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体育课程角度的学生体质健康提高对策

2020-07-28于洪岩陈超

科技资讯 2020年16期
关键词:体质健康体育教学大学生

于洪岩 陈超

摘  要:该文针对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逐年下降的现状,通过课程内容和手段的创新、体育教育传播路径与平台的建立、鼓励学生自主锻炼意识、课程结构建设推行“强制学分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树立“体质健康作为衡量体育教学的尺子”,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侧重选择提高学生体质的运动项目,将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与学校体育课程有机结合,有效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合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全面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质健康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6(a)-0255-02

现代大学生体质健康存在诸多问题,肥胖、近视、力量薄弱、缺乏耐力等,对于其将来走入社会,面对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不仅比拼的是脑力,更是在身体素质方面,如身心健康、意志坚强、心态积极、体魄健壮的较量。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环节,体育课程的实施影响着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同时,指导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健身意识。大学的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体质测试等科目科学的有效开设,是学生体质改善和提高的重要环节。

1  体质与健康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是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发展等综合的、稳定的综合特征,体质包含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3个维度。古往今来,对身体的锻炼都有着不同方式方法,蹴鞠、骑马、射箭、武术、登山、徒步是我国古代独有的锻炼方式。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也。那么说明古代人们很重视体育运动。毛主席曾说过:“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收效远。”可见,体质健康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基础。

2  影响学生体质的因素

2.1 学生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通过体质测试数据显示,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其原因与学生个体、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密不可分。在学校期间,体育课程开设时数有限;学习运动技能的渠道比较少,肥胖与近视居多,体育参与意识不强;条件设施不足,教室、运动场馆等成为了短缺资源;开设课程较多,课外活动时间消失殆尽;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创新教学方法的相对薄弱。另外,学习与就业压力较大,网络、电子设备层出不穷,低头族、重文轻体现象比较严重,学生自我锻炼意识薄弱,自主锻炼的积极性不高,自身身体先天基础比较弱,思想意识淡薄,缺少专门的人员给予,引导,与启发。所以“增强学生体质”的这一学校体育本质功能很难发挥出来。

2.2 学生体质锻炼的重视与鼓励

国家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明确了方案标准、组织实施等规定,学校要严格按照上级文件具体实施,打造体育基础设施的配置,引进体育器材设施,场馆建设,氛围营造,从而创设与强化學生体育锻炼的校园氛围。但在实施过程中有许多客观因素导致体质健康水平总体不高,体育教学课程与体质测试内容脱节,体育课程没有针对体质测试项目进行指导;教师和学生当做一门副课;体质健康测试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课余时间练习;考试成绩作为参考,无形中学生不予与重视。加强学生自主锻炼意识、思维方法的引导与启发,让学生能够自主地、积极地、长时间持久地进行自主锻炼,从而产生良好的运动效果,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体质健康素质。

3  从体育课程角度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

3.1 课程内容、手段的创新

“体质健康作为衡量体育教学的尺子”。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侧重选择提高学生体质的运动项目,如将体质测试项目巧妙地融入到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热身部分可以增加长跑耐力项目,基本部分内容可选取立定跳远、力量练习内容侧重发展腰腹肌力量仰卧起坐,上肢力量引体向上;腿步力量立定跳远,深蹲跳;将教学内容简洁明了的,实施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实施应该清晰直观,使学生学习的时候有轻松与愉悦的感觉。教学始终围绕提高学生体质的思想,重点选择有效的运动项目。对教学内容以及方法有自主的创新与规划,带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进而达到增强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2 体育教育传播路径与平台的建立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短视频,音频软件和APP平台等多方面的资源,进行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锻炼方法等相关内容的传输,方便学生随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能够随时随地指导自我进行健身,从而积极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与自主锻炼,让学生能够即使老师不在场时也能指导自己进行锻炼,并收到相应的锻炼效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网络体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规划、具体项目的开设,结合当前信息时代进行开发和利用,辅助教学充实学生的课余锻炼之中。

3.3 鼓励学生自主锻炼意识

体育课程并不是学生学习与锻炼的唯一途径,应该把高效的课堂转化为主要以指导学生锻炼,督促学生学习,启发学生自主锻炼的一个有力手段。因为体育课堂毕竟多方面因素受限,教学时数有限,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授课效果都是有一定的量化限制,不能无限地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学生的锻炼时间需要有一定保障才能收到效果,所以必须依靠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锻炼相结合搭配方式,二者合一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课程结构建设推行“强制学分制”机制

“每天锻炼1h,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阳光体育运动口号的提出,应该成为大学生身体锻炼的目标,但实际学生对运动健身,完全没有自我锻炼的意识。学生光靠体育课程的锻炼也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现状体育课程只是为修满学分,课外时间很少参加体育锻炼,从时间的投入来看,不可能达到强身健体的要求,更谈不上提高体质的作用。将体育课程不局限于课堂内,延伸到课程之外。课程的框架、内容、方法都应有一定的创新与突破性的规划,形成课内、课外双指导双教学,课外指导以网络互动的形式为主,以启发、引导、陪同体验为主。网络的全面覆盖,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监督课后练习、布置课后运动量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并且强制利用空余时间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自主健身,并制定相关的管理、检查、考核措施,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3.5 课外锻炼内容的设置

应该体现现代化的元素,应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更贴近高校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应该贴近社会热点与流行的因素,即使是传统性项目,也应该玩出新花样、练出新感觉,让学生有新鲜感,刺激自主能动性,同时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内容建设中来,因为只有体验者才能够真正找到需要的所在,同时课程建设更应系统化、人性化、全面化、细微化、专业化、简单化。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产生结果,学生没有运动锻炼的思维意识,就不能积极自主地进行锻炼,所以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意识,让其认识到锻炼的价值功用,让学生能够自主地、积极地、长时间持久地进行自主锻炼,从而产生良好的运动效果,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体质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慧斌.基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8(5):197-198.

[2] 刘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 [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8):134-138.

[3] 唐凯,赵晓光.基于高校体育课程角度的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0):118,124.

猜你喜欢

体质健康体育教学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影响西安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分析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