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岩溶地质情况下溶洞桩施工技术探究
2020-07-29上海建科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上海200032
王 栋(上海建科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 200032)
0 引 言
在工程建设中,桩基础采用较多,尤其是钻孔灌注桩比较常见。在地质复杂的区域进行桩基施工有时会遇到地下溶洞,而施工中一旦遇到溶洞,就会给桩基施工带来很大的不便,若处理不当,则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给施工安全埋下隐患。溶洞处理方法较多,常规的主要有:片石+黏土回填、低标号素混凝土回填、桩基跨越、原位注浆处理、全回转成桩等。下面,笔者针对这些处理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1 工程概况
某技术大学建设项目,建筑面积 95.5 万 m2,总投资 80.8 亿元,是广东省和深圳市正在重点建设的一所公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地勘报告显示,本地块场地内有大量的溶洞和土洞,且有不良的发育现象,地质情况比较复杂。本文所涉及的是处于该项目区域内的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大楼,建筑面积 56 200 m2,地下 1 层,地上 7 层;基础类型是灌注桩+承台基础,桩数共 375 根,桩长最短 17 m、最长 45 m,桩径分别是 1 000 mm、 1 200 mm、1 400 mm、1 600 mm 和 1 800 mm。超前钻探揭露的灰岩钻孔有 256 个,其中溶洞 94 个,包括土洞 2 个;线岩溶率 21.8%,见洞隙率 48%;有部分溶洞呈串珠状分布,并且相互贯通。根据 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 6.6.2 条,该场内岩溶属强发育,地层分别是粉质黏土层、黏土层、微风化岩层,有的部位呈微风化岩层和溶洞层相间分布。
2 溶洞常规处理方法的对比
2.1 片石+黏土回填冲孔桩
(1)溶洞区域桩基施工应配备专职人员,观察机身是否倾斜,注意护筒里泥浆和岩样是否发生变化,记住资料和图纸中标注的溶洞位置。
(2)冲孔接近击穿溶洞顶部之前,尽量采用小的冲程,逐渐将洞顶部击穿,以防冲击锤被卡住。
(3)若泥浆的标高下沉,孔里的水面标高发生明显变化,泥浆的颜色和稠度发生变化,或者钻入速度明显加快且没有偏孔,则说明已经穿过溶洞的顶部进入溶洞里。
(4)现在需要迅速用功率大的泥浆泵进行补浆,且尽量提锤,以防锤头被埋和引起桩孔塌陷。
(5)若补充的泥浆稠度不够,则应及时添加适量黏土以提高泥浆密度,并控制泥浆黏度在 19 s~28 s 范围内。
(6)在装载机和大型挖掘机的共同配合下,及时将事先准备好的黏土和片石或者毛石以少量多次的方式抛入,抛入后的填充高度应超过溶洞的高度再加上 2 m。后续接着使用较小的冲程慢慢冲入,抛入的片石需要用冲锤击碎并挤入到溶洞内壁,以起到保护孔壁的作用。
(7)直到桩孔的泥浆面标高不再下降且保持正常,方可加大冲程进行冲钻;投入的片石和黏土因被冲击挤压而会堵死溶洞,使溶洞内的进尺较缓,否则还要继续少量多次地抛入片石或者毛石,且根据进尺速度确定投入量。
(8)待溶洞内漏浆现象全部消失,方可正常冲钻,反复如此操作,使冲钻顺利穿过溶洞。
(9)冲钻击穿溶洞顶和底部时,都要用钻锤将溶洞顶部和底部的桩孔周边修理圆滑,以防卡钻或者卡钢筋笼。
2.2 低标号素混凝土处理
对于无填充和半填充的溶洞上部岩层,若其具有足够厚度且能确保安全施工,则可以使用冲孔桩锤直接将其上部的岩层穿透,直接采用低标号混凝土(加上早强剂)灌入到溶洞的顶部并且高出 500 mm 以上,以确保溶洞处理密实。直到混凝土强度达到可以稳固的状态时,方可冲孔成桩。
2.3 桩基跨越
对于溶洞塌陷区范围内分布比较集中,地下岩溶处于强烈的发育区域,或者危险性和直径都是比较大的深埋洞体,若土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则可利用水泥浆分次分层地将洞体固化,以满足承载力要求,也可以直接对此处加大筏板(厚度设计另定),并且在需要的地方增加暗梁;对于土层稳定性较差的地方,除了使用水泥浆分次分层地将洞体固化以满足承载力要求以外,还要对此区域增加筏板的范围(厚度设计另定),并且还要在相应的地方考虑增加暗梁和工程桩以增强稳定性,从而在洞的侧面改变筏板形式和变动桩位,以跨越塌陷区或者溶洞地区。
2.4 全回转成桩法
全套管回转钻机比较适用于厚流砂地层、卵石和漂石地层、强缩劲地层、含溶洞地层的施工,以及多种桩基、钢筋混凝土等地下障碍物在没有清除情况下实现混凝土灌注桩、地下连续墙等的施工。钻机有强大的压入力和扭矩,可以有效地对岩层切削,并且套管自身就有护壁作用,无需再回填片石、石块或再下护筒进行保护,就可以成桩。目前,国内已有桩基施工深度超过 120 m。
2.5 原位注浆处理
