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影响

2020-07-28张文兰马小芳胡姣

学前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元分析信息技术

张文兰 马小芳 胡姣

[摘 要] 对于信息技术是否能够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运用元分析方法,对近10年国内外正式发表的50篇关于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实验或准实验研究论文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发现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幼儿的好奇心与兴趣、创造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在不同的调节变量(如技术设备类型、实验周期、课程领域)下,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今后应更多关注信息技术对幼儿多元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与运用信息技术,控制幼儿使用信息技术的时间,构建专门针对学前教育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幼儿学习与发展;元分析

一、问题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用以支持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例如2016年,美国教育部和卫生公共服务部联合发布《早期学习和教育技术政策简报》,以促进在家庭和早期学习环境中适当地使用技术;[1]2017年,新西兰教育部在发布的《数字技术》文件中指出儿童在早期学习新技术将会使他们为数字未来做好准备,并开发了将技术应用于教育中的课程;[2]2012年,我国教育部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文件中提出要“针对学前教育建设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及推动幼儿园基础设施、软件工具和应用能力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全面提升”。[3]

虽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推进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政策文件,并启动了相关项目,但早期学者对于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大多持质疑态度,认为在学前教育阶段就让儿童接触技术不利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例如,曾任全美幼教协会(NAEYC)主席的大卫·埃尔金德(David Elkind)明确表示,幼儿阶段不适宜使用计算机;[4]2000年,美国儿童联盟成员科琳·科德斯(Colleen Cordes)和爱德华·米勒(Edward Miller)在联合发表的《机器保姆:对儿童使用计算机的批判性观点》报告中表示,虽然计算机正以深刻和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的生活,但是计算机给儿童带来的潜在危害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这些危害涉及身体、情感、智力以及创造力等方面,因此他们坚决反对在幼儿阶段使用电脑;[5]除了学者们的反对声音之外,幼儿家长们也担心在学前教育阶段使用信息技术会对幼儿视力发展和行为习惯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种质疑已经转化为学者们开始了解在学前教育中应该如何应用技术[6]以及探究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影响效果。

通过文献的阅读,我们发现这些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实证研究方法探究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影响效果的实验或准实验研究存在研究结论不一致的问题,部分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结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部分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结果没有影响作用,也有部分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结果具有消极的作用。例如,劳拉·奥特威特(Laura A. Outhwaite)等学者通过准实验研究发现,平板电脑可以为儿童早期数学发展提供一种个性化的有效支持,尤其是使记忆能力较弱的儿童表现出更强的学习效果;[7]林(Lim)考察了在计算机环境下儿童在课堂中的社会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这种环境下,儿童通过与同龄人的积极互动获得了更有用的信息并能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8]杨红玉、李定荣等学者研究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环境下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在多媒体环境创设的丰富情境下,幼儿的语言复述能力和举手表现显著提高;[9][10]梅丽娜·弗曼(Melina Furman)在探究平板电脑对5岁儿童的科学课程学习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科学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类似的提升,这意味着平板电脑的应用并没有提升学生的科学课程学习;[11]玛丽娜·克马尔(Marina Krcmar)和琼(Chiong)等学者对比在电子书环境和传统纸质书环境下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儿童在电子书环境下的阅读理解能力显著低于传统纸质书环境下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12][13];等等,这些研究是相对零散、笼统的,而且缺少对这些研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从而使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影响的研究。使用元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可以对这些独立的研究进行整合、综合评价和分析,从而获得普遍性、概括性的结论。[14]该方法主要是通过运用定量分析技术解决在同类课题研究中由于研究者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周期、研究工具等不一致而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问题,从而获得大量研究中暗含的概括性的共同效应。因此,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对这些实验或准实验研究进行量化分析,从整体上论证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的影响效果。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探讨的信息技术是指在学前教育中为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而采用的用以获取、加工、显示和传输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信息技术设备的总和,包括计算机、移动手机、平板电脑等。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通过提取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教育对幼儿学习与发展影响效果的各研究中的样本量、均值、标准差等信息,利用标准化均数差法(SMD)计算整体效应值,从而探究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影响效果。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工具STATA 14对各项实验研究中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综合,计算其效应量大小,并绘制漏斗图。STATA 14是一套集數据分析、数据管理及绘制图表于一体的整合性统计软件,具有操作灵活、简单易用、运行速度快等优点。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利用多种途径搜集近十年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教育中的高质量文献。首先在“Web of Science”“EBSCO”“Science-Direct”“Wiley”“Springer”等外文数据库中以“preschool or kindergarten or young children 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并含“Information Technology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or ICT or media”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同时结合“谷歌学术”补充检索;其次,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等中文数据库中以“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并含“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最后,利用文献回溯法进行补充检索。

