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

2020-07-29陈雪枝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13期
关键词:阿替普溶栓神经功能

陈雪枝

脑梗死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成为全球第二大死因[1]。急性脑梗死为脑动脉出现阻塞、狭窄,从而导致局部脑组织血供降低或中断,脑组织会出现坏死,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因此在临床中需及时治疗。溶栓治疗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阿替普酶即血栓溶解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为进行脑梗死治疗中常见药物,其临床运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临床疗效,得到了国内学者的认可[2]。但阿替普酶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神经功能及血清MCP-1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8年9月的神经内科急诊收治的发病4.5 h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90例,纳入标准: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静脉溶栓要求[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为4~24分;经脑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重要脏器如心、肝、肾等功能不全;近2周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依据患者的年龄分为三组,A组年龄≤60岁共37例,平均年龄(52.32±6.25)岁,男20例、女17例,用药时间(2.78±0.98)h;B组年龄61~79岁共35例,平均年龄(66.69±4.79)岁,用药时间(2.89±0.87)h,男20例、女15例;C组年龄≥80岁共18例,平均年龄(83.72±3.18)岁,男10例、女8例,用药时间(2.94±0.87)h,三组患者的性别、用药时间对比差异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在入院后建立静脉溶栓绿色通道,采用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大药厂,批准文号:注册证号S20110052,0.9 mg/瓶)治疗,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将药物放入生理盐水共100 mL进行静脉滴注,10%阿替普酶在1 min进行静脉推注,其余进行静脉滴注60 min,用药24 h内观察患者的病情,溶栓后24 h进行头颅CT检查,若无出血给予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三组患者共治疗14 d,进行疗效评价。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越严重[4]。日常生活能力依据 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 scale,BI)评分评估,分值越高越好[5]。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共5 mL,离心后取上清液,酶标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的表达。统计三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19.3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进行事后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IHSS评分、BI评分和MCP-1水平

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BI评分和MCP-1水平在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CP-1水平较治疗前出现降低(P<0.05),BI评分较治疗前出现升高(P<0.05),治疗后A组和B组NIHSS评分及MCP-1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BI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A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B组,BI评分明显高于B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MCP-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

三组患者的出血性梗死、脑实质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和病死情况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于B组低于C组。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出现后,因脑细胞和神经纤维出现不可逆损伤、认知功能下降、神经功能受损等,从而导致患者的死亡率上升。溶栓治疗可对闭塞血管进行有效开通,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6-7]。阿替普酶早期溶栓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治疗方案[8-9],其提高疗效的临床机制为药物可溶解血栓,对机体缺血半暗带可有效挽救,恢复脑组织缺血区血液供应,挽救了脑组织缺血的不可逆性损伤。静脉溶栓治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樊凌华等[10]对比5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治疗,结果表明低龄组患者NIHSS评分较低,轻微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和症状性脑出血并死亡的发生率较低。MCP-1为致炎因子,可激活和趋化单核巨噬细胞,使得单核巨噬细胞凝聚在脑梗死部位,加剧脑组织受损程度。阿替普酶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临床疗效得到了临床的肯定[11-13]。本研究分析3个不同年龄组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表明经治疗后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CP-1水平较治疗前出现降低,BI评分较治疗前出现升高,A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B组和C组,BI评分明显高于B组和C组,A组和B组MCP-1水平明显低于C组,表明低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BI评分和MCP-1水平改善较为明显,这些结果表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均可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和MCP-1水平。而高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和MCP-1水平改善较低龄患者的降低,原因为高龄患者的心房颤动比例大,梗死面积大,NIHSS评分高,因此出血转化率高。三组患者的出血性梗死、脑实质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和病死情况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于B组低于C组。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BI评分和MCP-1水平对比(±s)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BI评分和MCP-1水平对比(±s)

注:#表示与C组治疗后对比,P<0.05;&表示与B组治疗后对比,P<0.05

组别 时间 NIHSS评分(分) BI评分(分) MCP-1(μg/L)A 组 治疗前 10.65±4.69 40.59±5.28 121.82±11.10(n=37) 治疗后 4.86±1.06#& 69.89±4.29#& 70.50±10.14#B 组 治疗前 10.97±4.98 40.23±4.98 118.68±12.96(n=35) 治疗后 6.60±0.95# 65.26±6.20# 71.81±10.45#C 组 治疗前 10.39±1.20 40.00±5.11 118.01±12.03(n=18) 治疗后 7.83±0.92 59.50±5.98 88.07±7.29 ta 值 - 7.325 26.200 20.760 Pa 值 - 0.000 0.000 0.000 tb 值 - 5.099 18.620 16.660 Pb 值 - 0.000 0.000 0.000 tc 值 - 10.300 15.080 9.030 Pc 值 - 0.000 0.000 0.000 F前值 - 0.114 0.101 0.871 P前值 - 0.893 0.904 0.422 F后值 - 60.750 0.342 21.750 P后值 - 0.000 0.000 0.000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后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对比 [例(%)]

综上所述,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均可改善神经功能及血清MCP-1水平,提高临床有效率,低龄患者的获益较高龄患者的获益较高。

猜你喜欢

阿替普溶栓神经功能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