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金融与区域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

2020-07-29姬新龙王仕琦

开发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耦合绿色金融

姬新龙,王仕琦

(兰州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兰州 730020)

提要:生态环境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基础,绿色金融作为支持国民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一种金融创新,能够合理配置且最大限度地引导有限资源向环境保护的方向倾斜。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以西部区域生态屏障重要省份甘肃省为例,测算了2013—2018年间绿色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在逐年提升,但整体基础依然薄弱;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逐年向好的增长态势;二者的耦合从拮抗阶段逐渐接近磨合阶段;绿色金融——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水平也从中度失调过渡到勉强协调状态,但绿色金融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程度依然较低。据此结论,笔者从加大金融产品体系创新、实施绿色金融激励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和产业绿色改造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绿色金融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政府机构及相关管理部门陆续出台政策文件,全面规范社会经济主体尤其是企业的行为,倡导经济增长、金融投资与绿色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金融作为引导绿色经济发展的一种政策性金融创新,是连接金融投资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纽带,能够合理有效的配置各类金融资源,最大限度地向环境保护方向倾斜,实现投资、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1]。2013年银监会出台《绿色信贷统计制度》,明确了金融资金重点支持的领域与行业;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从宏观到微观全面的勾画了绿色金融发展的整体框架;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梳理了绿色债券支持的领域;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2]。然而实践中,由于受传统经济增长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环境污染和绿色生态破坏等现实问题依然严峻,已经成为阻碍当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3]。

甘肃地处国家西部生态屏障规划中的战略核心地位,发展绿色金融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建设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中,已经形成以十大生态产业为依托、产业绿色化发展和资源型发展为导向的融合协调发展模式。此外,甘肃还是全国较早一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循环经济模式构建为契机,针对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借助产业链整合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改造升级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以此打造低碳可持续的绿色产业链,全力引导带动绿色发展转型。在此背景下,以甘肃省为例全面分析探讨绿色金融与区域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问题,将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的全面绿色改革转型中,以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为突破口,坚守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探索绿色金融实践创新,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为绿色产业提供融资支持,这对于整个国家,尤其是生态环境承载力较为薄弱的西部来说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二、理论文献回顾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绿色金融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对绿色金融的概念有着各自的解释和定义。国外学者主要从两方面来定义绿色金融:一是从绿色金融在金融与生态环境之间扮演的角色出发来定义,如:Salazar认为绿色金融是金融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桥梁,并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要而不断衍生出来的一种创新型金融工具[4];Jeucken认为金融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环保领域,给予环保产业更多的金融支持,并更注重环保领域的评价指标,进而带动其他产业向绿色方向转型升级[5];二是从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出发来定义,如:Eric Cowan认为发展绿色金融的目的,是解决绿色经济产生的费用支付的问题[6]。

国内学者对于绿色金融的界定主要基于3种视角:一是从创新型绿色金融工具的视角,认为绿色金融是金融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化而产生的一种政策性金融工具,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是调节金融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如,胡鞍钢和周绍杰较早界定绿色金融是调节经济发展过程中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一种政策性工具[7];翁智雄等更是将绿色金融产品分为具体的三大类,包括环保产业指数类、环保节能融资类和碳金融类产品。二是从金融政策的视角,即在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政府或金融机构等要对绿色化发展的企业和项目给予优惠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促进金融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8]。和秀星认为绿色金融是政府和金融机构为绿色企业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政策,如较为宽松的贷款条件和还款期限等,来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9],而高建良则把绿色金融视为金融部门在正常的业务运作过程中所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从而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助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10]。李心印认为绿色金融政策在投融资行为中能够提升投资者的环保意识,而环保意识在投融资活动中又能够促进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1]。欧阳宸同样认为绿色金融要求金融机构或部门在投融资决策中必须考虑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三是从整个宏观层面来看,金融作为整个宏观经济的催化剂,为资金的运转注入更多活力,而绿色金融是金融业发展的产物,它是以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产业,促进实现国家经济转型的目标[12]。王遥、潘冬阳和张笑认为绿色金融可在宏观、微观以及传统经济三者之间形成一种互补机制,进而优化经济的宏观发展,并提高经济的微观效率[13]。