(三)文献纳入标准

检索到相关文献之后,笔者在阅读文献标题和摘要后选择符合以下标准的目标文献:第一,主题必须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结果影响效果的研究;第二,研究类型为实验研究(包括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第三,文献中必须包含完整的数据,能够获得本研究所需的相关统计量,如样本量、均值、标准差等;第四,实验对象须是年龄在3~6岁之间且发展正常的普通儿童;第五,发表时间为2008-2018年。文章初步检索为7824篇,经以上标准严格筛选后,共有50篇文献纳入本研究中。

(四)标准化编码

元分析的数据编码是指从样本文献的理论构造和过程类别的整合中编码出一组稳定的特性。正确的编码对元分析非常重要,因此编码过程应至少有两位研究人员参与。[15]本研究由两位研究人员独自进行编码,彼此之间编码互不相干,其中不一致的编码由两位研究人员共同商量后进行检查和纠正。

本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样本文献进行标准化编码,其中,作者、发表时间、样本量使用原值,课程领域、信息技术设备类型、实验周期、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使用其他字符进行编码。2012年10月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园的课程领域分为五个领域,分别是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16]纳入本研究的50篇样本文献中,有31篇涉及语言领域,14篇涉及科学领域,3篇涉及艺术领域,2篇涉及社会领域,不包括健康领域。因此,依据指南内容划分标准和纳入的样本文献实际情况,本研究将课程领域编码为语言、科学(包括数学)、社会、艺术领域。信息技术设备类型是指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的设备类型。当前,学前教育中应用到的信息技术设备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计算机、iPad、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本研究依据这四种设备是否可以允许学生与屏幕进行手动触摸操作,将设备类型编码为触摸屏(iPad、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非触摸屏(计算机)。实验周期是指信息技术干预的时间,根据干预时间长短,本研究将实验周期编码为:1~6周、6~18周、18周以上。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是指通过技术应用,幼儿哪些方面的能力获得了提高。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将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结果界定为:身体与动作发展、社会与情绪发展、学习品质、语言发展、认知与基础知识。其中,学习品质包括幼儿好奇心与兴趣、主动性、坚持与注意、创造与发明等;[17]语言发展包括幼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发展;社会与情绪发展包括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纳入本研究的样本文献集中在对幼儿语言、科学/数学知识、社会与情绪、学习品质发展等方面的考察,不包括对幼儿身体与动作方面的考察,因此,参照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和所选取样本文献实际考察的内容,本研究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结果编码为学业成就和非学业成就。学业成就包括幼儿在语言、数学、科学等课程领域取得的成就;非学业成就包括幼儿在学习品质、社会与情绪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具体编码为学业成就:A为科学/数学学习结果、B为语言发展;非学业成就:C为社会与情绪发展、D为学习品质。至此,本研究所有编码工作已基本完成。

三、数据分析结果

使用元分析方法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时应关注研究结果的异质性以及发表偏移等。由于本研究所选样本文献存在研究主题、周期、样本量、信息技术设备类型等不一致的情况,使得各样本研究结果存在异质性,而按统计学原理,只有同质性的材料才能进行统计分析。[65]因此,首先应对样本文献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异质性检验主要是通过Q检验进行,若多个研究的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10时,则可判定多个研究具有同质性;若P≤0.10时,则可判定多个研究不具有同质性。[66]但有研究表明,单一的Q检验并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结果,需结合其他统计量共同检验异质性,而Q检验结合I2统计量是检验异质性的最佳方案。[67]检验结果I2值越大,异质性越大。一般说来,用I2=25%、50%、75%将异质性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68]本研究采用Q检验结合I2统计量的方式对样本文献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检验结果Q值为784.55(P<0.001),I2值为81.8%(大于75%),说明各研究具有高异质性。而消除异质性的影响可选擇两种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若异质性高可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若异质性低则可选择固定效应模型。[69]因此,依据检验结果,本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效应量,进而评估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的影响效果。

