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CPE-1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2020-07-28张玉枝张兆波赵丹娜
张玉枝,张兆波,赵丹娜
(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北沧州 061000)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流行区,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感染后的常见病理改变,易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肝纤维化的诊断金标准是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活检技术,但因有创性、取样误差以及不宜反复进行等缺点,使其在肝纤维化程度动态监测和评估治疗效果中应用受限[1]。因此,寻找合适的无创性血清学指标或者影像学技术成为临床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和评估肝纤维化治疗效果的研究热点。目前临床常用于肝纤维化诊断的血清学指标有透明质酸(HA)和Ⅳ型胶原(Ⅳ-C)等[2],但这些指标单独用于肝纤维化诊断时,特异度和灵敏度较低,故寻找新的血清诊断标志物对肝纤维化诊断和疾病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前胶原C端蛋白酶增强子1(PCPE-1)是一种在胶原蛋白聚集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的结缔组织糖蛋白。有研究表明,血浆PCPE-1在小鼠肝纤维化的发展过程中呈逐渐升高趋势,可作为一种新的、有临床价值的肝纤维化生物标志物[3]。故本文研究了CHB患者血清PCPE-1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并探讨PCPE-1、HA和Ⅳ-C对CHB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经化学发光法检测HBV阳性且经肝穿刺病理组织学确诊为CHB肝纤维化患者(A组)作为研究对象。A组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32~78岁、平均(53.24±8.96)岁。根据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4]中有关肝纤维化程度分期标准[(1)S1期为汇管区及周围纤维化,小叶结构完整;(2)S2期为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大部分保留;(3)S3期为大量纤维间隔,小叶结构紊乱;(4)S4期为早期肝硬化,肝实质呈弥漫性纤维增生,假小叶形成]将A组研究对象分为4组:S1期组患者29例,S2期组患者37例,S3期组患者19例,S4期组患者15例。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100例单纯CHB患者作为非肝纤维化组(B组),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31~80岁、平均(55.08±6.39)岁。CHB诊断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5]中的相关标准。另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30~80岁、平均(54.13±8.67)岁。3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经无菌操作采集静脉血3 mL,4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进行PCPE-1、HA和Ⅳ-C水平的检测。HA和Ⅳ-C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仪器使用郑州安图AutoLumo A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PCPE-1检测使用ELISA法,试剂盒(货号:YB-E11303)购于上海研伴实业有限公司,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严格进行操作。比较各组血清PCPE-1、HA和Ⅳ-C水平的差异。
2 结 果
2.1各组血清PCPE-1、HA和Ⅳ-C水平比较 A组患者血清PCPE-1、HA和Ⅳ-C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对照组,B组以上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血清PCPE-1、HA和Ⅳ-C水平比较
2.2不同肝纤维化程度患者血清PCPE-1、HA和Ⅳ-C水平比较 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血清PCPE-1、HA和Ⅳ-C水平呈递增趋势,S4期>S3期>S2期>S1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肝纤维化程度患者血清PCPE-1、HA和Ⅳ-C水平比较
2.3血清PCPE-1、HA和Ⅳ-C对CHB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绘制ROC曲线分析得出血清PCPE-1、HA和Ⅳ-C诊断CHB肝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1、0.789、0.706,灵敏度分别为60%、77%、72%,特异度分别为75%、85%、65%。见图1。
图1 ROC曲线分析
3 讨 论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有4亿以上人口为HBV慢性感染者,可为无症状携带者,也可进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等。肝纤维化在CHB患者中普遍存在,而肝纤维化是大量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在肝脏结缔组织异常沉积而造成肝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结果[6]。ECM是包括胶原、非胶原糖蛋白、基质结合生长因子、糖胺聚糖、蛋白聚糖和基质蛋白等成分的大分子物质,其合成与降解的失衡导致了肝纤维化的发生[7],这为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诊断指标提供了方向。
PCPE-1是普遍存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5×103且不具催化活性的ECM糖蛋白,但其可通过加快前胶原C-蛋白酶(PCPs)从前胶原羧基中释放的速度,从而增强对前胶原活性的作用[8]。MASSOUDI等[9]发现PCPE-1在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具有促进胶原沉积和抗血管生成因子作用,认为PCPE-1在瘢痕形成或者与胶原相关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SAFRIN等[10]的研究结果发现,肝纤维化患者血清PCPE-1水平较健康人高,认为PCPE-1可作为一种有临床应用价值的非侵袭性肝纤维化生物学指标。目前关于血清PCPE-1水平与CHB肝纤维化程度相关性的文献较少,因此,笔者研究了不同肝纤维化程度CHB患者血清PCPE-1水平的变化,结合SAFRIN等[10]的结果和本研究结果可见,血清PCPE-1水平在CHB肝纤维化患者中升高,其水平随着肝纤维化的病理变化而变化:当肝纤维化程度增加时,血清PCPE-1水平呈相应升高,表明血清PCPE-1可用于肝纤维化患者病情程度评估。具体机制如下:HBV感染导致肝纤维化后的肝脏免疫功能紊乱,在转化生长因子-β、核因子-κB等炎性因子的刺激下,影响Notch、Hedgehog等通路中分子信号的调控作用,激活肝脏Kupffer细胞合成和释放大量脂质过氧化物和细胞因子,进而激活肝脏星状细胞合成大量ECM[11]。笔者将进行后续的细胞分子以及动物验证实验,进一步揭示PCPE-1在肝纤维化中的分子机制,以期为PCPE-1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
HA是ECM的主要成分,是反映肝组织中纤维水平较为准确的蛋白多糖[12]。Ⅳ-C在机体中通过与细胞膜受体、胶原纤维以及细胞间的相互黏附、结合而发挥作用[13]。研究表明,HA和Ⅳ-C是较好的用于肝纤维化诊断的血清学指标,其中HA的诊断价值高于Ⅳ-C,其原因可能与HA是ECM的主要成分,而Ⅳ-C并不直接参与胶原纤维形成有关[14]。本研究结果发现,CHB肝纤维化患者血清HA和Ⅳ-C水平较单纯CHB患者及健康体检者高,且水平变化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这与孙蕾[1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血清HA、Ⅳ-C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纤维化的进程,对肝纤维化的早期临床诊断具有意义。为了探讨PCPE-1对CHB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笔者通过绘制ROC曲线发现PCPE-1的诊断价值低于HA,而与Ⅳ-C的诊断价值相近,但PCPE-1对CHB肝纤维化诊断的特异度高于Ⅳ-C,表明PCPE-1较Ⅳ-C具有更高的特异度,或许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更高的早期诊断价值。结合本研究结果中CHB患者血清PCPE-1与HA、Ⅳ-C水平的一致性变化趋势以及三者对CHB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推测PCPE-1在CHB肝纤维化中的表达与HA、Ⅳ-C存在某种联系,三者共同检测能更好地反映CHB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从而增加诊断CHB肝纤维化的灵敏度。本研究尚存在样本量较小、未进行CHB肝纤维化患者血清PCPE-1水平和HA、Ⅳ-C的相关性研究以及未进行血清PCPE-1与HA、Ⅳ-C联合检测诊断CHB肝纤维化的研究,这有待于加大样本量进行下一步的临床对比研究。
综上所述,CHB肝纤维化患者体内血清PCPE-1水平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上升。PCPE-1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作为潜在的肝纤维化诊断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