(二)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

目前,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的完全协同发展还需更长时间的实践。因此,国内外学者从绿色金融的视角来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因素,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实现绿色金融成为生态环境改善的有力保障。不同学者对绿色金融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但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基于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在金融支持实体产业中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以期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引导来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国外学者Salazar、Cowan和Labatt、White等通过研究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绿色金融是金融与环境可以沟通的较好桥梁,通过传统的金融工具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Scholtens认为对基础性金融工具进行各种组合,产生相互匹配的金融工具可以有效解决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14]。Diakoulaki & Mandaraka确定了5个解释性因素的影响,进一步详细评估了经济和环境方面的有效性[15]。Ereh,J.C,Wara等指出在倡导经济绿色化和低碳化发展的情况下,绿色金融是有效的实施手段[16],Chens也认为绿色金融是实现经济低碳化发展的关键[17]。Wang Y & Zhi Q认为绿色金融将生态环境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8]。

国内学者,白钦先和谭庆将绿色资本的流向分为3类:一是将绿色资本投向环境污染治理,包括工业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以及城市环境污染;二是将绿色资本投向绿色产业,包括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循环农业等;三是将绿色资本投向生态的修复与建设,包括生态屏障的保护等[19]。任辉认为实施绿色金融战略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0]。易金平和江春认为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倡导下,绿色金融将推动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1]。马骏将环境风险分析视为金融机构在其内部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绿色项目进行识别、评估以及后续的跟踪,帮助金融机构识别以及化解自身经营的风险,做到将绿色资金真正流向绿色领域[22]。

(三)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保护更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国外学者,Scholtens B选取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考量银行对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所持的态度,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当银行自身处在可持续发展时期时,银行的行为将与整个社会协调统一发展,经济系统将步入更加完善、高效的境地[23]。Joachim Sell等指出欧盟的绝大多数银行把环境风险与可持续发展视为其内部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融入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将环境风险加以内部化[24]。Michael Wara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绿色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主要原因是绿色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25]。

国内学者于永达和郭沛源对相关绿色产业系统分析和研究后,发现金融与绿色产业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确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认为行业对于环境的影响除去体现在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之外,信贷与投资手段也会间接加剧引发各类环境破坏与污染,乃至损害生态平衡,反过来作为环保问题同样会对银行机构带来影响,使得其盈利、财务及运营受到不利干扰[26]。牛文元从可持续发展的3个层面,即经济、环境和社会,认为可持续发展只有这三者达到相互促进、协调一致,才能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7]。马腾跃认为绿色金融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以通过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来解决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使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保障[28]。王修华等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做出剖析,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三个层面的、保持绿色金融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29-30]。

通过对绿色金融的内涵、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当前有关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主要以理论和宏观分析为主,而对区域或省级层面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以及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实证分析涉及较少。因此,笔者在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理论的基础上,以我国西部区域生态屏障重要省份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选取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以及绿色农业开发贷款额等绿色信贷的比重作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替代,从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和废水治理设施数5个方面作为生态环境的度量指标,运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该区域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进行实证检验,以期为绿色金融支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

三、绿色金融支持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机制

生态环境是生存依托的外部条件,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生态环境带来如生态破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包含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还包含满足后代对于环境的需求与发展。在绿色金融支持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机制中,不仅涵盖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还需要市场运作机制和理念培育机制的参与(见图1),而在可持续发展体系中,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其中只有在环境子系统有效运转的前提下,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才能得以持续发展,所以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图1 绿色金融支持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机制

绿色金融在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市场运作机制为核心,以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为主体,依托绿色金融产品设计、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同时借助税收政策、贴息政策等政策保障机制,进而实现产业生产、消费生活乃至经济整体、社会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绿色金融引导的经济发展、绿色消费理念、绿色生产观、绿色金融观,还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环境风险,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形成绿色金融观、绿色消费观和绿色生产观的良性培育机制,进而从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两方面促进区域经济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而理念培育机制的形成又反向驱动绿色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因此,甘肃省绿色金融在支持生态环境改善时,政府、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要以十大生态产业为依托来创新设计绿色金融产品,以具有天然地理优势的核能产业、风电光等产业绿色化发展为导向,形成融合协调的市场运作机制,主动推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另外,绿色金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金融观、消费观、生产观以及生活方式,反过来会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实证检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选取与检验设计

