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雷电特征统计分析及安全防御
2020-07-28黄建林陈桂华
黄建林 陈桂华
摘要:本文主要采取1981-2010年广东省汕尾市气象局的雷暴日数观测资料,通过采取气候倾向率、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汕尾市雷暴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广东省汕尾市雷暴日数波动起伏比较明显,整体上呈略微下降变化态势,气候倾向率为-0.614d/10a;汕尾市属于多雷区,30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4.6d,年最多值为81d(1983年),年最少值为34d(1989年)。针对雷暴天气,应不断加强加强雷暴天气的监测以及预报预警、完善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传播体系,通过采取及时有效的防雷减灾措施最终达到降低雷电灾害损失与人员伤亡的目的。
关键词:汕尾市;雷暴;特征;安全防御
引言
汕尾市隶属于广东省,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东岸,地理坐标处于北纬20.27—23.28°与东经114.54—116.13°之间,,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其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暖,雨量丰沛,干湿明显,光照充足;冬不寒冷,夏不酷热,夏长冬短,春早秋迟;秋冬春旱,常有发生,夏涝风灾,危害较重。因此,本文利用1981—2010年广东省汕尾市雷暴日数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以及气候分析等方法,依据年雷暴天气的年际、月际、季节变化情况对汕尾市的雷暴日数变化特征展开分析,找出汕尾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并提出有效的安全防御措施,为政府部门以及群众防雷减灾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以及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1981—2010年广东省汕尾市气象局所观测到的雷暴资料。雷暴日数统计主要以地面观测记录为准,在对雷暴观测资料进行统计时,一日之内发生数次雷暴时,通常统计为1个雷暴日;根据广东省汕尾市的气候特点,四季划分用 3~5 月代表春季,6~8 月代表夏季,9~11 月代表秋季,12月~次年2月代表冬季。
2.结果与分析
2.1雷暴日數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如图1所示为1981-2010年广东省汕尾市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图,从雷暴日数变化线不难发现近30年广东省汕尾市雷暴日数总体波动起伏比较明显,整体上呈略微下降变化态势,气候倾向率为-0.614d/10a;从雷暴统计记录资料可知,汕尾市在1981—2010年期间出现的雷暴日数为1638d,近30年汕尾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4.6d,这说明汕尾市属于多雷区。结合雷暴年际变化图还可以看出,汕尾市近30年来年雷暴日数最多值出现在1983年,雷暴日数为81d,年雷暴日数最少值出现在 1989年,为34d;年最多值与年最少值之间相差47d,年际间雷暴日数波动起伏较大。
2.2雷暴日数的月变化特征分析
通过对1981—2010年汕尾市近30年逐月雷暴日数进行统计分析能够获悉(表1),汕尾市各个月份均可能会出现雷暴天气,雷暴日数大多数集中于4-9月,这个时间段雷暴日数出现频率大,占90.66%;月雷暴日数累计值最多值出现在8月份,月累计值为329d,月平均值为11.0d,出现频率为20.09%。由季节上来看,近30年汕尾市春季(3~5月)累计发生雷暴日数439d,占年累计总数的26.80%;夏季(6~8月)累计发生雷暴日数924d,占年累计总数的56.41%;秋季(9~11月)累计发生雷暴日数237d,占年累计总数的14.47%;冬季(12~次年2月)累计发生雷暴日数38d,占年总数的2.32%。由此分析可以了解到,汕尾市雷暴天气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为夏季,春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出现雷暴频率最小。
3雷暴安全防御措施
3.1加强雷暴天气的监测以及预报预警
汕尾市气象局应加强雷暴天气的监测,特别是雷暴高发期应及时对雷暴灾害性天气进行预报和预警。在汛期应强化岗位职责,严格执行24h值班及领导带班制度,并且要积极与上级气象部门对灾害性天气进行会商研究以及判断,积极部署应对雷暴以及其他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天气预报员需要密切关注雷达、卫星云图,实时天气状况以及其他气象数据资料,分析雷暴天气可能发生的时间,强度以及覆盖范围,并制定科学有效的防雷减灾工作方案。一旦监测到雷暴天气,应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微信、手机、国突平台以及别的途径向区政府办、防汛办与应急办等相关部门发布雷电灾害预报预警。决策气象服务人员应当根据最新的天气趋势向市委、市政府提供信息,以便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指导依据。
3.2完善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传播体系
气象部门要不断完善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传播体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国土预警发布系统建设以及运行机制不断向灾害多发区域深入,对现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断完善,重点推动手机气象短信定制、乡村大喇叭、LED显示屏、微信公众号、气象APP等系统建设,以实现雷电灾害预警信息在汕尾市各地区各乡镇大范围覆盖,将预报预警信息送入农村、社区等“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的作用,确保人们可以及时获取雷暴灾害防御技巧,使广大群众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提前部署防防雷减灾措施。通过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向电力、通信、加油站等对雷暴天气敏感性较高的行业发布专业气象服务产品,提醒做好雷电灾害防范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4.结论
(1)近30年广东省汕尾市雷暴日数波动起伏比较明显,整体上呈略微下降变化态势,气候倾向率为-0.614d/10a;汕尾市属于多雷区,30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4.6d,年最多值为81d(1983年),年最少值为34d(1989年)。
(2)汕尾市各个月份均可能会出现雷暴天气,雷暴日数大多数集中于4-9月,这个时间段雷暴日数出现频率大,占90.66%;月最多值出现在8月份,出现频率为20.09%;汕尾市雷暴天气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为夏季,春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出现雷暴频率最小。
(3)针对雷暴天气,应不断加强加强雷暴天气的监测以及预报预警、完善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传播体系,通过采取及时有效的防雷减灾措施最终达到降低雷电灾害损失与人员伤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欧阳兆云,周冬梅,欧阳小娟.等.1959—2008 年田阳雷暴气候统计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26(5): 61-63.
[2]覃卫坚,寿绍文,王咏青等.广西雷暴分布特征及灾害成因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9, 18(2):131-138.
[3] 蓝卫洲,李常博,李金光 . 浅析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 [J]. 环球人文地理, 2015(18) : 234.
[4]林奕峰, 陈绍东, 区永平.广州市雷暴的基本气候特征及其对防雷减灾工作的指导意义[ J] .广东气象, 2002(增刊):22-23
作者简介:黄建林,(1988-)男,汉族,广东省汕尾市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防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