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种信仰
2020-07-29刘红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教师
刘红/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教师
刘红给学生们召开班会
6 岁那年,村小老师洁白的衬衫、 锃亮的皮鞋让我羡慕至极,当老师的梦想在我幼小的心田生根;12岁时,初中老师轻松幽默、开放包容的课堂令我神往,当老师的梦想如野草般疯长。因为梦想,在2001年的中考志愿表上,我只填报了陇南师范学校。因为喜欢,所以刻苦。在三年的师范学习生涯中,我异常勤奋,在毕业时被免试保送到西北师范大学学习,再次填报志愿时,又一次选择了师范专业。这时我突然发现,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已经成了我的思维习惯。七年的师范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思考的深入,我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教师职业、教学岗位、教育对象始终心怀敬畏之情。
2008年7月,我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我参加了由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到甘肃省被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41个国定贫困县之一的陇南市礼县任教,成了一名特岗教师。看着自己的理想即刻成为现实,平时脑袋一挨枕头就能睡着的我激动得彻夜未眠。
2008年8月25日,我正式到校任教。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我一直勤勤恳恳,认真工作。为了能尽快站稳讲台,我认真钻研、上下求索。回顾12年的教学生涯,自己曾在迷茫中不断追求,在痛苦中执著前行,在播种希望后收获了成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迷茫中的追求。初为人师,我感到非常迷茫。面对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我不知所措,一直担心我这样的“新手型”教师能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能不能满足孩子们发展的需要?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为此,我丝毫不敢懈怠。每天早晨,我都会早早地来到学校开始一天的工作,夜深人静时还在办公室反复修改教学设计。为了能上好每一节课,我认真钻研、虚心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突破难点。为了使教学效率尽快得到提高,我细心揣摩各类考试题目,钻研答题技巧,总结方法规律。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
记得,一天晚上一个学生用充满稚气的声音问我:“老师,您怎么还不休息?”我笑着对他说:“老师现在还不瞌睡。”从那天起,那个懂事的孩子每天晚上离开教室的时候,都会来我的办公室提醒我:“老师,早点休息,注意身体!”听到这句话语,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当我走进圣洁的课堂,踏上神圣的讲台,看到一张张天真稚气的脸、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眸,我感到自己的生命在工作中燃烧,人格与价值在工作中不断得到升华。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痛苦中的执著。面对业务上的不断熟练,我却时常陷入失落和忧虑之中。工作之初,我担任了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工作几周后,有几个老师就对我“好言”相劝:“思想品德是一门副科,你在备课和批改作业上花费那么多工夫,图啥?”有个老师还时常对我冷嘲热讽。在这样的境况下我曾想过放弃,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教育是奠基事业,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首先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感情用事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我坚定信念,坚守初心!但从那以后我开始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底走了多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自己认为优质的教育,使大量的学生从农村涌向城镇,造成了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浪费、城镇学校教育资源出现明显紧张的局面;无论老师、家长还是学生,都按照该学科考不考试以及在考试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把课程分成了三六九等;学习好的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成绩变得更好,而学习差的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冷落中成绩变得更差;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精神压力巨大,休息时间被挤占,心理疾病增加,厌学情绪增长……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我备受煎熬。
2011年秋天,我到西北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珍惜在这里的分分秒秒,一有空闲就去听讲座或到图书馆看书、查资料。其中,王鉴教授的“作为教学研究方法的课堂志”专题讲座,通过典型的研究案例生动形象地呈现课堂志研究的过程,让我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中观察和记录;李瑾瑜教授的“课堂改进新策略:基于学生与学习视角”的专题讲座,让我认识到学生和学习才是教学的关键词,只有真正地学习,才有教学意义的发生,老师要向学生学习,和学生一起成长;刘旭东教授的“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讲座,强调不能把课程等同于教科书,更不能等同于教学科目,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学校文化重建;郝雪博士讲授的“中学生物学教材分析”课程,为我日后在教学中用好教材,提高教学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北师大二附中窦继红校长组织的一周一次的观课议课活动,让我们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交流,两个小时的课经常会上成三个多小时,而我们仍意犹未尽,在回宿舍的路上仍不断探讨;导师龚大洁教授让我懂得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常怀一颗敬畏之心,和学生达成“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同时,导师每周一下午组织的“教育家成长丛书”读书报告会,雷打不动,从未间断,《刘可钦与主体教育》《魏书生与民主教育》《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让我知晓了各位教育大家的成长轨迹,领略了各位名师在为师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努力上下求索,最终为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绘就了斑斓的画卷。这些积累帮助我日后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这两年的学习,让我学会了自我反思、学会了不断学习、学会了平和心态,进而对教育、教学、教师职业都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种新的认识,重新唤起了我重回课堂的冲动。
刘红带领学生们观摩疫情主题的作品展
刘红带领学生们参观黄河后留影
刘红带领学生们赴兰州参加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后留影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苦思冥想后的豁然开朗。2015年6月,陇原名师石志学高中生物学二级工作室在礼县建立,我有幸成为工作室成员。通过石老师的言传身教,我初步领会了石老师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给学生的“五会”,即会读书、会理解、会结网、会稳定和会拾遗。2016年1月,石老师的教育专著《回归与守望:探索优质教育之路》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思考,我深刻地领会到教育的全部技巧就一个字——爱,这种爱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爱和对教育对象的爱。只有教师具有博大深厚的爱心,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真心宽容学生:宽容学生的偏激、宽容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真正欣赏学生。欣赏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进步、欣赏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在爱的指引下,信任、理解、尊重学生,看中优点,不纠缠缺点,用优点激励他不断地往前走,在此过程中,用心寻找合适的机会、合适的方式尽可能地帮他改正缺点。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尝试,我在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上努力做到“走入学生心灵”,帮助学生学会感受爱、学会爱他人、最终能自爱。
同时,我感到如果不反思、不总结、不记录,自己的一些经历就会成为过眼烟云,想法终究是水中之花。所以在深入反思总结的同时我不断地用笔去记录。十二年来,我总结整理教学资料《精英学案》两册;在《中国教育报》《未来教育家》《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教学》《实验教学与仪器》等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文章十五篇;在教育部师范司、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组织的论文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中获奖六次;主持完成甘肃省“十二五”“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各一项;先后获得甘肃省陇南市“青年教学能手”、礼县“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等十余个荣誉称号。
2018年6月,通过资格审查、课堂试教等程序,我顺利进入甘肃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陇上百年名校天水市第一中学任教。站在新的起点上,我百感交集、信心满怀。我愿为自己挚爱的学生、为自己钟情的讲台、为自己追求的事业,继续倾洒汗水和心血。“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待到桃李满目日,便是我们自豪时。”看到这样的诗句,我更加坚信: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无怨无悔;从事教育这份事业,我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