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是最好的成长
2020-07-29王瑞芳
王瑞芳
对于从教者而言,我们都愿意在听课、评课时看到学生对答如流、教师激情满满、听课者赞不绝口的课堂,似乎这才是完美的课堂。然而,真实的课堂总是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
教研活动中的听课、讲课已经让从教多年的我习以为常,但从去年开始,由于教研任务有所调整,我开始与三位年轻教师搭班,并且兼任备课组长。虽然说新鲜血液的注入会让我们初一年级的语文组锦上添花,但是年轻教师毕竟缺乏经验,面对即将到来的听课、评课,我感到压力很大。我告诉自己,面对困难,烦恼是没有用的,必须用扎扎实实的教研来推动工作。
那是一堂教研课。课前,我们按照惯例对文本《老山界》进行了精细的研读,同时预设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首先是把握课文精巧的构思,时间顺序、地点转换;其次是事件概括,体会其人物的精神品质;最后是精读品悟,体会写作特色。不论从宏观把控,还是微观处理均做了安排。之后,我便将主备任务交给了小李老师。
小李老师开始认真地着手准备,不仅做了学案,同时还做了精美的PPT,她认真的态度让我备感欣慰。但是在试讲过程中,课堂呈现效果却与她的学案设计和PPT相距甚远。课堂上,小李老师非常紧张,学生沉闷得没有任何回应,听课教师更是云里雾里。铃声响起,小李老师匆匆收尾,整节课可以说是虎头蛇尾,非常令人不满意。看着小李老师失落的神情,我不禁有些心疼,也很为她着急。
事实上,我们的预设和生成在课堂是一对孪生姊妹,必须一唱一和,才能相得益彰。教师在预设的顺序中展开教学的同时,还要随机应变,自如操控,这样的课堂是每个人的期望。还记得我去年的公开课《说和做》《老王》《紫藤萝瀑布》《秋天的怀念》,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遗憾,不是切入点没找好,延误课堂进展,就是追求完美,课堂容量过大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要么就是不会随机应变而出现卡壳,形形色色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与小李老师如今所面临的困境如出一辙。
当天下午,我和三个年轻教师一起在问题预设、学生口头表述、PPT知识呈现的提示语等方面重新规划,希望课堂可以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之后,小李老师在另一个班重新作课。这一次,我们分明感觉到小李老师自如了许多,孩子们对老师的课堂设计应对从容。课堂铃声响起时,小李老师带着几分神气说:“谢谢我的团队。”
是呀,没有小李老师失败的课堂,就没有我们课堂的再成长;没有《秋天的怀念》的切入点过大,就不会有现在课堂上将“咱俩好好活”一句话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并将其贯穿始终的成功课堂;没有《老王》一课泛泛而谈的批注学习方法,就没有如今我的科研小组整体打造的层层预设、步步为营、游刃有余的课堂。太多的东西都是从不尽如人意中获得的,正如《礼记》中所言:“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我们要有万变应对不变的准备,还要有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是我们永不止步的话题,课堂上的实践演练更是我们成长的基石。做好教研工作,上好教研课,我们成长的羽翼会更丰满。
(作者單位:灵石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