,通过娘子军的形象渗透在“建设大军”的劳动状态,隐喻精神时空意象的同步化。用舞蹈语汇使经典和创新两个范畴叠加时间链接和意象统一。通过角色形成对位的人物内心演化,提炼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法,充分体现以“时空穿梭意象”的作品构成,把时代凝成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的力量。
经典与当代在舞台上并置演绎,在主观上已经打破了时间的概念,即空间依旧,而时间已不是线性的存在。那么,原本存在于时间轴线上的a和b两点也就可以不受时间的线性逻辑约束而任意组合了。换句话说,红色的经典与当代的元素可以自由并存于舞台空间中了。在舞美视觉的创造上,笔者首先想到并努力实现的是,在空间中消除时间。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是绘画中的视觉定律。如果只从一点a出发观望b点,那就是符合空间、时间逻辑的透视,如果将从a观望b和从b观望a两幅透视画面同时并存于一个空间当中,让观者(观众)作为第三方一并看到,那将会达到一种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奇特感受,那是将两个不同时空的景象合理地摆在眼前,并共同塑造出一种全新的精神意境,这也许正是该剧需要的。见图2。
舞台上是四个双面材质的固定翻板结构,每两个为一组,每一组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透视法则。双面材质分别是红绸与金属线。通过这样的并置,加之两组翻板通过舞台吊杆的升降,又在互为透视的基础上增添了仰视与俯视的视角变化,在简洁的结构中营造出丰富多变的视觉心理空间。时间原本作为轴线限制着相望的形态,然而将这一限制打破,使相望便成了并置的形态,无疑增加了舞台空间上无限的可能,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表现形式。见组图3。
图2 时间轴示意图
组图2
3 身与心的浸没
作为两部时空跨度大且风格鲜明的舞台作品,舞台视觉设计往往第一切入点是“正常”的视角、线性的逻辑思维。虽然调动了一切创意才思,运用了所有的技术技巧,却始终未能得其要领,创造出一个具有全新意味的表演空间。通过对上述两部舞台作品的舞美设计过程的反思,得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体会,即“观念视角”的决定性作用。尤其面对类似这样的命题式创作任务;面对题材与形式明确、观演关系固定的舞台创作时,作为舞台视觉设计者,要试着从固有的模式中走出来,从正常的时空逻辑中抽离出来,那么,一定有机会遇见独特和美丽。
上述两个创作实例,在舞台视觉上似乎就是运用了“对望”或“相望”的视角变化概念,从而产生了一些不同于常规的舞台视觉形式。然而,一种形式的形成,必定有其内在的动因,而且,新形式未必就一定是合适的好形式,这里面含有一个情感逻辑是否合理和动人的问题。上文提到的“观念视角”,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主观改变观察角度,而是先有观念。但是作为创作者,有时许许多多自认为有价值的新观念,实际上都是一种在潜意识层面里别人的观念的重复。因此在创作过程中那些追逐所谓“新”、“独”、“特”的观念,其实往往靠不住,也不能带来全新的作品呈现。因为,这些观念并没有融入自身的血液当中,也没有产生令自己信服的情感逻辑。这里所谈到“观念视角”中观念,是一种情感体验加理性分析。它根植于创作者内在素养所形成的情感逻辑;依托于灵活运用专业技能的经验和能力。基于这个观念之上视角所发生了指向性的改变,最终所创造的形而下的视觉形式,就不仅仅是在物理空间中所产生的简单情感的意义,而是身与心共同浸没于其中的意境了。
4 结语
舞美设计面对一部作品,当设计越深入、越接近“准确”的时候,越不会仅仅满足于在提供一个背景环境,而是会不由自主地试图将所有的形象语汇融入到舞台动作和情感表达中去,寻找一切可能的时机深深地介入整个演出的过程当中。在设计过程中努力做到改变观念视角,力求达到符号象征意义的准确性、舞美形象的鲜明性以及人景合一的生动性,使整个舞台画面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景”,而是运动中的“意”。没有什么捷径,设计就是这样,在每一个所谓灵感来临之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忍耐和不断探索,并坚信,你坚持的东西迟早会反过来拥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