(一)发表偏倚量检验

发表偏倚是指那些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阳性研究成果比没有统计学意义的阴性研究成果发表的可能性更大,即可能存在没有发表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可能会影响总体效应值,进而影响元分析的准确性。因此,在对样本文献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发表偏倚检验。[70]常用的检验发表偏倚的分析方法有Egger线性回归、Begg秩相关法、剪补法和失安全系数法(Fail-safe N)等,许多研究者主张采用组合法对发表偏倚量进行检验,[71]因此本研究采用漏斗图法和Egger线性回归法综合检验本研究发表偏倚情况。如图1所示,图形呈对称的倒漏斗状,散点均匀分布在平均效应值两侧,说明发表偏倚较小。Egger线性回归检验结果显示,t值为0.86,P值为0.391(P>0.05),说明该研究领域不存在发表偏倚,元分析结果相对稳定、可靠。

(二)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的整体影响效果检验

为了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否有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否因不同的信息技术设备、课程领域、实验周期而导致影响效果存在差异性等问题,本研究从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影响效果以及对多个调节变量(信息技术设备、课程领域、实验周期)的影响效果两方面进行检验。

1. 整体影响效果检验。

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影响效果如表2所示,随机模型合并效应值(SMD)为0.407(95%CI、0.305-0.510)。根据科恩(Cohen)的效应值统计理论:当0≤SMD≤0.2时,表示影响效果较小;当0.2

2. 信息技术对幼儿不同学习与发展结果的影响效果检验。

如前所述,信息技术对幼儿整体学习与发展结果具有中等正向的影响作用,那么对幼儿学习與发展结果的不同方面(学业成就和非学业成就)是否都有中等正向的影响作用?为此,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了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业和非学业成就的影响效果。如表3所示,信息技术对幼儿的学业和非学业成就均具有中等正向的影响作用(SMD>0),且对非学业成就(SMD=0.815)具有高度正向的影响作用。为探究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业成就和非学业成就的具体哪些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本研究依据成就类别编码,对学业和非学业成就的不同类别进行了检验。如表4所示,从效应量(SMD)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幼儿的A类学习与发展结果即科学/数学学习结果(SMD=0.851)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对幼儿的B类学习与发展结果即语言发展(SMD=0.248)具有中等偏下的正向影响作用;对幼儿的C类学习与发展结果即社会与情绪发展(SMD=0.412),包括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具有中等偏上的正向影响作用;对幼儿的D类学习与发展结果,即学习品质(SMD=0.798),包括好奇心与兴趣、主动性、坚持与注意、创造与发明等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组间效应值P<0.001,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说明信息技术对幼儿不同学习与发展结果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不同调节变量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的影响效果

1. 不同的信息技术设备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的影响效果。

依据本研究的编码标准,将信息技术设备类型编码为触摸屏(iPad、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非触摸屏(计算机),在纳入本研究的样本文献中,触摸屏设备相较于非触摸屏设备,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可以更大程度地允许幼儿独立自主地与技术进行交互。在这两种信息技术设备条件下,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结果差异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在两种信息技术设备下,效应量(SMD)>0,说明两种设备对幼儿学习都有正向的影响,触摸屏设备效应量(SMD)在0~0.2之间,说明触摸屏设备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结果影响较小;而非触摸屏设备效应量(SMD)在0.5~1之间,说明非触摸屏设备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作用。

