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颅内高压的临床比较观察

2020-07-28宋梦娇周美辉

河北医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血钠渗透压颅脑

宋梦娇, 张 磊, 周美辉

(山东省东营市人民医院, 山东 东营 257091)

颅内压升高是神经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见于颅脑外伤、脑出血等疾病[1]。临床上常用的降颅压内科治疗包括镇痛镇静、温度管理以及高渗治疗等,其中高渗治疗最为有效,其可快速调控ICP,进而有效减少继发性脑损伤并改善患者的生存率[2]。甘露醇(annitol,MT)及高渗盐水(ypertonic saline,HTS)均为降低颅内压的一线药物。但研究指出,MT使用中可能会发生急性肾衰竭、高钾血症、颅内压反跳等副作用,并导致轻微血容量减少以及低血压,从而增加脑内缺血的风险[3,4]。而HTS主要通过升高血浆渗透压来吸收组织间隙的水分、增强心肌收缩力来增加心输出量,并利于渗透性利尿、反射性扩张外周血管作用来改善微循环,从而增加心脑肾灌注、降低ICP。目前国内外的系统评价以及文献综述都是对各种浓度HTS的研究进行整合比较,而针对高渗盐液与甘露醇降低ICP效果的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仍相对缺乏。基于此,本研究探讨3% HTS和20% MT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颅内高压的临床疗效差异,以期为临床治疗的药物选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颅内高压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5]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90岁之间;③ICP大于20mmHg且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④ICP传感器均为脑室型者;⑤留置中心静脉置管者。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等功能障碍者;②因烦躁、吸痰、尿潴留等颅外因素引起ICP的升高;③过敏体质或治疗药物过敏者;④脑死亡、脑疝或休克;⑤合并高钠血症、低钠血症、血浆渗透压>320mosm;⑥凝血功能障碍者;⑦HTS和MT治疗药物交替使用者;⑧智力或精神障碍不能配合者。治疗组中,男、女各为29、21例;年龄20~73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28 kg/m2。对照组中,男、女各为30、20例;年龄19~71岁;BMI 18~27 kg/m2。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本研究征得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方法:按照重型颅脑损伤相关指南实行标准化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床头均抬高30度及镇静镇痛、温度管理等措施。当患者ICP>20mmHg时,即进行脱水药物治疗。其中治疗组使用3% HTS治疗,对照组使用20% MT治疗,两组患者均经深静脉30min内快速滴注完成。若检测ICP再次>20mmHg时,分别继续给予上述药物治疗。

1.3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①分别于用药前、用药1、3、6h使用ICP监测仪对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CPP)进行记录。②ICP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CP值、下降幅度及有效降颅压持续时间。③分别于用药前、用药1、3、6 h抽取患者静脉血,对患者电解质、血钠及血浆渗透压进行检测。

2 结 果

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性别、年龄、BMI、GCS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两组患者ICP变化比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用药1、3h后的ICP不断降低,6h后轻微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的IC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治疗组患者的降颅压持续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ICP变化比较

2.3两组患者MAP、CVP及CPP变化情况: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MAP、CPP值的时点、组间、时点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VP的时点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用药3、6h,治疗组MAP、CVP及CP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MAP CVP及CPP变化情况

2.4两组治疗前后血钠及血浆渗透压比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血钠、血浆渗透压值的时点、组间、时点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用药1、3、6h,治疗组血钠、血浆渗透压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钠及血浆渗透压比较

2.5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比较:治疗后两组均伴有脑梗死、迟发性颅内血肿及弥漫性脑肿胀等并发症,但治疗组的并发症合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比较

3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多因暴力所致,损伤后常伴有6h以上的昏迷,ICP升高是其常见临床表现。相关资料指出,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可达20%~50%,若未及时进行治疗,可造成脑疝,严重危急患者生命健康[6]。故有效降低颅脑损伤后患者的ICP是治疗的关键点。去骨瓣减压术是降低患者ICP的主要手术方法,但术后患者常并发脑水肿、脑肿胀及颅内出血,可造成ICP再次升高,影响预后,因此术后继续行降ICP药物治疗对患者预后的改善至关重要。而MT为临床常用的降ICP药物,其可有效提高血浆渗透压,降低脑水肿,并减少脑内容积从而达到控制ICP的目的。但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显示,MT的肾毒性、利尿性较强,反复给药易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等严重不良反应。有研究显示,HTS为一种新型的降ICP高渗性脱水药物,其降ICP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在国外已逐渐代替MT成为治疗颅内高压的一线药物。

临床上HTS是浓度>0.9%的氯化钠溶液。已有较多文献报道,HTS的渗透压及血脑屏障翻转系数较高,对ICP的及脑水肿发生率的降低作用显著[7]。其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①血脑屏障对Na+的通透性较低,因此静脉滴注3% HTS后,细胞内外形成较强的持续性渗透压梯度,其利于推动脑细胞水分及组织间液进入毛细血管内,进而降低ICP,并减少脑水肿发生[8]。②HTS滴注可促进MAP的升高,减少毛细血管水肿,并利于脑血流量的增加,进而促进脑细胞灌注的改善[9]。③HTS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其可对中性粒细胞的激活、积聚及迁移产生抑制作用,并下调机体中TNF-α、IL-6等炎症因子,降低炎症反应,进一步减轻脑水肿[10]。另有研究表明,3% HTS为血容量扩张剂,其在用药后2~4h内可有效提高MAP,并增加心排出量,利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脑组织缺血造成的继发性损害发生的降低具有积极意义[11]。本研究中,3% HTS治疗组患者用药1、3、6h的ICP均低于20% MT治疗组,且维持降ICP的时间明显长于20% MT组。提示3% HTS高渗性脱水药物对颅脑损伤患者ICP降低的有效性。且本研究中,3% HTS治疗组患者用药1、3、6h后MAP、CPP显著高于20% MT组,CVP趋于稳定。结果说明3% HTS可有效改善颅脑损伤患者MAP及脑细胞灌注,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的维持效果明显。另本研究中,3% HTS治疗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仅为6%,此即验证了3% HTS药物的安全性。

如上所述,高渗性治疗以适当的提高血浆渗透压为治疗原则,而达到减轻脑水肿、脑内容积,降低ICP。且血浆渗透压=2([Na+]+[K+])+[尿素氮]/18+[葡萄糖]/100g,由此可知,血钠与血浆渗透压关系密切,其可影响血浆渗透压水平。因此血钠水平的调整是高渗性治疗的关键。现较多文献指出,当血钠的处于145~155mmoL/L之间时,血浆渗透压处于高渗状态,因此利于ICP的降低。但当血钠浓度过高(>160mmoL/L)时,亦会造成肺水肿及心理衰竭等发生。因此在进行高渗性药物滴注时,应密切监测血钠浓度,并调整其在合理范围之内,以减轻用药并发症。本研究中,3% HTS治疗组患者用药后1、3、6h的血钠、血浆渗透压均趋于正常范围内,而20% MT血钠及血浆渗透压较为紊乱。提示3% HTS药物治疗利于维持患者血钠稳定。

综上所述,3% HTS药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降ICP效果明显且持续时间长,利于患者CPP及预后的改善,且对颅脑损伤患者机体循环的影响较小,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血钠渗透压颅脑
自发性脑出血发病后血钠水平对30 d内死亡率的影响
血钠波动值在预警院内死亡中的价值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高考生物问答复习之渗透压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肝硬化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特利加压素治疗后低钠血症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渗透压测定法在药品检验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三生物学复习教学策略——以“内环境渗透压”复习教学为例
针对性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