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中外研究差异比较分析
2020-07-30陈苑仪
陈苑仪,刘 逸
(1.中山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510275;2.中山大学 旅游学院,广东 珠海519082)
0 引言
旅游业的稳定发展依赖于可持续的旅游规划,科学有效地开展和落实旅游规划,成为旅游体验和服务的首要保障。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明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然而,在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国内旅游业仍存在诸多问题[2],部分旅游研究学者及行业人员认为旅游规划理论研究进展较为滞后,无法指导规划实践[3]。因此,总结梳理旅游研究当前的进展、研究脉络与存在问题,对指导我国旅游发展与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旅游研究学者自1993年开始对旅游规划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4],但是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尚缺乏较为系统科学的定量方法解读研究的主题与脉络[5-7]。这些研究偏向于直接给出经验判断,对我国旅游规划直接进行阶段划分和定性描述,偶有研究结合国家层面的大事件进行阐述,但大多缺乏全面而充分的证据支撑,对国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的关注也有所不足。本文采用定量可视化的方法,对当前发表在国内外主流学术刊物上的旅游规划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述,借助文献分析工具CiteSpace探究中外旅游规划研究在研究阶段发展、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由此更为准确地把握旅游规划的研究进展,为解决当前我国旅游规划实践存在的问题提供决策支持。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CiteSpace是一款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通过统计学术文献的主题(标题、摘要和关键词)、作者、引用文献(完整的引文信息)出现的频次,以及不同词、作者或者文献之间共现的频次,将其展示为一个聚类网络。由此分析研究话题热度、领域分布以及共引文献和作者的网络关系,反映一个学术议题在所采集信息时期内的核心话题、理论起源、主要贡献者和研究前沿[8]。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下简称CNKI)和Web of Science(下简称 WOS)两个数据库,这两个数据库是当前中英文学术文献中价值最高、最为权威的数据库。本次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分析CNKI和 WOS 两个数据库中关于旅游规划的文献主题。
在CNKI数据库中,共同检索题目、摘要或关键词三者中任一含有“旅游规划”主题词的文献,剔除报纸、会议文章、硕博论文后,最终获得相关文献4 463篇①,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在WOS 库中,以同样的方式检索含“tourism planning”的文献,剔除社评资料、新闻素材、会议文章、书评后,最终获得2 920篇文献②,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图1 旅游规划中文文献研究主题图谱
图2 旅游规划英文文献研究主题图谱
2 研究特征差异比较
借助CiteSpace软件的文献分析功能,本文对中英文旅游规划研究文献的研究主题、国际影响力、发展阶段变化、高被引作者及文献网络等方面的特征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此解析国内外旅游规划的理论进展及差异。
2.1 研究主题差异
图1和图2体现了中外旅游规划研究的主要研究话题或者领域,图中圆圈越大的节点表示该话题越热门,距离越近的节点表示该话题之间的联系越紧密,颜色越深表示年代越近。中文文献最核心的词语是“旅游规划”本身(1 655次),首位度很高,其次是“生态旅游”(388次)、“旅游资源”(328次)、“可持续发展”(170 次)等词语。虽然这几个话题构成了旅游规划研究开展以来最重要的研究热区,但其灰度颜色较浅,说明这些话题出现的时间非常早,但时至今日在旅游规划领域中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这些关键词中,“区域规划”“规划设计”“景观设计”是“旅游规划”和其他领域节点的主要桥接词语。英文文献中的旅游规划研究的热门关键词主要 为 tourism(695 次)、management(333次)、impact(234次)、model(220次)、conservation(182 次)等词语。在这些词语中,impact、management、policy、conservation、attitude和model是tourism 和其他领域节点的主要桥接词语。
2.2 国际影响力差异