2. 不同实验周期下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的影响效果。

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的影响效果是否因研究者开展的实验周期不同而存在差异性?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了在实验周期调节变量下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的差异性。如表6所示,在三种实验周期维度下,效应量(SMD)由高到低依次为6~18周(0.595)、18周以上(0.362)、1~6周(0.133),即说明6~18周的实验时间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结果有中等偏高的影响,18周以上的实验时间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有中等影响,1~6周的实验时间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影响较小。组间效应值P<0.001,达到统计显著性,说明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的影响在不同的实验周期下存在显著性差异。

3. 不同的课程领域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的影响效果。

幼儿园课程内容(语言、科学、社会、健康、艺术)在设计上强调和幼儿的生活相联系,使幼儿的知识学习结合真实生活情境进行,在实现形式上强调以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开展。[73]而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也可以依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特点和教学活动提供资源和工具支持。在纳入本研究的样本文献中,信息技术表现了不同的作用,如内容展示作用、协作交流作用等。如表7所示,四个课程领域的效应量(SMD)都大于0.2,说明信息技术在这四个课程领域中都能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结果产生正向的影响。具体来看,信息技术在社会和科学领域中的效应量(SMD)都大于0.5,且在社会领域效应值大于0.8,说明信息技术在幼儿社会领域中有高度正向影响;在语言和艺术领域中的效应量(SMD)都大于0.2,说明信息技术在幼儿语言和艺术领域有中等偏下的影响。组间效应值P<0.001,表明信息技术对不同课程领域间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讨论

本研究运用元分析方法对50篇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教育的实验或准实验研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分别从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的整体效果和在不同的技术设备、实验周期及课程领域三个调节变量下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的影响效果进行了检验,结合数据呈现和分析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在整体上具有中等正向的影响作用

正如问题提出部分所言,关于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存在着诸多争议,研究者们也采用实验/准实验研究方法证明信息技术的应用会给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结果带来积极的、消极的或没有影响的作用。针对这些结论不一致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50篇样本文献,笔者运用元分析方法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尽管存在信息技术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结果没有影响或有消极影响作用的研究,但是对多项研究结果进行合并、计算后证明,信息技术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结果在整体上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其次,对信息技术在学习与发展结果的不同维度(即学业成就和非学业成就)上的作用进行了检验,证明信息技术对学业和非学业成就均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且对非学业成就的影响效果更积极。最后,进一步检验了信息技术对不同成就类别的影响效果,发现信息技术对幼儿的学习品质、社会与情绪发展、科学/数学学习结果和语言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对幼儿科学/数学学习结果和学习品质的影响作用更积极。这与陈(Chen)、沃尔科特(Walcott)以及尼古拉斯·扎拉尼斯(Nicholas Zaranis)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类似,即信息技术对幼儿的认知与感官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语言和图形创造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74][75][76]因此,可以说明信息技术对幼儿多元能力的发展有较大的潜力,在学前教育阶段可以运用适当的技术促进幼儿多元能力的发展。

(二)不同的信息技术设备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性,但是二者都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触摸屏设备(iPad、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相对于非触摸屏设备(计算机)来说,可以允许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手指触摸交互操作,为学生与技术交互提供了更大的独立性。从本研究结果来看,非触摸屏设备影响效果显著高于触摸屏设备。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关于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影响效果的研究中,对儿童识字学习(Literacy)影响效果的研究数量是最多的(纳入本研究的50篇样本文献中就有31篇是研究信息技术对幼儿语言学习发展的影响),在此类研究中,研究者们大多认同相对于非触摸屏设备,触摸屏设备更容易分散儿童的注意力,而且儿童在与内容进行交互的过程中由于与年龄相关的记忆力特点使得儿童很难将学习到的内容转移,从而导致语言学习效果不佳。[77]触摸屏设备运用效果不如非触摸屏设备运用效果理想,除了与儿童自身特点有关之外,本研究认为还有可能是在将触摸屏设备用于如语言类的教学活动时,大多数研究是通过電子书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这虽然可以允许幼儿通过手动操作屏幕对内容进行自主操作,但是由于缺少对内容本身的有效设计,使其难以维持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不同实验周期对儿童学习效果的提升不同,实验周期越长并不代表儿童学习效果越好

