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细胞肺癌的MSCT诊断及临床表现

2020-07-29阮丽萍刘书涵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13期
关键词:肺门胸膜肿块

阮丽萍 刘书涵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恶性程度极高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种[1],约占肺癌的15%~20%,好发于吸烟、慢支、肺气肿的老年男性,临床经过多次研究发现,SCLC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烟草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超过95%患者具有主动或被动吸烟史[2-3]。患者存活时间短,以月为单位,疾病的5年生存率在5%以下[4]。SCLC肿瘤细胞倍增速度快,易出现侵袭性发展而且早期易发生广泛的远处转移,预后差[5],大多数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但SCLC对化疗、放疗敏感,可以获得明显的缓解,此特点有别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因此小细胞肺癌的原发灶、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均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CT诊断,对于患者进一步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可手术切除的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是影像工作和临床的重点。本文收集了39例CT及临床资料完整并且经病理证实的小细胞肺癌,结合文献对其CT表现特点做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CT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经病理证实的39例小细胞肺癌临床资料及CT图像,其中男31例,女8例,平均年龄58岁(37~79岁)。多数患者初诊时有刺激性干咳、咳血、胸痛、体质量下降等症状。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

1.2 CT扫描方法

CT采用PHILIPS lngenuity 64排螺旋CT,扫描范围胸廓入口至膈下水平,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层厚5 mm,间隔5 mm连续扫描。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帕醇,用量1.5 mL/kg,注射速率3 mL/秒,三期扫描:动脉期30 s,静脉期60 s,延时期120 s。

图像分析由2名副主任影像诊断医师共同阅片,分析其影像特征,分析内容为肿瘤的直接征象(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边界及增强表现)及间接征象(阻塞性肺炎、肺不涨,淋巴结转移,胸膜转移,胸腔积液,及远处转移),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完成图像分析。

2 结果

2.1 病理与临床

小细胞肺癌90%以上发生于大支气管黏膜下,沿支气管黏膜下及血管腔外长轴蔓延,较少露出气管黏膜表面;5%~10%为周围型。肿瘤内或周围无任何促纤维形成反应,质地软,破坏力差;侵袭性强,常见淋巴及血行转移。

2.2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影像特征

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周围型7例(18%)。病灶位于肺段支气管以下,CT表现为肺周围结节或肿块,最大径1.8~5.2 cm,病灶常呈孤立型,无明显分叶、毛刺(图1~2),可有浅分叶,坏死及钙化少见,伴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融合,呈“娘小仔大”。位于胸膜下的SCLC 2例(5%),肿块沿着胸膜铸型生长,长轴贴于胸膜面,于胸膜相交呈钝角,不侵及相邻肋骨,呈山丘状改变。“指状突起征”6例(15%),表现为小结节边缘光整,伴手指状突起,突起常指向支气管、血管走形方向,粗且圆钝。“病灶远端小尾巴征”3例(8%),CT表现为病灶远端条状小尾巴,特点是尾巴向远端延续为血管或长入血管,增强后可见强化,黏液栓塞无强化可鉴别。“条状、分支状、蠕虫样改变”3例(8%),CT表现病灶呈条状、分支状,远端逐渐变细,病灶较大呈蠕虫样改变。强化特点:大多数周围型SCLC增强后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强化值在10~20 Hu左右,少数SCLC肿瘤显著强化且见走形自然的血管影。

中心型小细胞肺癌:中央型32例(82%)。肿块起源于主支气管、肺叶及肺段支气管,沿着支气管黏膜下生长,通常病灶与支气管长径平行,较少侵犯黏膜表面,即使长入支气管内,因其质地柔软,不完全阻塞,较少引起阻塞性肺炎、肺不张[6]。CT表现为肺门肿块最大径2.5~10.2cm,平均5.8 cm,肿块呈类圆形或形态不规则(图3),增强后呈均匀轻—中度强化25例。部分肿块内斑片状低密度呈沼泽地样强化7例(图3)。阻塞性肺炎3例,表现为肿块远段斑片状模糊影(图3),治疗后吸收快。阻塞性肺不张2例,肿块增强后常呈均匀强化,与不张的肺组织界限清楚,不张肺组织内常见走形正常挤压的血管影。合并肺梗死7例(18%),表现为肺门区血管受侵犯,胸膜下斑片状实变影无强化,很少延续至肺门区,治疗后吸收慢。中央型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血管受累比例高达87%[7],常表现为上腔静脉、肺动脉受压狭窄。

淋巴结转移特征:SCLC的淋巴结常较大、融合,坏死相对少见。31例肺门淋巴结肿大,25例纵隔淋巴结肿大,其中16例淋巴结肿大范围广泛,肺门、纵隔大部分脂肪间隙消失,使肺门、纵隔固定,呈冰冻状,即“冰冻肺门”、“冰冻纵隔”(图3、4)。11例出现颈部、腹腔、腹膜后、盆腔等远处转移。