测评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的核心指标主要有6个[9],但是受限于旅游规划研究的学术刊物、学术会议、机构等方面目前尚难获取统计数据,因此,本文暂时先从可统计的发表论文数量来评估旅游规划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主流旅游研究期刊上以“旅游规划”为主题的文献数量按年分布如图3所示,发表数量分布如表1所示。从发文总量和研究热度来看,旅游规划的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CNKI上的文献总量远远超过了WOS,说明国内外都愈来愈重视“旅游规划”这一话题。由图3可知,2000年以后CNKI的文献数量快速上升,但2016年WOS的文献数量首次超过CNKI。表2数据显示,2016年发表的773篇文献中,有85 篇是由我国学者发表的,超过位于第二名的美国学者(77 篇),我国旅游规划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的文献逐年增加,由国内走向世界,并逐渐在国际旅游研究领域得到认可。在国际主流旅游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有助于中国学者在国际旅游规划研究中取得更大的话语权[9],共同构建旅游规划研究基本的学科体系和结构,促进旅游规划研究的理论发展。
图3 旅游规划主题中英文文献数量对比
表1 2007-2016年旅游规划英文文献主要发表期刊统计
表2 2007-2016年旅游规划英文文献作者国家(地区)分布统计
2.3 发展阶段差异
为更好把握国内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本文针对筛选出来的高引文章进行解读。高引文章指的是在CNKI、WOS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按照被引用次数降序排序后排名较高的文章。借助CiteSpace提供的时间线分析工具,将中文文献主题词共现关系的年度演变可视化。如图4和图5所示,横轴展示的是关键词兴起的时间,纵轴展示的是所归属的类别,圈层表达延续的年代,存在共现关系的节点相互之间会以抛物线连接。国内外旅游规划研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以下四方面差异。
第一,国内研究十分热衷于对旅游市场和规划进行总结并划分阶段,主要依靠经验判断发展阶段与方向,而对旅游规划研究的基本学科问题和内容结构缺乏讨论;国外研究注重定量研究以及构建模型,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研究转向系统、综合的研究。我国研究旅游规划阶段划分的文献数量众多(表3),但这些研究大多数根据经验观察,结合国家政策或者历史事件来划分,而非根据可靠的统计数据或者重大证据划分。在划分出阶段之后,也只是对这些阶段进行内容上的阐释,并未能给出翔实的证据以表明旅游规划阶段性特征。几乎所有文献都指出我国旅游规划从资源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但从这些文献本身所陈述的内容中难以找到相关证据。图4 反映出来的趋势能间接印证此观点,自始至终,“资源”与“开发”都是研究的热点。旅游规划研究最开始在国外发展时,也较为注重经济效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10]。20世纪80年代是以模型研究为主的时代。Baud-Bovy建立综合规划模型,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纳入旅游规划考察条件中,并建立户外游憩产品分析序列规划模型[11];Getz、Marcouiller提出旅游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综合模型、发展框架[12-13];Inskeep认为旅游规划研究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定量研究方法、法则和模型,接下来的研究要重视考虑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14]。随着Pearce、Murphy、Gunn等学者相继发表旅游规划研究的著作[15-17],80 年代国外旅游规划的研究进入大发展时期[18-19]。由于旅游规划的不合理、立法不足等原因导致许多旅游规划失败,而且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社区的影响非常明显,社区旅游逐渐成为80年代国外旅游规划研究的主题[10,15,16,20],并持续到现在。系统和综合研究大致出现在90年代。Burns提出在旅游规划研究中建立一个可以容纳各种旅游规划建议的统一体,为旅游规划咨询及实践提供参考[21]。