数据结果表明信息技术运用到幼儿学习中的时间为6~18周时,影响效果最佳。当实验周期在18周以上时,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的影响效果反倒下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我们认为是:一方面,在技术使用的后期阶段,幼儿对技术的熟悉程度增加,失去了刚开始接触技术时的新鲜感,学习兴趣开始下降;另一方面,当前缺少专门用于学前教育中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幼儿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限等原因,使得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内容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即不能很好地维持幼儿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幼儿学习效果不佳。因此,信息技术长时间的干预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

(四)信息技术在不同课程领域中都有正向的影响效果,在社会和科学领域中影响显著

相比较于社会和科学领域,研究者们更多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对幼儿语言领域的影响作用,但数据结果显示信息技术对幼儿语言领域的影响效果一般。本研究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幼儿学习和掌握语言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不断的表达与运用中自主建构、积累和完善,[78]且需要教师或家长提供适时、适当的陪伴和引导。信息技术运用到幼儿语言学习领域,如果只是作为语言学习材料呈现的静态工具,而没有为幼儿创设语言表达及语言交流的语境和教师、家长的适时陪伴、引导,那么,信息技术对幼儿的语言学习并不能发挥促进作用。正如玛丽娜·克马尔(Marina Krcmar)等学者的研究结果所示,如果只是以电子图书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幼儿的语言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明显不如在传统纸质书籍环境下有家长陪伴的幼儿。[79]在幼儿学习的社会和科学领域作用效果显著可能是因为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多种交流协作和探究工具,还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视、音频及图片资源,促进幼儿的人际交往和科学探究能力,但是目前对这两个领域尤其是社会领域的研究关注度较低,其影响作用显著的研究结论还需进一步验证。

五、研究启示和建议

通过前文对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表明: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的不同方面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发现在不同的信息技术设备、实验周期、课程领域调节变量下,尽管影响作用存在差异性,但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因此,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一种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任何方法、手段的使用,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尤其是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他们处于身体发育、语言发展、思维发展和个性发展等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幼儿拥有较强的好奇心、注意力容易转移以及记忆力难以保持等特点,这使得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应用更要注重方式方法。2012年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和圣文森特学院弗雷德·罗杰斯(Fred Rogers)早期教育和儿童媒体中心联合发表了一份关于在早期教育中使用技术和互动媒体的开创性声明,在这一声明中提到如果教师有意和恰当地使用技术和互动媒体,那么它们将是支持学习和发展的有效工具。该声明将“发展适宜性实践”作为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基本指导原则。发展适宜性实践是指信息技术在早期教育中的运用应满足适宜性原则,即适时适当地运用,并且要求符合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最终促进儿童的发展。[80]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如何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灵活恰当地选择和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呢?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观念,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认知领域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幼儿多元能力的发展。当前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为了让孩子从小不输在“起跑线”上,在学前教育阶段就让幼儿提前接受小学知识,且信息技术的应用偏重对幼儿认知领域(智力)发展的作用,忽视其对幼儿多元能力发展的作用,这种做法除了不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外,也阻碍了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有效应用。[81]因此,幼儿园教师和家长首先需要转变原有对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观念,在关注信息技术对幼儿认知领域(智力)发展作用的同时也关注信息技术对幼儿多元能力发展的作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二)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与运用信息技术

