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基础教育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应当如何开展的理论实践研究

2020-07-28赵乾勇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7期

赵乾勇

【内容摘要】“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教学设计把学科知识当作学生所应必须掌握的基础性的内容,而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应当立足于为学生的多方面主动发展而服务。教学学科的独特的育人价值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来分析不同学科能起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学生的主动性  课堂的生成性  教学延展性

新基础教育理论在实践上要求教育工作者运用综合融通的思维方式设计我们的推进路径,在关注“事”的同时不忘关注“人”。也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状态的潜在性、前在性和差异性,建构起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具有关联性、整体性的系列活动体系,关注“长程两段”教学设计与单节课核心过程推进的生长与融通,创造性地把常态化的教学过程演绎为具有独特而完整育人价值的教育过程。要关注生命发展与现实生活的综合融通,无论是在学校教学管理还是学生工作活动策划过程中,我们都需要紧紧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唤醒生命意识,张扬生命个性,提升生命质量。

一、“新基础教育”要求下的教学设计、过程与反思重建

对于传统模式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对教学要素的“点状化”认识,缺乏各个要素之间内在关系的思考和整体规划。

(2)教学环节的安排过于讲究细化,导致内在联系不足,有“碎片化”的趋向。

(3)教学取向的功利性過强,以牺牲学生其他方面的自主发展为代价,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片面”,而非“全面”,“被动”而非“自觉”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生成的,往往会在认知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当帮助学生直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形成一种自觉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思维导向,减少依赖性。而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以一种思维的包容性,允许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自觉不单纯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传授知识”更重要,更有意义。

二、“新基础教育”重在开发学科独特的、丰富的育人价值

“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教学设计把掌握学科知识当作学生所应必须掌握的基础性的要点,而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学科的独特的育人价值来自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应当区分出不同学科能起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新基础教育”的育人实践策略:

(1)立足于现实,力求开发现有学科的育人价值。不再为“创新”而去研究所谓“新学科的育人策略”。

(2)教育视野开阔,教师的策略实施不再以班级为单位,而应当着力关注于学校整体的教育实践环境的改善与发展。

(3)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创造,通过协作的努力在课堂教学的变革实践中实现育人与研究的双层发展。

“新基础教育”将学科教学的立足点放在了对教学服务对象的深层次引导与帮助。教育不仅是“教与学”的互动,更应当产生一种深层次的反思内化,引导与帮助教学服务对象认识、体验、思考、表达、改变自己的生活与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具体来说,就是提供不同的路径与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提供一种只有在这一学科的学习中才能获得的经历与体验。

三、“新基础教育”开发学科独特育人价值

“新基础教育”关于育人实践的两个基本策略:“结构加工策略”——开发教材知识关系形态中的育人资源,将点状断裂的“碎片化”书本知识进行“修复”,使知识呈现出整体的“结构化”。

“生命激活策略”——开发教材知识过程中的育人资源,将凝固的“符号化”书本知识进行“激活”,使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态”。

教师在进行教材研究+知识梳理+教学设计时应着力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进而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同时,教师也应当努力拓展自己的认识领域,并把注意力从研究教学内容转移到研究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的需要,努力做到由“教书”为本转换到在“教书”中“育人”。

四、“新基础教育”独特的知识构建

“新基础教育”在进行知识重组与反思内化的基础上进行“长程两段”式的教学设计,第一阶段以知识为载体,第二阶段则是引导学生运用结构于同类知识或是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新基础教育”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求打破“匀速运动”的章节分配方案,主张按照“长程两段”的设计要求将每一结构单元的学习分为“教学结构”阶段和“运用结构”阶段。

在进行知识结构的“内构建”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对学生的认知要求和认知水平有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不能好高骛远,力求一步登天。对于学生来说,前后学科知识的连续性思维比较吃力。教师应当着力按照实际情况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恰当、浅显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自助填充,让原本只凸显教师思考的“类结构”变得双线服务,既体现学生的学习认知要求,又体现教师的指导框架,让学生从中逐步领会到知识构建的诀窍与要求。

新基础教育下的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应当是延展到每一堂课,每一学科乃至每一学段中的。不应当简单而机械的割裂为语文、数学、外语……教师在主导课堂教学进程中应当有选择的将目光关注到学生在进行学习互动时的精神状态,寻找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有所预判和计划,让自己的课堂进程更有生机与活力。更加切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高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