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教育的三个层次

2020-07-29罗小群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信仰价值观

罗小群

摘 要:近年来,随着德育教育被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研究德育教育的理论日趋完善,有不少学者指出德育教育不应该千篇一律,而应注重特性教育法,也就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个体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笔者从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身上去寻找适合他们的普适性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总结发现,德育教育可分为普适性的三个层次,即行为习惯养成、价值观形成、信仰的确立。

关键词:行为习惯;价值观;信仰

近年来,随着德育教育被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研究德育教育的理论日趋完善,有不少学者指出德育教育不应该千篇一律,而应注重特性教育法,也就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个体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毫无疑问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除了特性教育,德育教育还有许多共性的属性是需要去探讨的,并应该形成普适性的基础理论,供德育教育工作者参考。

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参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有约十年的时间,这期间接触的学生包括小学到初中的9个年级,在这些不同年级中,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身上去寻找适合他们的普适性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总结发现德育教育可分为普适性的三个层次,即行为习惯养成、价值观形成、信仰的确立。

一、行为习惯的养成

杰克·霍吉在他的《习惯的力量》中指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一观点获得了普遍的认同,也就是说行为习惯是一个人性格的起点,好的习惯当然会形成一种好的性格,不好的习惯就会造就一种不良性格。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几乎所有的教育者都会反复强调要帮助孩子们养成一种好的行为习惯,而对于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都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改正。那么德育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否具有普适性?

我们选取了1—7年级的14名学生,包含平时遵纪守矩的学生,也包括平时比较调皮,行为乖张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发现那些遵纪守矩的学生基本上都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回家时先做作业再去玩耍,这些学生成绩都比较优良。而那些行为比较乖张的学生总是先玩耍到最后才去完成作业,成绩往往不太理想。于是我们想了一些激励措施,要求这些行为乖张的学生做出改变。我们只做了一份行为规范表要求这些学生按要求去做,比如按时完成作业、按点睡觉和起床、进校门要想老师敬礼、回到家里第一件事要洗手等等。经过2个月调整,7名学生基本都能做到行为规范表的要求,到了一个学期末尾,这7名学生已经无需激励措施已经能保持这样的行为习慣。

最后我们总结得出,行为习惯的养成属于一个普适性的德育教育方法,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也不管学生之前属于何种性格、成绩差异有多大,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约束调整那么都能帮助学生优化他们的行为,并养成为一种习惯。当然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的配合和持续不断的激励和行之有效的约束才能实现,这些具体的方法就是德育教育中的特性教育了,在这里就不加细谈。

二、价值观形成

通过对数千名学生的观察,我们发现已经形成的行文习惯其实依然不稳固,一旦环境发生改变,或者生活中的一些其他因素都可能导致行为习惯发生巨大改变。这在初一年级学生身上表现最多。

我们学校是九年一贯制教育学校,小学升初中后班级学生要进行调整,学生需要面对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这时候行为习惯往往也会产生变化。比如有一些原本调皮的学生,突然会变得很听话,仿佛要给新老师、同学面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反而有少数原本表现优异的学生突然间对老师、同学不了解他们而产生失落感,不能保持之前养成的良好习惯。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为什么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习惯会如此不堪一击?是否有更加有效的方法,来确保优良的行为习惯不会被轻易抛弃呢?这让我们想到了心理学家谢洛姆·施瓦茨的价值观理论,施瓦茨(Shalom Schwartz)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

我们认为,那些原本已经成为习惯的东西之所以会不堪一击,是因为这些学生并未形成一种起着指导原则的价值观。而要使行为习惯牢不可破,则需要价值观的导向与引领。

那么要如何在德育教育中进行价值观教育呢?我们总结发现,在教育学生践行某一项行为规范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们能做到,还应该要他们对此有一个价值的判断,也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要让他们知道这样做并不是老师或者家长的一种强制要求,而是立足于社会的一种基本规范,是大众的共识,应当自觉遵从。当这样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形成在学生的大脑中,那么就会变成他们看待这些行为规范、习惯的一种价值体系,也就是他们个人的价值观。这将对其行为习惯产生一种导向性的作用。不会因环境的变化、突发的变故导致行为习惯的轻易改变。毫无疑问,价值观的教育与养成应是德育教育的普性内容,也应是核心。

三、信仰的确立

因为行为习惯会受制于外界的变化而改变,让我们明白德育教育是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的,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即便是学生们养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也还是可能会因为某一些因素导致价值观的改变。因此,我们不得不思索,是否还有一种比价值观更为稳固的东西,值得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去应用?当然有,那就是信仰的确立。

哲学家认为信仰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是一种无须证明的心理认同。具有相当的稳固性,不会轻易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信仰一旦形成,将会对人的行为产生远高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因此,德育教育中注重学生信仰的确立应是一条普适性的教育内容,值得我们去思索。

那么信仰是怎么确立的呢?有学者认为,信仰的确立根植于个人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和对社会的反复实践而形成的。这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要想帮助学生确立信仰,应当除了落实行为习惯的约束与形成,价值观的培养,还应该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与家庭认同感教育去帮助学生认知这个社会,通过学生们身边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学习,让学生充分参与社会事务的思考,从而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这样就能帮助学生信仰的确立。

当然,信仰的确立需要长期的社会实践,对于小学、初中的学生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们来讲是不可能这么早就确立的,但是我们的德育教育不应该缺失这方面的内容。

综上,通过实践和观察,我们发现德育教育的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普适性的,是适合所有的学生的,我们德育教育者应该注重不同层次的教育方法,层层推进,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行为成长、思维飞跃。

参考文献

[1]查尔斯·都希格.习惯的力量[M].中信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信仰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