依据前述元分析结果,不同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作用效果并不一样。因此,幼儿园教师在选择信息技术教学时,不能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而应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与运用信息技术。如在进行美术、音乐等艺术领域的教学时,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幼儿欣赏优秀作品、创造作品的有效支持工具;在进行抽象、深奥的科学领域的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帮助幼儿理解这些知识;但是对于一些浅层的、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就能习得的知识,就不适合利用信息技术将其变得复杂,增加幼儿的认知负荷。因此,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一种助推器,但不可能替代学前教育中颇具价值的幼儿教育活动和材料。[82]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学应该主要是通过游戏和活动以直接、具体的形式促进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直接体验,从而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三)控制好幼儿使用信息技术的时间,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时间长短是影响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时间太短,不利于幼儿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果时间太长,会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下降,不利于学习效果,而且还会引起幼儿视力下降和造成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等。2019年4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幼儿接触电子屏幕时间的建议报告,建议2岁以下的幼儿不要接触任何电子屏幕,2~5岁的幼儿每天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因此,幼儿园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应注意信息技术干预的时间,通过对使用时间的控制,达成优化教学的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四)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语言领域的应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如元分析结果所示,信息技术对幼儿语言学习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结果具有积极的影响效果,但是相比较于在社会等其他领域的影响效果,在语言学习领域的影响效果还有待提升。何克抗教授在提出的“儿童语言发展新论”中指出,0~9岁阶段是儿童的语觉(即语义知觉、对语音的感知与辨析以及对语义的分析与识别)生长发育的最佳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应关注儿童“听、说”能力的培养,而且应以“言语交际”为中心,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83]信息技术可以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优化语言学习过程与迁移过程,[84]而在传统的运用中,信息技术大多是作为幼儿语言学习中读和写的工具,没有创设更多的让幼儿听和说的言语交际环境,进而导致语言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语言学习领域时应关注语言学习情境的创设和语言运用交互环境的创设,增加幼儿在语言学习时的“听、说”训练,促进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此外,由于幼儿阅读理解能力和识字量有限,幼儿在进行语言学习时,需要教师、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幼儿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五)构建专门针对学前教育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所要求的,要建设专门针对学前教育的各类数字化资源,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幼儿园教师来说,阻碍他们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适用于幼儿教学的優质数字化资源。因此,有必要构建专门针对学前教育的优质数字化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目前,上海市学前教育信息部自1998年成立至今,已构建了学前教育信息网、园园通、直报通(数据直报)、课程通和家园通平台,其中,课程通平台集课程资源库管理系统、电子备课系统和网络教学研究于一体,将优秀教师开发的精品课例集中到一起,为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了有效支持,促进了上海市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85]因此,可以将这种成功的实践经验推广,加大各省市建设专门针对学前教育的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力度,为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提供支持,最终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运用元分析方法,系统评估了信息技术对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的影响效果,同时,也探究了在不同技术设备、实验周期、课程领域下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的差异。在对元分析结果进行解读和相关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具体实践建议,以期为促进信息技术在我国学前教育中的有效运用和提高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结果提供参考。但是,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诸如因本研究搜集到的样本文献的质量、各项样本间存在的样本量、研究周期等差异,使得本研究得出的结论还有待后续研究者们的进一步验证;此外,未来研究还需关注在不同调节变量下造成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差异的程度及原因,进一步为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有效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LEE J. Early learning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olicy brief.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EB/OL].(2016-05-05)[2019-07-26].https://tech.ed.gov/files/2016/10/Early-Learning-Tech-Policy-Brief.pdf

[2]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Hangarau Matihiko consultation document,NZ Ministry of Education[EB/OL].(2017-07-13)[2019-07-26].http://www.education.govt.nz/assets/Documents/

Ministry/consultations/DT-consultation/Digital-Technologies-Hangarau-Matihiko-ENG-July.pdf.

[3]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4]于开莲,徐小龙,郭力平.计算机与早期儿童发展[J].心理科学,2003(2):337-340.

[5]CORDES C, MILLER E. Fools gold: a critical look at computers in childhood[D]. College Park, MD: Alliance for Childhood,2000:19-40.

[6]EDWARDS S. Identify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mputer use in th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5,21(2):192-210.

[7]OUTHWAITE L A, FAULDER M, GULLIFORD A, et al. Raising early achievement in math with interactive apps: 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9,111(2):284.

[8]LIM E M. Patterns of kindergarten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 with peers in the computer are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2012,7(3),399-421.

[9]杨红玉.计算机辅助幼儿英语教学的情境创设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43-53.

[10]李定荣.多媒体计算机创设幼儿语言学习情境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30-38.

[11]FURMAN M, DE A S, DOMINGUEZ P E, et al. Tablets as an educational tool for enhancing preschool sci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2019,27(1):6-19.

