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探析
2020-07-29王霞
王霞
摘 要:内部控制作为我国事业单位现代化发展管理的管控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实行内部控制进而对单位内部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从而有效避免事业单位内部出现舞弊现象,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稳定健康的良性运转。基于当前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事业单位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公益价值,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更需要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有效规避各种风险问题,从而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本文通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行简单概述,梳理分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性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事业单位是通过借助国有资产、以公益和服务为目的的非盈利社会组织。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促使事业单位更好提供服务,获取更多社会效益,通过实行不相容职位分离、授权审批控制等手段,从而有效达到规范管理、合理管控风险、规避贪污现象等目的。我国财政部门在2015年就推行了《关于全面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因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行应当涉及到单位决策、实行和监管各项工作的全部过程。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保障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有序进行
不同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性质,事业单位的经营发展目标是为了保障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核心内容向社会公众提供非盈利性质的产物。也是由于事业单位缺乏降低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的硬性制约,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的重要性更为凸显。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事业单位有序进行各项业务活动、稳定高效发展的手段。
(二)避免权力滥用,降低风险
事业单位的工作属性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等特征,相应的,提供的产品也具有公共性特征,不会因承担风险而拒绝提供服务和产品,甚至风险超出合理范围之内也需要进行承担。因此,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风险较为复杂,必须对可承担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规划。例如,我国社保基金由于以往的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一直存在,其相应所需承担的风险较高。尽管社保基金偿付存在缺陷,但是我国政府部门依旧不会拒绝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并且由于事业单位需承担的风险问题不同于企业,继而强化内部控制建设、规范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化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仍旧是公共经济的垄断者,单位内部缺乏合理降低成本、提高管理能力的力量。事业单位管理层存在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缺乏重视的情况,认为内部控制和财务管控工作一致,采取基本的财务法规作为内部控制的规定,并没有构建符合单位发展情况及需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以自身的经验作为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依据;还有单位虽然构建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其执行不到位,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式化”,并没有发挥出原本的效用。
(二)内部控制机制缺乏完善性
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没有根据自身的发展特征,盲目模仿借鉴企业形式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独立性。
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并没有细化到实际的业务机构和项目中,导致预算缺乏规划性,实施效果存在很大偏差;预算编制不完善,追加预算文件重复率不断增加。此外,还要部分事业单位由于其业务活动形式多样化,财务部门无法对各项业务活动以及预算工作进行严格管理,加之财务部门预算批复时口径过于粗放,导致实际支出情况和预算指标存在偏差,对于超预算情况,年底则以调账的方式处理账务情况,实际上为分科目串用预算指标,从而导致预算批复流于形式。
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工作也存在问题,不能对单位各项资产进行定期盘查,资产管理系统缺少具体详细的数据信息,各项资产入库、后续使用都缺乏完善的记录,从而导致账实不符的情况,对于盘查结果不能构成详细的书面报告。
(三)监管部门不健全,执行力度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对相应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内部审计制度即为这种背景下的产物,通过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可以对事业单位开展相应的监管工作,能够有效防范各项经济活动潜在的风险问题。然而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有多数事业单位并未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即使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其制度依旧存在滞后性。由于事业单位并未成立专门的审计部门,因而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一般会配以财务工作人员,这样必定会导致审计部门无法实现规范进行,监管工作也无法有效发挥自身作用。还有部分事业单位虽然成立了审计部门,但是对该部门权限分配不到位,使得审计工作流于形式,无法体现出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特征。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认识
事业单位管理层和相关工作人员都需要对内部控制的相关重要文件具有充分的了解,例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继而从事业单位实际发展情况、需求以及我国现代化管理要求的角度对开展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深入了解。事业单位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决定着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内部控制管理部门应当通过定期开展培训工作的方式强化负责人的思想认识,从而有助于事业单位整体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涉及到单位的决策权、实行权以及监管权,其内部控制的实行主要是为了单位内部形成相互制衡、监管的制度,同时提升工作效率。构建完善的议事决策机制,其中具體包括相关人员的组成、决策工作范围、业务活动成本以及决策工作的执行和监管等。
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实行内部控制机制,通过结合单位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促使每一个业务活动的开展流程都能引进信息系统中,不能仅按照工作人员主观想法进行,保障每一环节都能按照相应规定执行。同时还需提升物资购置、报销、储存等环节的管理水平,使其实现精细化管理,秉持简化办理内容、理顺流程、明确责任、保障质量的原则,对于物资管控的全部流程需要不断完善。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当定期对所有资产进行全面盘查,并将其盘查结果以书面形式制定报告。
强化各部门预算编制、实行等流程工作的严谨性。成立专门的小组,对下一年度业务活动进行提前计划,严格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整合的程序编制预算。在实际实行过程中,逐层细化各项预算指标,从而形成完善的预算实行责任体系。内部控制的实行在以“全面”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重视高风险内容,财务合理的管控手段,规避实行过程中重大问题。
(三)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并有效进行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使得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范围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其涉及范围不断扩大,但是由于事业单位对内部控机制缺乏重视程度,部分管理人员会借此形势对单位内部资产进行贪污、私自挪用的情况,对于管理工作而言具有很大的风险。因而为了事业单位高效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则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并且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对单位各项财务和经济活动进行监管。例如,对于沿海地区的事业单位而言,为了能够对单位内部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工作进行有效管理,设置了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并且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利用先进的监控系统,对各项工作进行严格监管。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由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于这样的全新形势,对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改革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一定难度,进而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事业单位需要对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不断完善,保障单位各项经济活动能够规范展开,从而有助于最大程度的发挥经济管理职能的效用,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秦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财会学习,2018(17).
[2]曹学莹.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难点和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8(20):45.
[3]赵俊茹.探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2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