第二,国内旅游规划研究内容的变化强烈受到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影响;国外旅游规划研究更多受全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背景的影响。在中国,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自始至终是旅游规划研究的核心话题,此外生态旅游、旅游扶贫、旅游法等议题的出现时间也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一致,其他议题也与国家政策变动紧密相关。1999年,全国法定节假日放假时间从7天增加到10天,“旅游黄金周”由此诞生,人们出游的愿望和机会增加,因此旅游规划的需求大幅上升,学界对旅游规划的关注也随之增加。因此,我国旅游规划文献发表数量在2000年后急剧上升(见图1)。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中国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乡村旅游研究引起广泛关注,乡村旅游规划、旅游扶贫成为研究热点[30]。2016年,“全域旅游”概念被提出,全域旅游规划工作迅速在全国开展,学界也开始深入探讨全域旅游规划发展[31](见图4)。在国外,进入90年代,Inskeep基于既有研究建立旅游规划的标准程序框架,为旅游规划实践操作提供了技术指导[32]。同期,由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全球内广泛传播,旅游规划研究主题也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33-36]。
图4 旅游规划中文文献时间线分析
图5 旅游规划英文文献时间线分析
表3 我国旅游规划阶段划分研究文献
第三,国内旅游规划的研究基础为地理学、经济学和城市规划学科,并没有产生完整的理论或成熟的流派,未形成鲜明的理论板块,缺乏从旅游活动本身需求出发来研究旅游规划的成果;国外的旅游规划研究多以管理学科基础为主。从图4可以看出,中文文献里出现频度较高的热词均与实践操作相关,如“旅游项目”“旅游扶贫”“自然保护区”“工程咨询”等。理论性较强的热词虽有出现,但是频度不高,如“利益相关者”“环境承载力”“创新”等。旅游地理学中经典的如旅游生命周期、旅游目的地竞争、RBD 等理论均没能成为热词。从现有文献和主题演变来看,尽管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体验这些话题在旅游研究中已经得到重视,已有魏遐、康筝、谢彦君等旅游学领域学者展开研究[37-40],但是还没有得到旅游规划领域的学者的充分关注。国外旅游规划多依赖商业咨询机构,政府干预较少,研究学者的可进入性有待提高。国外旅游规划实践从实际规划干预逐渐转向通过组织、保护、立法、开发计划和地区咨询等手段进行干预[41-42],与国内的旅游规划研究相比,学者的可进入性较低。因此,在国外的旅游规划研究中,多以管理学科基础为主、常与政策联系起来开展研究,而且国外的研究多从旅游者行为、游客满意度、社区旅游、目的地等微观层面,较少从国家、区域层面的宏观角度着手研究。
最后,中外旅游规划研究在定性与定量方法选择上也存在差异。为了探讨国内外旅游规划研究发展的成熟程度,将两个数据库中的全相关文献按研究方法分为定量与非定量两类。CNKI中旅游规划全相关文献共有891篇,其中运用了定量方法的有29 篇;WOS中旅游规划全相关文献共有90篇,其中以定量方法开展研究的有8篇。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用定量方法研究旅游规划的文献比例均低于10%,说明旅游规划这一研究领域发展尚未成熟。对于一个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研究领域来说,以定性研究为主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定性研究是“带有探索性的目的去归纳与识别其他变量,并生成假设”,而且还通过研究“自变量的不同组合方式如何相互作用产生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别的因变量”来促进某一理论的发展[43]。另外,与WOS相比,虽然CNKI每年发文数量更多,但总体而言定量方法文章比例更低,说明在国内学界中旅游规划发展研究仍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
相比之下,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都与旅游业发展、国家政策等息息相关,理论研究体系趋于细分化发展,应用实践也不断呼应现实情况。在这方面,保继刚等学者近十年来在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旅游规划理论评述系列文章,作了很好的梳理和总结。这些基本观点中,在2006年旅游规划实践与理论的发展速度已经脱节,在具体规划方法上仍不够成熟完善[3,44];到了 2007年,旅游规划理论体系逐渐细分化、人文化理论增加,标志着旅游规划逐渐走向成熟[45];2010年后,旅游规划相关研究重新立足于经济学与地理学两大基础学科,开始回归思考旅游规划的学科本源问题[7];2015 年,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出结果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此时的旅游规划理论研究更注重反思性[2]。过去十年,旅游规划理论研究为旅游规划实践工作提供了方法指导,而旅游规划实践也拓宽了旅游规划理论的视角,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弥补我国旅游规划研究及工作的缺陷。而国外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主要与市场需求、全球化、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密切相关,已经提出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研究框架和模型,虽然尚未形成成熟的研究体系和范式,与国内的旅游规划研究内容也有差别,但仍能为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2.4 高被引文献内容差异
