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线上教学中构建地质过程综合思维

2020-07-29肖静渝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83期
关键词:综合思维构建

肖静渝

【摘要】进入高考二轮复习,教师需继续创设情境,注重对地理事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性分析。通过对过程分析,让学生深入掌握地理原理,从因果角度、事物的发展变化角度来认识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构建出学生的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构建;过程分析;综合思维

2020年高考的工作文件再次表明,将会继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以立德树人为鲜明的导向,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强关键能力的考查,优化试题情景的设计,增强应用性和创新性,引导高中教师遵循教育规律,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在高考备考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创设与学习、生活、学科发展密切联系的情境,著重构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所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众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生能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而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这个能力要求较高。如何提升学生这一能力,进入二轮复习,教师需加大的情境创设,注重对地理事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性分析。通过对这些过程的分析,让学生深入掌握地理原理,从因果角度、事物的发展变化角度来认识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出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在地理学研究中,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变化是两个重要的方法;地域性和综合性则是两大特性;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自然地理事象的形成。在众多的自然地理事象的形成过程中,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典型,呈现出时空耦合关系,需要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去分析问题。

具体应该如何分析呢?请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远古时代,长江流域绝大部分被古地中海所覆盖,随着地壳不断运动,长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陆地,古长江自东向西流入古地中海。约1.4亿年前,长江中游巫山山脉形成,古长江在其西侧流入四川盆地,在东侧流入江汉盆地,之后随着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距今300万年时,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古长江东侧河流成功袭夺(分水岭两侧,侵蚀力强的河流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河流上游河段的现象)西侧河流,古长江东流而去,形成长江三峡雏形。第四纪,巫山山脉继续抬升,长江三峡峡谷最终形成。

(1)指出古长江一度自东向西流入古地中海的自然条件。(6分)

(2)从地貌、气候、水系特征方面分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隆起对古长江的影响。(6分)

(3)说明巫山山脉两侧流溯源侵蚀、袭夺的过程。(6分)

(4)推测长江三峡峡谷未来变宽的必要条件。(4分)

一、找出地质过程时空节点,理顺两者的耦合关系

耦合关系,就是两个事物之间如果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地质过程中,很典型地存在不同时间节点,在不同的空间呈现不同的情景变化,这需要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所述,梳理清晰。

于是,在线上授课时,我逐步发问,学生根据材料所述,在线上讨论区作答:

1.找出长江三峡形成的时间节点:

远古—约1.4亿年前—距今300万年时—第四纪,主要是4个时间节点。

2.情境信息中的空间尺度的变化:

长江流域—长江中游南部—长江中游巫山山脉—长江三峡,空间尺度变化由大到小,范围越来越小,越来越具体。

3.将材料信息中的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对应整合,形成时空耦合线索过程

这时讲解可以稍作停顿,让学生整合前两个问题的时间节点和空间范围。

4.将时空耦合线索中的每个环节的地质作用对应,形成长江三峡的时空耦合地质过程

边读材料,边提问学生时空耦合线索中的每个环节出现的地质作用,主要是地壳的抬升和流水侵蚀作用,即内、外力共同作用。

二、运用简单的思维导图,推演地理事象间的逻辑关系

问题(1)指出古长江一度自东向西流入古地中海的自然条件。(6分)

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地势起伏是影响河流流向的关键的因素,所以我在旁提示古今对比,反推除了跟地势有关外,还跟距海距离和河流水量条件有关,在练习本上利用思维导图,演绎出整个逻辑思维过程。

三、运用专业术语,限时书写作答

问题(2)从地貌、气候、水系特征方面分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隆起对古长江的影响。(6分)

先由学生在答题板限时作答,然后我快速浏览学生答案,选取典型代表展示,跟学生一起批阅。

基本上很多学生都能回答地壳的隆起改变了古长江的河流流向,逐渐自西向东流;隆起地形往往阻挡大洋水汽,形成地形雨,增加降水量;不过要跟学生强调,青藏高原隆起和喜马拉雅山的强烈隆起,加强了东亚季风,受东南季风影响,迎风坡降水较多。

地貌方面的影响这个点不是太多学生能回答,需引导学生回忆,地貌的变化是主要影响的是河流的水文特征还是对水系特征?从而学生思考得出:地形隆起会使古长江落差加大,流水又不断下切,侵蚀作用增强,于是长江三峡的峡谷地貌雏形发育。

四、开放麦克风和画笔权限,点名提问学生,强化用科学的语言讲述地质过程的现象

问题(3)说明巫山山脉两侧流溯源侵蚀、袭夺的过程。(6分)

首先提问流水侵蚀作用分为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三种类型的区别。让学生确定出在河流上游源头附近往往是溯源侵蚀为主。

然后由材料“约1.4亿年前,长江中游巫山山脉形成,古长江在其西侧流入四川盆地,在其东侧流入江汉盆地”引导学生说出隆起的巫山山脉相当于古长江东西两侧河流的分水岭。由学生在课件上图示画出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使两侧河流流向发生变化。

因而学生能使用科学的语言总结:巫山东两两侧河流溯源侵蚀加强,最终东侧河流切穿了巫山山脉,成功袭夺西侧河流。

五、运用综合思维去分析未来的地质过程发展结果

问题(4)推测长江三峡峡谷未来变宽的必要条件。(4分)

经过前面几个问题的思考,同学们基本对这种时空耦合的地质过程问题有认识了,于是最后一个问题就随机点名抽问,以便监控学生的线上学习的效果,并检验学生的综合思维养成状况。

①刚才上一题提到流水侵蚀作用分为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三种类型,那么第四个问题:长江三峡峡谷未来变宽的话,应该是哪种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②未来长江三峡峡谷变宽的话,那么巫山山脉还要继续抬升吗?继续抬升的话应该是下蚀作用加强, 那就没有峡谷变宽的情景出现,所以对地质条件的要求是地壳运动还是保持稳定状态?

④未来依旧是峡谷地貌,那营造这种地貌的流水侵蚀作用力则不能减弱。流水侵蚀作用力不能减弱,对长江水量有何要求?

高考备考碰上疫情,教师成为网上主播,线上教学如何让学生能跟着自己的步子走,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没有大打折扣,是对一线教师很大的挑战。线上教学的最大缺点是跟学生互动时,反应有点延时,所以时间效率没有传统课室教学的高。教学速度慢下来了,但备考的课堂质量是不能下降的。

地理学科高考將会越来越注重对地理事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性分析,线上教学也要创设情境,精心规划,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让学生根据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质过程。经过引导,加强学生过程分析的习惯,归纳过程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及思路,以综合思维角度去分析问题、解释现象,落实要素之间的关系,关注到地质过程中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之间的变化,即时空耦合的地质过程。

困难之处,学生在地质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中,对基本原理推导和基本地理过程分析的描述,容易自信心不足,呈现的作答内容缺乏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在今后的备考过程中,需继续突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重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要加强学生运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的表述地质过程,那么线上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做到想说,能说,会说,会写;教师主播需克服困难,多与学生互动,运用多种手段方式让学生积极投入参与课堂学习,这样高考备考的线上教学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1] 2018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解读.

[2] 冯士季,认知诊断视角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研究[D].学位论文,2014.

[3] 与2019高考真题最接近的题型.长江三峡形成过程.附详细解析.地理高考微专题公众号.

猜你喜欢

综合思维构建
漫溯学生思维之湖,科学导航促思启智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科素养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环视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政治之新视角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中西文化差别之源:大小关系相反的时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