[12][79]KRCMAR M, CINGEL D P. Parent-child joint reading in traditional and electronic formats[J]. Media Psychology,2014,17(3):262-281.

[13]CHIONG C, et al. Print books vs. e-books: comparing parent-child co-reading on print, basic, and enhanced e-book platforms[M]. New York, NY: The Joan Ganz Cooney Center at Sesame Workshop,2012:54.

[14]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94-398.

[15]ACIKEL C. Meta analiz ve kan1ta dayal1 t1ptaki yeri[J]. Klinik Psikofarmoloji Bülteni,2009,19(2):164-172.

[16]王迎兰.幼儿园教师培养与培训的科学规划:基于在实践中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14(10):58-60.

[17]PRINCE C D. Reactions to the goal 1 technical planning subgroup report on school readiness. Report to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J].Child Development,1992(3):74.

[18]SHAMIR  A. Processes and outcomes of joint activity with e-books for promoting kindergartenersemergent literacy[J].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2009,46(1):81-96.

[19]KORAT O, Or T. How new technology influences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 case of e-book reading[J]. First Language,2010,30(2):139-154.

[20][78]袁鳳杰.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语言教学模式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67-89.

[21]CVIKO A, VOOGT M K. Teachers enacting a technology-rich curriculum for emergent literacy[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2,60(1):31-54.

[22]SHAWAREB A . The effects of computer use on creative thinking among kindergarten children in jordan[J].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2011,38(3-4):213-220.

[23]李园园.教育游戏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52-57.

[24]胡春春.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61-66.

[25]MCKENNA C. Theres an app for that: how two elementary classrooms used iPads to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J]. Education,2012,2(5):136-142.

[26]CLEMENTS D H, SARAMA J, WOLFE C B, et al. Longitudinal evaluation of a scale-up model for teaching mathematics with trajectories and technologies: persistence of effects in the third year[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13,50(4):812-850.

[27]FLORENCIA  G, MIGUEL N. Co-located single display collaborative learning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2013,8(2):225-244.

[28]KORAT O, SHAMIR A, HEIBAL S. Expanding the boundaries of shared book reading: e-books and printed books in parent-child reading as support for childrens language[J]. First Language,2013,33(5):504-523.

[29]MEHR S A, SCHACHNER A, KATZ R C, et al. Two randomized trials provide no consistent evidence for nonmusical cognitive benefits of brief preschool music enrichment[J]. PLOS ONE,2013,8(12):e82007.

[30]康帆.AR技術支持的幼儿教育传播效果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107-121.

[31][76]ZARANIS N. The use of ICT in kindergarten for teaching addition based on 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J].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16,21(3):589-606.

[32]WILLOUGHBY D, EVANS M A, NOWAK S. Do ABC e-books boost engagement and learning in preschoolers? an experimental study comparing e-books with paper ABC and storybook controls[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5,82:107-117.

[33]PASSIG D, SCHWARTZ T. Solving conceptual and perceptual analogies with virtual reality among kindergarten children of immigrant families[J]. 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14,116(2):180-195.

[34]DUBOIS M R, VOLPE R J, HEMPHILL E M. A randomized trial of a computer-assisted tutoring program targeting letter-sound expression[J].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14,43(2):210.

[35]MASATAKA N. Development of reading ability is facilitated by intensive exposure to a digital childrens picture book[J]. Front Psychol,2014,5:396.

[36]MATTOON C, BATES A, SHIFFLET R, et al. Examining computational skills in prekindergarteners: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and digital manipulatives in a prekindergarten classroom[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 Practice,2015,17(1):n1.

[37]OTOOLE K J. Emergent literacy skills in print and electronic contexts: the influence of book type, narration style, and attention[EB/OL].(2015-01-01)[2019-12-23].http://ecommons.luc.edu/luc_diss/1652.

[38]OLUWADARE F A. ICT use in pre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some private nursery schools in ekiti state[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ractice,2015,6(31):75-79.

[39]REEVES J L, GUNTER G A, et al. Mobile learning in pre-kindergarten: using student feedback to inform practice[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17,20(1):37-44.

