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做学教合一”为目标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意义研究
2020-07-28徐建平田冬军
徐建平 田冬军
【内容摘要】基于“做学教合一”教学理念,开展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建构一座桥梁,有助于改革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有助于探索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做学教合一 通用技术 意义 模式
基于“做学教合一”教学理念,“变讲堂为学堂,听中学为做中学”,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建构一座桥梁,有助于改革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探索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发展的新方向。
一、改革教学方式,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追溯“做學教合一”教学理念的形成,离不开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陶行知先生认为:“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①,老师以“做”来“教”,才是真正的“教”;学生以“做”来“学”,才是真正的“学”。毫无疑问,陶行知先生强调“做”是根本,这种“做”不是单纯的劳力,而是在劳力的基础上劳心。鉴于“做”的主体地位,徐德春发表《做学教合一概论》一文,甚至出版专著《做学教ABC》,对“教学做合一”思想进行反拨与调试,进一步提出“做学教合一”思想,主张“做”字当头,“做”是“学”与“教”的目标。“做学教合一”极好地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思想,这种思想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认可,先“做”后“学”再“教”分别体现了职业性、主体性、主导性。当然,“做”“学”“教”的顺序并非僵化的,而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可以将三者有机融合起来,边“做”边“学”边“教”。
其实,“做学教合一”教学理念,在“做”中融入“学”与“教”,这也符合以设计学习与操作学习为特征并且注重“做”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要求。“做学教合一”思想要求教师在“做”中“教”,密切关注学生的“做”与“学”,在此基础上,相机而“教”。这就突破了通用技术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如“理实一体化”等。所谓“做”中“教”,即教师课前充分备课,精心设计,巧设情境,调动学习兴趣,创造“做”的机会,提供“做”的方法,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在此过程中点拨、启发学生,切实提高学生“做”的能力。显而易见,“做学教合一”成为学生学习行为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密切互动的纽带。以“做学教合一”思想为目标,有助于教师明晰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技术素养,破解通用技术教师发展的难题,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二、培养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做学教合一”思想理念,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并且将“学”贯穿始终。所谓“做”中“学”,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可以大胆猜测甚至动手实践,在此过程中小心求证、学习感知。这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有某种相通之处,通过尝试“做”而体验到成功,无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加深对知识的领悟与理解,提高学习的能力与素养。
基于“做学教合一”思想理念,开展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与物化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契合“让学引思”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拷问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综合能力。这是培养技能型与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为学生进入高校和走入职场做好准备。
三、探索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发展的新方向
以“做学教合一”为目标,开展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是学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体现,有助于引领通用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转型,促进通用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与发展,探索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发展的新方向与新途径。其一,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创新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由被动接受型走向自我创新型;教师由主讲型转为指导型。其二,变“重理论轻实践”为“实践重于理论”。基于“做学教合一”思想,开展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强调以“做”为本,在“做”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感性认知转为理性认知。其三,变“教学做合一”为“做学教合一”,强调“做”字当头,“做”是“学”的出发点,也是“教”的基础与目的。这些探索可谓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教学观的束缚,回归教育的本真与实质,符合当今课程改革发展、实施的需要,也符合普通高中教育的规律与特点,是真正意义上通用技术教育的优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推进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和发展,把握今后通用技术课程的研究方向与实施路径,为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切实有效的示范。
综上所述,这一教学模式有助于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讲解之间构建一种动态平衡。基于“做学教合一”教学理念,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架构一座桥梁,符合当今课程改革发展、实施的需要,也符合普通高中教育的规律与特点。
【注释】
①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名篇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普教重点资助课题,立项编号:B-a/2016/02/16。】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