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千方百计促增收
2020-07-27赵建军
赵建军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在脱贫攻坚中,山西省立足资源禀赋,创新帮扶措施,拓宽增收路径,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连续增长。到2019年底,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4875元增长到9379元,年均增长11.5%。
增收是脱贫的“硬核”力量。今年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山西省推出28条措施,涵盖特色产业、务工就业、产销衔接、资金项目、金融扶贫和兜底保障等6个方面,确保贫困群众产业就业增收。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贫困地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7元,同比增长2.7%。
兴产业稳增收
晋北农家的黄花,这几年终于成了“致富花”。
68岁的谢文,是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贺店村人,依托9亩黄花不仅脱了贫,供养出两个大学生,还给儿子买了车和房。老谢说,一亩黄花每年收入四五千元,行情不好也有3000多元,是种玉米的好几倍。
忘忧草,脱贫宝。近年来,云州区抓住了“产业脱贫”的思路,将“黄花之乡”美誉这一“沉睡”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目前,全区3.3万户贫困户有90%从黄花产业中受益。
产业兴、收入增,产业稳、脱贫稳。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各地扭住带贫益贫利益联结,结合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培育,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脱贫链,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产业找对头,致富有奔头。
“小香菇”做出大产业,是交口县产业扶贫的得意之举。
依托夏季温凉、昼夜温差大等独特气候,瞄准7月~10月香菇市场空档,该县大力发展以夏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规模达3200万棒,带动贫困户3200户,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郭明太曾是交口县石口乡张家川村的贫困户。2018年5月,他以一个棚2000元的价格,承包了3个香菇大棚,当年赚了4万多元,再打些零工,全年收入超过5万元。2018年12月,郭明太脱贫“摘帽”。
龙头带农户,抱团闯市场。
山西牧标牛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肉牛良种繁殖、饲草种植、屠宰分割、肉品加工等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企业。
该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与养殖户建立合作关系,合作户每年可分红1800多元;与岚县1911户3875名贫困人口建立了肉牛养殖项目合作关系,采用“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为广大养殖户搭建技术服务平台,提供优质苜蓿饲草和养殖、防疫等先进技术,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稳就业助增收
35岁的马金莲是柳林县薛村镇人,摆过地摊,卖过水果,开过服装店、旅馆,但多以赔钱收场。
转机发生在2016年,参加了吕梁市开展的护工培训后,马金莲打开了人生的一扇新大门。在北京找到工作后,她的收入逐渐攀高,生活气象一新。
2019年,马金莲在柳林县开办了自己的家政服务公司,并设立了“吕梁山护工”北京理工大学就业服务站,专为“吕梁山护工”就业搭建服务平台。她说,怎么也想不到,一个没多少文化的农村妇女也可以开公司!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联千家万户“饭碗子”“钱袋子”。这几年,山西省按照“人人持证、技能社会”要求,全面推进农民技能培训,打造出70多个特色劳务品牌,一大批山里人走出大山,靠劳动摆脱了贫困。统计显示,全省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23.5万人,带动务工就业81.8万人。
促就业要增技赋能,促就业要稳岗拓岗。
每天早上8时,40岁的李艳霞来到小区附近的扶贫车间,坐在缝纫机前开始一天的工作。
李艳霞是榆社县箕城镇北枣林村农民,2018年从山里搬到城里的惠民家园。
“培训了3个多月,每个月保底工资有1400元。工资按计件算,干的越多挣的越多!”李艳霞说,原来被十几亩地绑在山坡坡上,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辛苦一年收入不到2万元。现在光自己的工资就超了以前全家的收入。
扶贫小车间,脱贫大作为。目前,全省已建扶贫车间879家,近1.9万贫困人口就业其中。
走进天镇县扶贫产业园区,“腾飞服饰”扶贫车间“哒哒”的机器声不绝于耳,贫困户范海英正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她笑着说:“从赵家沟乡高南庄村搬进县城万家乐安置点,下楼用不了十分钟就能到车间,原来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赚钱!”
建机制保增收
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是山西省创新生态扶贫机制的一大创举,使贫困群众真正成为生态建设的参与主体、受益主体。
在临县白文镇李家湾村,贫困户杜桂香和老伴每天跟着造林合作社上山植树、管护,干了6个月就挣了3万多元钱,顺利实现了脱贫。“树木多了,环境才能好,收入才能高。我们要把管护工作做好,保护好咱们的资源。”杜桂香说。
在全省,58个贫困县已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3378个,带动7万多贫困社员人均增收1.6万元。
与杜桂香一样,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乐享创新机制的“红利”!
平顺县地处太行山南端,独特的地貌特征和气候土壤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这几年,在振东集团带动下,通过“政府+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把当地农户土地流转过来,向租户支付租金,农忙时再雇他们种植、采收;同时,振东集团还与当地的合作社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避免让农户吃亏。
如今,中药材产业不仅是平顺县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年人均收入增长930余元,给当地1.6万户农民家庭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疫情又给脱贫攻坚增加了难度,一些贫困劳动力务工受阻,一些贫困地区产品销售困难。
山西省深化“五进九销”消费扶贫,各级党政领导带动,省市县乡联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行动,社会各界广泛互动。
在运城市,建立“五进九销”农产品购销大数据平台,对接35家机关单位餐厅,共销售涉贫农产品12.15万公斤,解决8762户贫困户农产品“卖难”问题;在临汾市,开展“百千万”点对点销售行动,组织100个销售企业、1000个机关事业单位、1万名帮扶干部帮助贫困地区拓展销售市场,解决了年初3.8万吨农副产品滞销问题。
帮助低收入者增收,还要帮他们“省钱”。
63岁的马玉生是隰县下李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患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病,老伴儿多年偏瘫,家里每年光看病、吃药就要花费四五千元,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
“以前得了病,能忍就忍,怕去医院花费高承受不起,结果小病拖成大病,治都治不好。现在有了健康扶贫的好政策,我再也不怕去医院了。”马玉生说。
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巩固脱贫、防止返贫重任在肩,唯有真抓实干、勠力攻坚,方能行稳致远。