[40]BROEMMEL A D, MORAN M J, WOOTEN D A. The impact of animated books on the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aged children in two school settings[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 Practice,2015,17(1):n1.

[41]ALSHAIJI O A. Video games promote saudi childrens english vocabulary retention[J]. Education, 2015,136(2):123-132.

[42]DUH E S, KOCESKA N, KOCESKI S. Game-based learning: educational game azbuka to help young children learn writing cyrillic letters[J].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2016:1-15.

[43]PUTMAN R S. Technology versus teachers in the early literacy classroom: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station integrated learning system[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6,65(5):1153-1174.

[44]ZARANIS N S 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puter assisted method and the interactionist approach to teaching geometry shapes to young children[J].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17,22(4):1377-1393.

[45]ZIPKE M. Preschoolers explore interactive storybook apps: the effect on word recognition and story comprehension[J].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17,22(4):1695-1712.

[46]SCHACTER J, JO B. Improving low-income preschoolers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with math shelf, a preschool tablet computer curriculum[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55:223-229.

[47]FUXING W, HEPING X, YUXIN W, et al. Using touchscreen tablets to help young children learn to tell time[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6,7:1800.

[48]NIL?譈FER O A. A computer assisted application in preschool education: season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Education & Training Studies,2016,4(3):223-224.

[49]KARTAL G, TERZIYAN 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game-lik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software for kindergarteners: jerenali[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016,53(4):519-539.

[50]SILCERMAN R, KIM Y S, HARTRANFT A, et al. Effects of a multimedia enhanced reading buddies program on kindergarten and grade 4 vocabulary and comprehension[J].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7,110(4):391-404.

[51]PAULE-RUIZ M P, ?魣LVAREZl G V, P?魪REZ-P?魪REZ J R, et al. Music learning in preschool with mobile devices[J].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7,36(1):95-111.

[66][71]BORENSTEIN M, HEDGES L V, HIGGINS J P T, et al. Introduction to meta-analysis [M]. United Kingdom: John Wiley and Sons,2009:61-85.

[67]陈维,韦嘉,赵守盈,等.元分析中统计异质性的检验:一项Monte Carlo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2):120-125.

[68]COOPER H, HEDGES L V, VALENTINE J C. The handbook of research synthesis and meta-analysis (2nd ed.)[J]. BMJ,1994,309(3):458.

[70]张文兰,胡姣.項目式学习的学习作用发生了吗:基于46项实验与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2):95-104.

[72]COHEN J. A power primer[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2,112(1):155-159.

[73]秦光兰,杨春燕.从典型课程方案看21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3(12):27-31.

[74]CHEN J Q. Using computers in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s: teachers attitudes, skills and practices[J].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2006,4(2):169-188.

[75]WALCOTT C, MOHR D, KASTBERG S E. Making sense of shape: an analysis of childrens written responses[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2009,28(1):30-40.

[77]BARR R. Memory constraints on infant learning from picture books,television, and touchscreens,2013,7(4):205-210.

[80]COPPLE C E, BREDEKAMP S E.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serving children from birth through age 8[J].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2009:352.

[81]林艳芹,应时,田胜立.教育信息化与幼儿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8):22-23+27.

[82]郭力平,王隽.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人民教育,2005(11):20-21.

[83]何克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74-78.

[84]张炳林,王程程.国外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10):29-35.

[85]茅红美.上海市教委学前教育信息化案例分享[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6):7-8.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eta-analysis Based on 50 Experimental or Quasi-experimental Studies

Wenlan Zhang, Xiaofang Ma, Jiao Hu

(College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 Whether young children are suitable to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wheth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 promote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results has been controversial. This study uses a meta-analysis method to systematically organize and analyze 50 experimental or quasi-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reschool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in the past decade. The study found that, on the whol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promotion of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on childrens curiosity and interest, creativity and logical reasoning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in different adjustments variables such as the type of technical equipment, the experimental cycle, and the curriculum area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outcomes of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but overall they have a promoting effe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is study believes that in the future,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preschool education should be chang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ould be flexibly selected and us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language field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eta-analysis

猜你喜欢

元分析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