考虑到西部地区的区域生态环境恶劣和修复困难的现状,西部地区大多省(区)一直都在倡导绿色发展的经济转型之路,积极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甘肃省就是较早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十大生态产业,全面推进省域层面绿色金融战略的省份,也是目前为止第二批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唯一获批的省份,由此,笔者以2013—2018年为该省份绿色金融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检验为时间节点。而根据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的统计数据,实践层面,该省域辖内银行开展的绿色金融业务实际上都是用于工业节能环保项目、绿色农业开发项目、绿色交通项目等,因此,在以下耦合实证模型中,笔者就以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以及绿色农业开发贷款额占绿色信贷的比重作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

1.指标设计及数据来源

考虑到绿色金融产品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笔者选取与绿色信贷相关的指标,因为甘肃省相对于其他试验区在绿色信贷余额占比方面优势较大,从贷款投向看,重点支持了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绿色农业开发、企业节能改造、民生工程、绿色农业开发等项目,特色较为明显,成效比较显著。在具体指标的选取中用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以及绿色农业开发贷款额占绿色信贷的比重作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替代。同时根据《甘肃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用生态环境指标来代替可持续发展指标,并从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和废水治理设施数5个方面进行具体度量,构成了包含绿色金融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完整的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2.熵值法

为了配合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应用,我们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相应处理,根据熵值法的赋权计算思维和经济含义,具体过程如下。

(1)数据的处理。

(2)计算第j个区域下第i个指标所占的比重

(1)

(3)计算第i项指标的熵值

(4)确定各指标权重

(2)

3.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

表2 绿色金融—生态环境耦合阶段类型

另外,系统间耦合度计算模型中的U1和U2则表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而U的计算公式如式(3):

(3)

式(3)中,Ui表示第i个子系统(绿色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值。

对于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可依据模型如下:

(4)

式(4)中,T为绿色金融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综合协调指数,a与b为待定系数,本文选取a=b=0.5。D为两大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

借鉴已有学者的研究,建立耦合协调度等级及耦合阶段划分标准如表3所示。

表3 绿色金融—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二)检验过程与结果讨论

运用上述耦合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通过对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4个层面的测度,实证分析绿色金融和生态环境两大系统各自的发展现状,以

及互相之间的影响,并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出发,探讨区域绿色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是否具有一致性和发展均衡协同性,进而推动绿色金融支持生态环境的改善。

1.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分析(U1)

表4 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表5 绿色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结果

图2 甘肃省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发展演变趋势

2.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的测度与分析(U2)

3.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测度与分析(C)

表6 甘肃省绿色金融—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测度结果

表7 甘肃省绿色金融—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类型

4.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测度与分析(D)

5.实证结果讨论

通过运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进行测度之后,我们发现甘肃省的绿色金融—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一直处于拮抗阶段,但耦合协调类型从2013—2015年经过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的演变过程,从2016年开始便一直处于勉强协调的状态。从甘肃省所处的耦合阶段和耦合协调类型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西部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并不高,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的完全协同发展还需更长时间的实践。具体来看,从时间上,区域绿色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具有一致性,均呈缓慢增长态势;从空间上,区域内部之间发展不均衡,应该加快区域内部之间的协同发展,推动绿色金融支持生态环境的改善。出现上述结论现象的原因,我们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一是绿色金融基础建设方面。以甘肃省为例的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虽然整体上逐年提升,但从上文测算结果来看,绿色金融发展整体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还不够完善,不足以支撑生态环境的改善。查阅甘肃省绿色金融现状资料,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由于绿色金融产品体系还不够完善,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开发时,应针对生态环保、特色产业支持的要求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并指导和推动区域内各商业银行推广绿色金融产品,比如,2017年甘肃绿色信贷投放行业中,绿色交通运输项目绿色信贷余额占比为45%,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项目占比为39%,而其他绿色信贷投放项目绿色信贷余额占比仅为16%;其次,没有出台具有针对性的绿色金融配套实施与激励政策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在动力,引导金融机构、企业等主动融入全省绿色金融战略。另外有关支持商业银行、券商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的配套激励措施以及风险补贴机制并不明确,调动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参与的效果不佳,这使得存在公益性、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绿色金融项目参与积极性不高;最关键是,还没有省级层面统一的绿色金融统计指标和项目库,缺乏信息沟通与共享,实践中可能还存在部门壁垒制约,各机构的优势信息资源得不到整合,开展部门间数据共享与交换依然面临困难。同时,没有牵头部门来推动绿色金融信息数据的有效使用,难以为企业提供多元、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以及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信息交流共享,从而导致绿色金融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不高。