血行转移特征:肝转移8例,7例表现为肝内多发类圆形病灶,密度均匀,强化呈乏血供,无典型的环形强化。1例表现为肝内弥漫性病灶,增强呈乏血管。肾上腺转移1例,增强其内见无强化坏死区。骨转移2例,呈融骨性破坏。

胸水:胸水8例。胸水发病率不高,胸水周围没有结节及炎性反应,呈现为清澈的弯月形,有“纯净胸水”之说(图2、4)。肿瘤转移至胸膜,引起胸水,少量胸腔积液意味更差的生存率,在临床分期中应予以考虑[8]。

3 鉴别诊断

鳞癌:中央型多见,多为膨胀性生长,边缘呈菜花样改变,可见癌性空洞和钙化,肿瘤沿管腔内生长,容易引起阻塞性肺炎、肺不张,但淋巴结融合并不多见[9]。鳞癌淋巴结转移率较SCLC低,常见淋巴结坏死,而SCLC则通常呈环形强化,无坏死淋巴结,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10]。

腺癌:周围型多见,结节分叶、毛刺多见,常见“磨玻璃征”、“空泡征”,临近胸膜常见胸膜凹陷及局部骨质破坏。增强后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而SCLC 病灶常为浅分叶状,边缘光滑、毛刺及空洞少见,与其SCLC 生长迅速,且各个方向生长速度不均、以及临近血管和结缔组织使肿瘤生长受限所致[11]。

结节病:临床症状轻微,对激素治疗有效。典型表现是两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典型者呈土豆状。增强扫描肿大淋巴结呈轻—中度均匀强化。

纵隔淋巴瘤:CT上主要表现为纵隔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以血管前间隙和支气管旁最常见,增强呈轻度强化,向肺部侵犯表现为有纵隔向肺内延伸的侵润阴影,也可侵犯胸膜、心包,临床有发热,其它部位淋巴结肿大。对放、化疗敏感。

典型病例:

图1-2 病例1:男,42岁,右肺下叶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右肺下叶肿块边界光整,见浅分叶,密度均匀,未见坏死、钙化,增强呈轻度均匀强化。右侧胸腔见“干净胸水”。

图3-4 病例2:男,54岁,左肺下叶中央型小细胞肺癌,左肺下叶肿块,形态不规则,密度欠均匀,左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融合,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呈“冰冻纵隔、肺门”。

4 讨论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成为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肿瘤之一。CT作为肺部疾病及肺癌的常规检查手段,随着国民健康体检意识的提高和低剂量薄层CT肺部筛查的广泛应用,它的敏感度及特异性都大大提高,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肺癌在病理学上可分为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癌。SCLC是肺癌的一种独特亚型,是最常见的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肿瘤倍增速度快、恶性程度高、较早发生广泛转移和易伴发异常内分泌综合征的特点。SCLC 的预后差,患者5 年生存率<5%,大部分患者在明确诊断后生存期<1年[12]。总结我院收集的39例SCLC影像特点如下:(1)中央型多见(82%),CT表现肺门肿块呈纺锤样或茄形肿块,边界清,增强呈轻—中度强化,伴有肺门、纵膈广泛淋巴结转移、融合,形成“冰冻肺门”、“冰冻纵隔”及“血管包埋征”。肺门冰冻多于纵隔冰冻,提示肺门淋巴结先于纵隔淋巴结,与淋巴结引流一致,淋巴节转移后先增殖肿大,然后侵出淋巴组织到周围脂肪间隙,形成没有界限的一整块肿瘤。少数可见轻度阻塞性肺炎、肺不张。(2)周围型(18%):CT表现肺周围孤立结节,可见浅分叶,病灶远端可见小尾巴征,分支状、蠕虫样改变,病灶密度均匀,增强呈轻—中度均匀强化。这可能与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病灶较小,生长缓慢,不易缺血坏死有关,也可能与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细胞排列紧密匀称有关,早期发生肺门、纵隔广泛淋巴结转移,呈“娘小仔大”,即原发病灶小,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明显。SCLC虽然有上述影像特点,但是临床上还是活检取得病理诊断为金标准。临床上主要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和支气管镜下肺活检,其中经皮肺穿刺活检操作相对简单,患者接受度高,配合度高,病理结果阳性率较高。

总之,SCLC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对临床的诊疗和预后评估有着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肺门胸膜肿块
多层螺旋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肺门单中心Castleman病CTA“抱球征”1例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肺门淋巴结核临床疗效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成人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CT表现
现场快速评估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