由于CNKI获取的中文文献信息中不包含引文数据,无法构建基于中文研究的学者共引图谱,因此本部分暂只对英文文献展开分析。
高被引作者文献图谱可以反映领军人物和影响深度。从图6可以看出,在英文领域中,高被引的研究学者主要是Hall C M(324次),引用频度最高,位于网络中最为中心的位置,而且与Butler R W、Getz D、Gossling S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其他依次为Bramwell B(172次)、Butler R W(172次)、Ajzen I(162次)、Getz D(160次)和Gossling S(156次)。
高被引文献的共现关系,可以展示影响该领域的核心研究、理论脉络和结构。从图7可以看出,国外当前对于旅游规划的研究集中于五个研究群体。最大的研究群体由位于中间的Hall C M(2011)、Bramwell B(2011)、Jamal T(2009)、Okazaki E(2008)和Beaumont N(2010)构成,他们研究的主要话题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旅游管治(governance)和旅游政策(policy)两个方面。其次是位于右下角的Han H(2010)、Hair J F(2010)和Kim Y(2010)研究群体,主要话题为运用模型对旅游消费者行为展开研究。而左上角的Getz D(2008)和Yin R(2009)构成了一个研究群,其共同主题为对会展或者具体案例的研究。左下角的Buhalis D(2008)和Xiang Z(2010)构成了另外一个研究群体,该群体研究主题为在线旅游社交媒体。最后一个则以右上角的Song H(2008)为主体,主要研究为运用模型预测旅游需求。
图6 旅游规划英文文献共引作者网络
图7 旅游规划英文文献共引文献网络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借助文献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收集了中国知网CNKI和WOS两个数据库中以“旅游规划”为主题的文献,比较分析两者的研究主题、发展阶段、研究方法、研究脉络和结构等内容,并评述研究内容和主题,发现了国内外研究的异同(见图8)。
图8 国内外旅游规划研究理论框架
与传统纯理论评述的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在于完成了对旅游规划研究进展的量化测度,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较为准确和系统地整理了国内外旅游规划研究内容的特点和差异,结合笔者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对过往研究的诸多观点进行实证和校验,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四方面的发现。第一,国内着重的是旅游规划本身,研究主线是区域旅游开发和规划,带有明显的经济学和地理学色彩。第二,国外学者更注重的是旅游现象的非生产特征,强调旅游者行为、旅游地演化的研究,而非资源开发、产品设计等内容。这两点证实国内外旅游研究存在内容和学科背景差异。第三,揭示了国内外旅游规划研究的两个理论缺口。一方面国内外研究均尚未形成成熟的学科范式和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国内外的核心研究还是以空间规划为主,缺乏基于旅游活动体验本身的研究和设计。第四,本文指出国内旅游规划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偏好发展史总结,对重大转折的判断缺乏依据,同时受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强烈影响。从量化测度的结果来看,国内研究主题的演变趋势是逐渐多样化,并没有明显的“转向”。
本文认为,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未来的旅游规划设计与研究,应该加强旅游体验与产品设计的研究,进一步提炼出基于体验和制度设计的旅游规划理论,而不是局限于基于空间来构建旅游规划理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对我国旅游规划研究与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仍存在一定的研究不足,如关于中外旅游规划研究的分析只针对期刊文献,并没有著作、实践层面的辅助分析,对旅游规划研究的剖析并非十分全面;由于 WOS 数据库提供的文献检索时间从1992年开始,因此本文并没有对1992 年之前国外的旅游规划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这些都将会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注释
①搜索时间为2017年7月4日。
②搜索时间为2017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