二是绿色金融支持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甘肃省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围绕十大生态产业,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目前,甘肃省在核能产业、风光电产业因地理位置而具有天然的发展优势,然而这些产业依然高度依赖绿色信贷融资发展,各金融机构虽研发了一些适合该行业发展的绿色信贷产品,但绿色金融产品和理念不具有独创性,大多都是模仿,无法有效地引导绿色资金流向区域内特色产业,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其次,产业绿色化改造能产生一定的生态环境效益,但缺乏对绿色信贷、债券、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的合理运用,造成传统产业向绿色方向转型升级时存在困难,难以支撑产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对接。此外,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打造低碳可持续绿色产业链的效果也不够显著,在绿色产业基金运营方面,相关基金仍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尴尬。

五、结论启示与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在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调整、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的完全协同发展还需较长时间的实践。因此,在追求绿色金融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时,应该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因素,尤其要从绿色金融的视角,加大金融产品体系创新,实施绿色金融激励政策,落实金融资源真正支持绿色产业和产业绿色改造,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统筹发展,才能使各个区域真正达到耦合协调可持续的状态。

(一)加快区域性多层级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建设

绿色金融体系的健全需要绿色金融产品作为载体发挥作用,因此,要尽快完善区域性金融产品体系。首先,在绿色信贷方面,辖域内各商业银行要立足于本地的生态产业特色,将环境风险分析视为其内部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绿色产业和项目进行识别、评估以及后续的跟踪,做到将绿色资金真正流向绿色领域。与此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创新授信机制、产品开发、业务流程,完善生态环保、特色产业支持要求的绿色信贷评价考核体系,指导和推动区域内各商业银行制定绿色信贷目标。其次,在绿色债券方面,要重点围绕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循环化改造、生态农林业、低碳经济试点示范等绿色投资项目发行绿色债券。第三,在绿色基金和保险方面,要以财政专项资金、企业税费等政府出资,银行、证券、保险等社会资本出资;省内外绿色龙头企业、民间投资等三类资金筹集方式为主。同时积极衔接省内各类金融机构、各大高校等,挖掘、培养、引进专业的金融人才,解决绿色基金设立和专业性人才匮乏的问题。

(二)建立区域化绿色金融配套措施与信息共享机制

由于缺乏高效率的信息披露机制和管理平台,目前,可深度了解产业以及企业环保信息的渠道较少,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存在不确定性和较大风险,造成金融机构普遍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着绿色金融的全面开展和推广。目前,全省绿色金融信息服务功能相关的平台仅有两个,一个是省发改委建立的“信用甘肃”,另一个是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但这两个系统都属于独立运行,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得不到整合,开展部门间数据共享与交换依然面临困难,金融机构难以获得企业真实可靠的环境信息。因此,甘肃省应尽快建立区域化绿色金融配套措施以及信息共享机制,针对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配套的激励措施,具体可分为经济激励和声誉激励,内容手段包括增加收益、降低成本、减免责任、赋予权利和义务、特殊荣誉、特殊资格等。例如:可设立区域性“绿色金融特别基金”,或者设立针对绿色金融的财政贴息补贴基金、政府风险缓释基金等,同时出台如“绿色债券贴息政策”、“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绿色担保奖补政策”等系列配套政策,通过奖励、利息补贴、保费补贴、担保补贴、风险共担等方式,支持参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主体,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绿色经济的建设。

(三)以生态保护为导向助力传统产业向绿色方向升级

作为新中国早期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甘肃产业结构中石化、有色冶炼、建材等传统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明显,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必然是产业结构调整。其中,产业绿色化改造又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它不仅能够完成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同时又能促进绿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甘肃可围绕“传统产业绿色改造转型”的目标,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项目、绿色企业识别方法,有效预防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企业倒闭及环境修复成本难以弥补的问题,同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绿色产业中来,并以更高的标准、更好的质量,开发、设计、运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在确保金融机构履行环境和社会责任的义务的同时满足社会资本的逐利需求,以此来推动区域内各类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转型与发展。

猜你喜欢

耦合绿色金融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绿色低碳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