若溶洞相对较多且呈串珠状,溶洞高度<3 m 且>0.5 m,勘测报告比较准确,土层内有厚砂层,漏浆后将会导致溶洞内塌方。在这种情况下,应采用原位注水泥浆。注浆时应将压力控制在小于或等于 0.4 MPa,并且等稳定 3 s 之后再施工下一个注浆孔,也可以待相邻注浆孔出现冒浆时停止。后续桩基钻孔施工需等待水泥浆完成 24 h 后开始。
3 溶洞处理方法的分析
(1)片石+黏土回填冲孔适合处理入岩深度较大的桩基,能适应所有的地质条件,施工成本相对较低,施工进展相对缓慢,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既不会影响项目的竣工时间,又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桩孔坍塌隐患。
(2)低标号素混凝土处理方法较简单易操作,但溶洞的大小无法估量,并且存在贯通溶洞,经济上很难控制。
(3)桩基跨越成孔,可以通过设计计算,解决较大、较深的复杂地质条件,工期相对较短,安全性相对较高,费用也可以量化、相对可控。但是,经设计复核,无法满足受力的要求,与设计院沟通,不得考虑采用桩基跨越的方法成桩。若设计院能够通过计算满足受力要求,则优于片石+黏土回填和低标号混凝土处理。
(4)全回转成桩安全性能较高、噪声低、振动小,作业面较干净,钻探深度较大,有的土层可以达 120 m 以上;成孔质量相对好,直径偏差较小,充盈系数也较小,与其他成孔方法相比,可大量节约混凝土用量。但是,全回转成桩对场地条件要求较高,若钻机碰到微风化岩,则施工进度较慢,施工费用较高,且套管存在难以拔出的风险,大大增加成本。根据超前钻资料推算,出现溶洞的部位多集中分布,并且相邻超前钻显示,溶洞高度接近,在超过 6 m 深的大溶洞旁边都有大小不同的中小溶洞,底部互通,若采用全回转方法,则工期和费用都会增加。
(5)原桩位预注浆往往对砾黏土的处理有较明显的效果,现场溶洞内多数是塑性黏土,黏性较大,通过原桩位的分层定量多次注浆,使桩径周边 3 m~5 m 范围内的砾黏土固结,做到浇筑时上部黏土不回陷,能够确保桩身的质量。然而,注浆量难以确定,无法估算成本,因此本方案和全回转成桩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 溶洞处理方案的选择
超前钻资料显示,按照揭露溶洞情况,整理分析认为,溶洞分为以下 4 个不同类型。A 型:小型溶洞,单个溶洞高度≤3.0 m;或串珠状的溶洞各层都较小,累加溶洞高度在 3.0 m 以下。B 型:中型溶洞,单个溶洞高度 >3 m 且 ≤6 m;或串珠桩的溶洞累加超过 3 m ,且不超过 6 m。C 型:大型溶洞,单个溶洞高度 >6 m,或单个溶洞高度 <6 m,但多个溶洞间距很小,其溶洞累加高度 >6 m。D 型:横向连通的成片溶洞区域。处理办法如表 1 所示。
表 1 溶洞处理方案选择表
5 冲孔桩方案的实施
冲孔桩施工采用的是泥浆护壁,冲击钻进后成桩,然后正循环清洗。泥浆采用正循环系统,该系统由出浆管、泥浆沉淀池、泥浆泵和进浆管组成。冲钻孔时要经常检测泥浆参数,及时调整循环泥浆指标。其工艺流程如图 1 所示。
图 1 冲孔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6 实施效果
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大楼总桩数为 354 根。其中,260根非溶洞桩无需处理,平均充盈系数为 1.40;94 根溶洞桩采取片石+黏土回填处理,平均充盈系数为 1.76。选取现场具有代表性的 11 根溶洞桩进行充盈系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最小充盈系数为 1.21,最大充盈系数为2.84,平均充盈系数为 1.77。据统计,所有溶洞桩混凝土设计方量共 3 343 m3,实际浇灌方量为 5 897 m3,充盈系数为 1.76;非溶洞桩设计方量共 9 461 m3,设计浇灌方量 13 224 m3,充盈系数为 1.40。分析结果,如表 2 所示。
对 94 根溶洞桩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其中,静载检测 9 根(抗拔检测 6 根、超声波检测 3 根)、超声波检测20根、抽芯检测 94 根,除了 1 根抽芯检测发现持力层处有溶洞需要处理以外,其余都检测合格;低应变检测 203 根, II 类桩 1 根,无 III 类桩。最终桩基检测结果评判为合格。
岩溶地区桩基施工相对困难,有的桩施工进度相对缓慢,单桩施工时长 4 d~33 d,完成 1 根桩平均需要 12.55 d,但由于现场组织施工比较合理,措施准备比较到位,应急预案和应急物资考虑比较充分,整个施工过程中施工比较正常,最终整个工程时间节点未受影响。
表 2 溶洞桩实施效果统计表
7 结 语
众所周知,溶洞存在隐蔽性强且大小高低不一的客观因素,但一般溶洞区的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例如:在制定实施见洞率少、漏浆不太严重的桩基施工方案时,首先选择黏土(或添加少量的水泥)+片石回填法,其次选择低标号素混凝土回填法、长护筒或全护筒法和溶洞跨越法,最后选择注浆法;片石+黏土挤密法既可用于控制较小的充盈系数,又能反复多次回填挤密;对于横向连通的大片溶洞区域,可采用多措施相结合施工的处理办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